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集体砸盘 金融危机开始了…

万维读者网 2024-03-15 21:12+-

万维读报2024-03-15-2

 1、不好!一线城市开发商正集体砸盘

中国楼市又缔造了一个不光彩的纪录,刚刚过去的2月份,中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6.3%,是2011年政府开始发布这一数据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中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2月份降幅继续扩大。这些还只是中国各地房价全面下跌的冰山一角。

已经持续几年的房地产危机让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建筑业和其他在房地产繁荣时期蓬勃发展的公司业务萎缩,房主们惶惶不安,信心受挫,多年来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剧。中共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数据,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36%,其中59个城市房价环比下降,比1月份的56个城市增加了3个。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1.9%,高于1月份1.24%的降幅。2月有57个城市房价同比下跌,1月份为53个。同时,一线城市2月新房销售价格比1月下降0.3%;二、三线城市新房销售价格较1月降0.4%。2月的二手房销售价格也持续下降。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6.3%,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无一例外的出现下降。根据官方的一项调查,中国消费者信心目前处于十多年来最弱的水平。1月份中国家庭储蓄达到19.40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国楼市的走势再次印证了高盛集团稍早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房地产危机远未触底,低迷期房价的下调只完成了一半。未来数年内,中国房市的价格、新房开工规模及新房销售将进一步下降。就目前情况来看,始于2021年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依然看不到尽头。

一篇自媒体文章写道,这个周末,朋友圈里的深圳中介狠狠秀了一波存在感。成交客户一个又一个。他们高兴地说,这一天天的,全是喜报,炸晕了。突如其来的热销,让不少楼盘赶忙拿出24小时不打烊的海报。就连深耕本地的房产大V也被震惊了,一脸懵地发问,是有什么利好么。原来,火爆的背后,是惨烈的价格。文章写道,这半年来,“卷王”的称号成了开发商们开盘必争的噱头。从四海华亭到卓越和奕府,从中洲迎玺到鸿荣源尚云。一个接一个,把深圳龙华核心区的价格,打到了5字头。例如上周,龙华卓越珺奕府取证,折后80平三居最低369万。算下来,单价只要4.6万了——这已经是2017年的价格了。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稳步增长,这比新房的数据看起来要好得多,因为二手房能够给出新房不可能给到的折扣。现如今,开发商也让步了,尽管官方给到的降价额度最高只有八五折,但为了去化,聪明的开发商已经想出了新的办法:降低备案价。例如龙岗区的创城云璞花园也悄悄把最新的备案均价从3.8万降到了3.3万,相当于去年备案价的八六折。中介透露,折后最低单价只要2.36万,全深圳单价最低了。虽然成交有所回升,但数据显示,深圳新房库存比去年增长近2成,去化周期拉长到了38个月。记得今年1月1日,去化周期还只是20个月。这代表着什么?中国财经专家程晓农分析指出,中国房市不光没有企稳、还在降,最大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有价无市。” 所谓的“价格”指的是“挂牌卖出”,但是卖不掉就是无效价格。如今各地的房地产中介会告诉屋主,如果挂牌不降两成,即使这样看房的人也寥寥无几。据他观察,现在二手房一、二十套仅能卖掉一套,而能卖掉这套的屋主肯定是不得不把价格往下拉,为的就是能抢先比别人早一点卖掉。

来自网上的消息,如今武汉、南京核心区房价也已经腰斩;最新又传出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在上海普陀区所开发的“高尚领域”房源打8.5折出售,尽管该楼盘仲介商称,实际情况并不如坊间传闻打折出售,约70套房源是开发商开盘时“清退”房源,但这些新房价格明显低于周边二手房售价,此前,李嘉诚去年8月在香港以打七折销售策略推售房产项目,市场传言该降价策略已经开始在上海楼市复制,看来李嘉诚对中国房地产早有预判。野村证券两名分析师近日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已经触底。”

2、金融危机开始了…

由于某种魔力,美国迄今为止避免了一场金融危机,实际上这只是由于印制了5.4万亿美元的钞票,并从而表现为持续的通货膨胀。这是迄今为止当权者能够保护美国经济免受灾难的一个招术。当时,这种情况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呢?

美布朗斯通研究所的创始人兼总裁杰弗里‧塔克撰文分析,仔细观察高度杠杆化的经济环境,我们发现这很有可能始于大城市商业地产的萧条状况,纽约尤其是热点地区和风向标。从全美范围来看,形势发展往往存在某种规律。在城市房地产长期繁荣、工人异地长途通勤、银行零利率政策大规模补贴企业杠杆和企业疯狂招聘之后,四年前的新冠疫情封锁改变了这一切。突然之间,大批职业经理人被迫在家从事远程工作。如今,美国公司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要么让劳动力全职回归,要么缩小租赁办公面积。

