首宗香港媒体“煽动罪”成立
香港区域法院周四(8月29日)就《立场新闻》被控 “串谋发布煽动刊物 ”一案(下称《立场新闻》案)作出裁决,法庭裁定前总编辑钟沛权、时任署任总编辑林绍桐、《立场》母公司Best Pencil(Hong Kong)Limited 罪名成立,两人面临最高两年监禁,目前获准保释等候9月26日判刑。
2021年12月29日,香港国安处拘捕《立场新闻》相关的七名人士,同日以 “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起诉《立场》母公司、前总编辑钟沛权、时任署任总编辑林绍桐。两人于12月30日被押解至西九法院首度提堂,其后还押接近一年才获准保释。
法庭裁定
裁决原定于星期四下午2时30分于香港湾仔区域法院进行,后延迟一小时才开庭。钟沛权于中午约12时30分抵达区域法院,林绍桐因身体不适早前已向法庭申请缺席。辩方代表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在庭上读出林绍桐的陈情信,两人获准保释等候9月26日下午处理判刑。
据香港网媒《法庭线》报道,周四早上6时起已有市民开始排队轮候旁听筹号及记者席,包括《立场新闻》前员工、读者、新闻系学生、身份不明的“排队党”等,至中午已有逾70人排队轮候,外国驻港领事亦有到场。
示威常客“女长毛 ”雷玉莲告诉BBC记者,她于早上8时左右已来到法院轮候公众席筹号,看到最少有十多名身份不明的“排队党”人士。
《立场新闻》案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议点,在于是否需要证明其煽动意图。控方认为,只要被告知悉发布的文章容易煽动他人,无需证明其煽动意图。法庭裁定,发布者蓄意煽动或罔顾煽动后果,都可以定罪。
法庭裁定,案发当时政治气氛极为炽热、大量市民不满意甚至反对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相关时代背景下,法庭裁定17篇文章中,有11篇具有煽动意图。
在犯罪意图上,法庭裁定《立场新闻》的政治理念是本土主义,其媒体路线为支持及促进香港本土自主,在“反修例”期间更成为抺黑和中伤中央及特区政府的工具。并指两名被告知悉并认同文章煽动意图,提供《立场新闻》作发布平台,意图煽动憎恨中央或香港政府及憎恨司法,无论如何至少是罔顾煽动后果,裁定具有犯罪意图。
法庭裁定11篇具有煽动意图文章
【立会选战】何桂蓝专访-除下记者证后,还有人与她同行吗? (杨天帅撰)
这星期给香港人的通识题(陈沛敏撰)
在国安法下的新常态,我们应如何反抗和思考(罗冠聪撰)
在乱世中坚强:低谷、幽暗与希冀(罗冠聪撰)
回应国安法通缉:历史不留白 真理永在人世间(张昆阳撰)
2020香港新词(区家麟撰)
穿官袍戴假发演一台烂戏(区家麟撰)
香港—美丽岛(罗冠聪撰)
“煽动”作为一种法律武器(区家麟撰)
灾难现场(区家麟撰)
【中大冲突两年】毕业生忆徒步前行护校 哀山城人文精神消逝
六篇被裁定不具有煽动意图文章
【专访】从“无人识你喔”到新东初选出线 邹家成:证明本土理念是有得赢
【专访】高歌《热爱基本法》仍被DQ 梁晃维:可能连区议员都时日无多
【伦敦专访】罗冠聪 一 流亡者,带着愧疚展开新的战斗
【专访】举家流亡海外,许智峰:最亲的人安全在侧,就放心向政权全面宣战
【专访】流亡美国 誓争取金融制裁、救生艇计划 梁颂恒:盼重返属放港人的香港
邹幸彤获颁“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香港发生的一切是对世界的警号
陈情信
辩方代表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在庭上读出林绍桐的陈情信,信中指新闻工作者并没有效忠的对象,如有的话只有是公众,亦只能是公众,唯有传播思想的自由,才能保障每个人的自由。
林绍桐在信中表示,自己于2010年加入传媒行业,当时新闻业界已面临各种隐忧,或明或暗的审查愈见频密,参与《立场》的每一位是尝试在香港经营一个完全编辑自主的传媒机构,相信《立场》能够生存七年的很大原因,是读者希望看到的新闻,真正不受财团、金主、权力或党派左右。
信中又指,在《立场》最后运作的时间,在巨大压力之下,同事依然坚守岗位,无惭于时代。发掘差点被掩没的真相,即使困难重重。 “我们为无权者、弱势和小众发声,即使面临谴责攻击。我们尽可能记录香港,趁这些人与事消失之前,尽力留下历史初稿。”
求情信中指,《立场》员工用尽狭缝里所有空间,由2020年7月至今,报道先后获得30多项新闻奖项及嘉许。
林绍桐在信中称,这宗案件的关键是新闻自由及言论自由,新闻工作者不但要为自己的报道负责,若明知公众有知情权,但刻意回避不报道亦是失责。“新闻工作者捍卫新闻自由的唯一方式是报道,正如今天仍然紧守岗位的每一位。而我只是行业的其中一人,刚巧成为被告。”
由于钟沛权的书面陈情已直接交给法庭,故未有在庭上读出。据钟沛权的陈情信引述,其太太陈沛敏是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中,到现场采访的香港记者。由于褔岛核电厂意外迅速演变、恶化,加上余震不断,不少海外记者选择提早撤离,而陈沛敏继续留下,尽力做记录及报道 。
信中指,陈沛敏与他谈及当时不愿意提前撤退回港的想法,既然有机会身在现场、靠近现场,能够见证、记录、报道一场空前的人类灾难,“作为一名记者,她怎可以转身离开?”
他指陈沛敏对新闻工作的执着令他铭刻在心,而她不是特殊的少数。钟沛权信中指,他认识的不少香港新闻工作者,包括很多《立场新闻》前同事,在过去和现在都抱持相似的信念,决意留守新闻现场,见证和记载真实的故事。
他又指有更多并非新闻工作者的香港人,同样一直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实践信念。他们当中更有人因为在乎社群里众人的自由和尊严,不惜付出失去一己自由的代价。“如实记录和报道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是新闻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责任。”
各界回应
《立场新闻》前副采访主任、记协前主席陈朗昇于裁决后告诉BBC中文,今日的裁决是一个大审判日,是正式对《立场》过去的工作作出一个裁决,目前的结果是意料中事,“我和很多同事都做了做坏打算,只是(之前)一天没有裁决,希望都会有好的效果,但其实大家都已经消化了现在做新闻工作的困难。”
香港记者协会就案件裁决发出声明,指《立场新闻》案明确反映香港新闻自由衰落,而案件亦在裁决前已对香港新闻业界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政府将煽动罪的最高刑罚增至七年监禁,亦加剧新闻工作者的担忧,深化寒蝉效应,对新闻自由构成更严重的伤害。
香港记协表示,“强烈反对”使用煽动罪、港区国安法及23条《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等法例,检控按《基本法》行使其权利进行新闻工作的人士。“无国界记者”组织(RSF)表示谴责,指这项判决“创下危险先例”,并“再次打击香港早已支离破碎的新闻自由”。
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表示,《立场新闻》案的裁决“为香港急剧恶化的基本人权再添另一里程碑”,记者仅因履行职责而被投入牢狱,呼吁香港和中国政府应立刻停止打压传媒和言论自由。欧盟在新闻稿中呼吁,香港当局停止检控新闻工作者,及恢复对香港新闻自由的信心。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发言人表示,新闻并非犯罪,法庭的裁决是对新闻自由的直接攻击,呼吁北京及香港政府尊重香港的新闻自由。
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出席一个活动后回应《立场新闻》案裁决,表示特区尊重及重视新闻自由,法律亦有所保障,记者依事实报道不会有限制新闻自由的情况,又指在本港并非不可批评政府,但要视乎批评的目的。
香港警方国安处总警司李桂华回应指,当时警方进行拘捕时被批评是打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法庭的判辞显示当日警方有理据及急切的执法需要,强调这些自由并非绝对,若影响国家安全及公共安宁时可以施加规限。
审讯与等候
《立场新闻》案相关的七名被捕人士包括钟沛权、林绍桐、周达智、吴霭仪、方敏生、何韵诗和陈沛敏。至今只有钟沛权、林绍桐及《立场》母公司被起诉。
在相关人士被捕当天,《立场新闻》宣布即日停止运作,并将网站及社交媒体内容移除。此后,另一网媒《众新闻》亦主动停运。拘捕行动引来国际社会关注及批运,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当时曾敦促香港特区当局释放被捕人士。
《立场新闻》案是自1997年后首宗有传媒被控煽动的案件,根据控方的开案陈词,《立场新闻》涉嫌发布17篇煽动性文章,包括专访、报道、博客文章,当中有涉及到对被通缉的流亡人士、参与民主派初选出线者的专访,也有罗冠聪与区家麟等人撰写的文章。
控罪指,他们于2020年7月7日至2021年12月29日期间在香港,一同串谋和与其他人串谋发布及/或复制煽动刊物,具意图引起憎恨或藐视中央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或激起对其离叛;激起香港居民企图不循合法途径,促致改变其他在香港依法制定的事项;引起对香港司法的憎恨、藐视或激起对其离叛;引起香港居民间的不满或离叛;煽惑他人使用暴力;及/或怂使他人不守法或不服从合法命令。
控方表示,《立场》不只是网媒,更是政治平台,该17篇涉案文章是协助宣扬违法行为及政治理念,包括宣扬示威、叛变行为、请求外国制裁中国及香港、散播分裂国家等思想,是抹黑中央及特区政府,作出没有事情根据的指控。
《立场新闻》案历时共57日、横跨逾7个月的审讯,当中钟沛权作供36天。钟沛权在作供期间,否认《立场》为政治平台,并于法庭上阐释对其于言论自由、传媒作为“第四权”角色的理解。钟沛权在作供时表示,《立场》作为小型网媒,由于人手关系,亦会选取小众权益、主流题材以外的题目,对于博客文章,只要有事实基础亦是采取“来稿必登”的做法,刊登文章亦不等于认同其观点。
另外,钟沛权在作供中亦强调传媒如实报道政治人物的主张及理念,属于新闻自由的一部分,即使涉及“违法”言论,只要有新闻价值,公众亦有知情权,在获得充分资讯情况下进行讨论及争辩。钟认为只要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都应该去记录和报道。若政治人物是真诚地相信其主张亦不属煽动。钟亦强调报道不等于认同其主张及观点。
案件由国安法指定法官郭伟健审理,此前郭伟健亦有审理同样被控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的“羊村绘本案”,当时五名被告被判囚19个月。
《立场新闻》被控的煽动罪原为《刑事罪行条例》下的罪行,最高刑罚为禁监两年,2024年3月香港实施《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相关的煽动意图罪行被纳入该条例之下,最高刑罚大大提升至禁监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