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些商业租约的有效期通常为5到10年。去年,许多租约逐渐到期,今年又有许多租约即将到期。公司在审视其庞大的办公面积后意识到,他们可以将占地面积减少一半或更多,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租用多层办公楼。随着许多公司都在缩减这方面的开支,导致抵押贷款持有人的收入减少,因此可用于偿还大型金融公司所持有的大型物业的巨额贷款的资金也减少了。纽约市股票交易市场上的一家主要公司是纽约社区银行公司,2023年,该公司开始报告其指标不达标,陷入困境。股价从接近14美元的高位开始下跌,甚至跌破了2美元。随后,几家主要的贷款机构拿出10亿美元,提出了一揽子拯救计划,以挽回颓势。值得注意的是拯救资金的来源,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姆努钦。换而言之,这是一次深层政府的救助行动,是一次全员参与阻止扩散的尝试。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救助措施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大城市,尤其是波士顿、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的商业地产问题从来不会消失。今年全年,这些问题都将恶化,政府能控制住局面吗?文章认为不太可能,即使长期来看也不可能。金融危机即将到来,如今只是在拖延时间。

文章分析,为什么美联储一直在谈论降息,这就是原因所在。尽管从任何历史指标来看,通货膨胀都远未得到控制。这是美联储向市场保证随时准备开动印钞机的一种手段。他们绝对不会让系统崩溃。那么,这对于普通民众意味着,通货膨胀不会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明年和后年开始,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经验老到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黄金和比特币屡创新高的原因。无论谁当选总统,这都将是下一任期的巨大问题,可能会成为核心问题。文章最后写道,迄今为止,这是一个通胀金融(inflationary finance)的世纪,最终不得不以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告终。唯一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将以何种方式展开。必须警惕的是,金融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

3、中共央行突然祭出意外举动

3月15日,中共央行通过一项中期流动性工具从银行体系中抽走现金、外净回笼94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2022年11月以来的首次,分析指出,这是中共央行延续谨慎利用货币政策来提振增长的做法,显示出支持人民币汇率的意愿。

彭博社的报道,为了避免流动性过剩,中共央行从银行系统净回笼940亿元现金,同时将一年期政策性贷款利率维持在2.5%不变。同时,中共央行当天开展1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开展387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2.5%,与此前一致。当天早些时候,央行设定的每日人民币中间价强于预期,并创下去年11月以来彭博社调查估计的最大偏差。中共央行最新的利率决定可能会让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失望,他们预计,中共当局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才能实现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利率决定也突显出,在美联储政策转向之前,鉴于中美利差过大,中共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有限。

投资者一直预期中共今年会降息,眼下,北京正努力应对通缩压力、长达数年的房地产危机和需求低迷。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美中利差也对人民币造成冲击,并进一步加剧资本外流。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Lynn Song预计,在全球央行开始降息之前,中共央行放松政策的空间有限,因为人民币稳定仍是一项核心政策目标,降息将会进一步扩大美中利差,增加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中共央行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然后再下调中期借贷利率。

报道指出,尽管北京当局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人民币汇率,但人民币今年迄今已下跌约1%。由于美国通胀反弹,美联储最早将在第一季度降息的预期有所回落,投资者正押注北京将出台更多宽松政策,这也加剧市场和投资者对中共主权债的狂热,推动收益率跌至20年来的低点左右。

尽管中共当局今年以来不断为市场“注水”,但有中国专家表示中国社会资金结构出现了较大问题。凤凰网14日报道援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分析,中国股市缺乏增量资金,但这不是资本市场本身的问题,这些年整个社会资金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大量资金都是在银行体系之内,银行体系之外缺乏资金,所以必须把银行体系之内的资金引流出来,也包括有一部分应该引入资本市场。针对如何解决资金结构问题,贺强坦言这是个很大的课题,不光是资本市场的资金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光靠证监会解决。

随即,标签为“专家称大量的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内”成为网络热议话题,“针对新资金为什么不愿意进股市的问题,我看还是这几年中国股市把人搞怕了,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赚钱效应几乎没有,还动不动让人血本无归。”“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里空转为啥啊,官方上光嘴上转结构,但思想上不解放,还是投资拉动的思维,可现在的投资是一脚下去八个坑,经济效益低负债高,群众赚钱对官方没啥好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专家心里没有一点数吗?除了大型国有银行,其它地方的资金有安全吗?股市,楼市,信托,债券,还有前几年P2P,钱从银行里面出来迟早血本无归,一根毛都不剩。”

4、中国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岸“成公”

自3月16日开始,湖北、河南等二十四个省份将举行2024年度公务员联考笔试,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约567万,较上年度增加近18%,当下的中国,年轻人为何热衷于上岸"成公"呢?

“大家今晚早点休息,养精蓄锐!明天全部 ‘成公’意为成为公务员。” 这是一位匿名为 “申论王小晨” 的网友考试前一晚在微博上巧妙利用双关语,为众考生们写下的打气信息。另外,也有网友贴出文昌帝君、锦鲤等图像,为自己祈求考试顺利。

据统计,今年24个省份共招录15万5233人,较2023年度增加3206人,幅度为2.11%。相较之下,报考人数增幅格外显著,今年总报考人数达567万5455人,比上年度增加了86万人,等于是36人抢一个缺。2024年国考一样也出现报名人数激增的情况,有超过300万人报名,创历年新高。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分析指出,中国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之所以大幅增加,主要是民间企业经济出现问题的 “推力” ,加上党政合一后公务员体系钱权皆拿的 “吸力” 所导致。当下,中国年轻人站在职业门槛、思考哪些地方最具有吸引力时,现在就是 “衙门”,这个衙门是党政合一的,就是既有钱又有权,那么又有名利。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官本位的情况下,有一个政府金质招牌衙门的职位其实是“精领”的。”

相较之下,由于经济每况愈下,过去的其他职业选项不再吸引年轻人。过去,中国的年轻人能去企业赚钱,但现在民营企业普遍出现问题,倒闭潮一波接着一波,所以企业经济方向对他们来说不会有前途。此外,若想进入教育系统,现在中国人口减少,许多高校恐将面临破产,加上要完成博士学位的压力与投资庞大,对年轻人来说根本划不来。

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也表示,中国目前的情况是 “溃而不崩” ,每年自大学毕业的上千万名年轻人还是有求职需求,而考公务员可能是为了 “吃共产党的特权,就是权力,我们叫 ‘权力崇拜’”。据据统计数据,2023年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6858较前一年下降2.3%,已连续两年下跌。而中国今年一月的青年失业率数据,即便数字经过官方的再三 “优化” ,不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也仍高达14.6%。

九零年代出生的旅美中国学生浩宇表示,他认识的不少中国年轻人在考公务员,其实目的就是追求三点,包括稳定、比平均值高的薪水以及社会地位。针对社会地位问题,浩宇向坦言,中国几千年来其实都是这样,就是历史原因形成了现在的社会现状,以一个官本位为结构的社会。就是普通人在官员面前,永远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即便你是做生意的商人,或者是有一些金钱实力的人,在那个官员面前也是低人一等的。另外,当前的经济低迷,也是公职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的主因。他回忆,当时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很多人去民营企业也赚到很多钱,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据了解,如今中国年轻人报考的范围不局限于传统公务员职位,而是宽泛的包括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单位。他们求的就是两件事:稳定和与政府挂钩。

5、大开方便之门  英政府放宽港人移民签证申请条件

在香港立法会加速审理《基本法》第23条下的国家安全法例之际,英国政府宣布再度放宽让香港人移民英国的BN(O)签证,并作出一些技术上的修改,让香港人考虑移民时更具有弹性。

英国内政部在星期四宣布修改BN(O)签证申请规则,作出大致上分为六个范围的修订。英国港侨协会创办人郑文杰表示,最新的修订让香港人申请移民更方便。英国最新宣布的技术上修改当中,影响比较大的会是成年亲属受养人不再需要与申请者同一时间申请签证,而可以在未来他们的生活状况改变,不能够再独立生活时才分开申请签证。

此外,修订亦包括同时拥有BN(O)身份及英国公民身份的人,其家庭成员可以申请BN(O)签证。郑文杰让认为,这项修订是为了透过BN(O)签证成为英国公民的人,可以在其后才为家庭成员申请BN(O)签证,方便移英港人。以往,BN(O)签证持有人的伴侣或成年亲属受养人申请签证时,他们的签证会与持有人在同一日结束,但英国当局会放宽规定,让他们可以取得他们所申请的签证长度。不过,这一项修订并不包括子女。郑文杰指出,一些家庭的成员或许一年间留在英国的时间不长,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满足连续居住五年的规足,放宽规定会帮助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完成要求并定居。

另一项重要修订为确立因为申请政治庇护而处于“入境保释”状态人士,可以申请BN(O)签证。据报道,大部分修订会在4月4日生效,其余与入境医疗费用相关的修订会在4月10日生效。郑文杰认为,虽然最新的修订对港人“大开方便之门”,但仍未包括1997年主权移交时未有申请BN(O)资格的人。

今年1月31日,英国内政部宣布放宽未婚伴侣的BN(O)签证申请要求,取消双方需要曾同居两年的条件。截至去年年底,已经有超过20万人申请BN(O)签证,包括超过16万在海外申请的人。有大约14万人已经由海外搬到英国。

6、韩国对华投资32年来最大幅度撤离

2023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出现了32年来的最大降幅,表明随这美国敦促盟友减少对北京的依赖,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不断减弱。

韩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2023韩国对外国直接投资金额633.8亿美元,与2022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15.1亿美元相比,下降22.2%。其中,对中国的投资大幅降低达78.1%。

韩国官方分析,这是全球高利率趋势持续、美国利率达到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的结果。2023年外国直接投资降幅是1990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韩国2023年对中国的投资额为18.7亿美元,比前一年85.38亿美元暴跌,这也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首次被排除在韩国“前5名”投资目的国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