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利亚难民到记者 是加拿大给了安全和底气

八仙过海 2023-10-14 15:43+-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每年都会迎来几十万的新移民。其中,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难民。

每当有国际战争发生的时候,加拿大政府都会酌情接收难民,帮助他们前来加拿大并过上安定的生活。

今天的移民故事就来自一个现居于多伦多的叙利亚难民。当战争响起,她随家人逃到黎巴嫩成为难民,继而移民到加拿大。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名记者,并决定重返故土,帮助曾经的朋友们……

01  战争,让他们沦为难民

宝琳-纳斯里(Pauline Nasri)出生于叙利亚。10岁之前,她的生活安宁而幸福。她和家人生活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那里有漂亮的建筑、优美的风景、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

在亲友们的关爱下,她性格活泼,爱唱爱笑,无忧无虑。她保留了一张9岁时在夏令营唱歌的照片,依然可见幸福快乐的模样。

可是后来,战争爆发了。

2011年初,一场反政府示威活动演变成了武装冲突,继而持续不断的战火蔓延叙利亚全国。

城市瘫痪、公司停业、学校关闭,无数的平民流离失所;

枪击声、炮火声、轰鸣声,不绝于耳,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无数人失去了家园,无数人失去了亲友,无数人丢掉了生命,无数人沦为难民……

02  在黎巴嫩难民营苦苦挣扎

13岁那年,在战火中苦熬了两三年的纳斯里一家越过边界,进入黎巴嫩的贝鲁特市,成为难民营中的一员。

那时候,黎巴嫩政府虽然承诺在叙利亚内战结束前收容难民,但是却有心无力。

因为难民数量太多了,仅叙利亚难民就高达150万,还有1.4万其他国籍的难民。这让黎巴嫩成为了世界上每平方公里收容难民最多的国家。所以他们对难民们的生活支持就少得可怜。

因此,在贝鲁特的那两年,纳斯里一家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从未安稳过。他们没法获得永久居留权,甚至无法获得“工作许可”,只能作为难民身份留在那里,靠做些零工谋生。

在宝琳-纳斯里的印象里,贝鲁特这个城市有着两幅面孔。

一方面,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当你漫步经过那些新旧交替的建筑时,你会看到不慌不忙的人们,他们过着充实而安稳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街道上,还生活着另一群人——他们衣着朴实,面带憔悴,不停地向路过的行人兜售鲜花或者提供擦鞋服务。他们的收入很低,甚至买不起食物、药品和基本生活物资。

高昂的学费也让很多难民的孩子不得不离开学校。而宝琳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父母想尽办法,最后还是凑齐了学费,让她继续接受教育。

可是战争也并没有远走。留在叙利亚的亲人、朋友们也陆续有受伤、遇难的消息传来。

他们也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有一天,小宝琳被教室里一名同学大力关门的声音吓哭了——因为它像极了枪炮声……

03  加拿大,给了她安全稳定的生活

转机出现在2015年。加拿大政府出台了叙利亚难民接纳计划,纳斯里一家经过申请-审核-面谈等流程后,幸运地移民到加拿大。那两年,该计划陆续接纳了25,000名叙利亚难民。

宝琳-纳斯里至今仍记得他们登陆那一天的情景:那是2015年的除夕夜,他们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落地在多伦多机场。

天气很冷,可是他们感到很暖。因为这里没有战争、远离硝烟、还有自由和生活保障。

移民加拿大后的生活是简单而充实的。父母可以工作赚钱,宝琳可以免费读书,久违的安稳和幸福又回来了。

唯一的“挑战”,就是宝琳意识到:自己要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才可以成为父母的依靠,也才能帮助原来叙利亚受苦的亲友们。

几年后,宝琳-纳斯里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并进入多伦多城市大学入读“新闻学”专业。她在读书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秀,接连获得了多项奖学金。

04  6年后,她手持加拿大护照返回黎巴嫩

时间一晃而过。移民6年后,当年那个被关门声吓哭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成长为一名干练、勇敢的记者。

她选择重回黎巴嫩,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依然在受苦的人。

当飞机抵达贝鲁特机场,她把护照交给工作人员查看。对方盯着她的名字看了很久,问她来自哪里。

"我是加拿大人。"

对方看了看她的加拿大护照,带着一丝满意的微笑,给她盖了章。

那一刻,宝琳-纳斯里忽然想起听来的消息:因为逃离战争的叙利亚难民太多了,已经给黎巴嫩国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现在他们并不受欢迎。

而她持有加拿大护照,这样一切都变得不同:她是一个自由的加拿大公民,这本护照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她底气和保护——尽管她还是那个进入黎巴嫩的叙利亚裔女孩。

宝琳-纳斯里拉着行李走出贝鲁特国际机场。大门打开,她闻到了属于夏天的湿热空气。时隔六年,她又回到了这里……

宝琳-纳斯里在贝鲁特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实习,成为了一名通讯记者。

一天,她采访了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他们已经在黎巴嫩的某个难民区生活11年了。一家8口住在一个房间里。没有厨房、没有卧室、没有家具、甚至没有足够的食物。

和大多数其他难民家庭一样,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非营利组织从食物银行(food bank)或其他机构那里得来的援助。

采访持续了几个小时,宝琳-纳斯里的心情波动很大,她不得不一次次让自己平静下来。

因为她深深地明白:如果没有加拿大,这也是她本该过的生活、她可能有的人生。

是加拿大给了她“特权”,让她拥有了和平安宁的生活,并接纳了她的多重身份:叙利亚人、加拿大人、记者、难民……

她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和这些在黎巴嫩难民营的同胞的生活做对比。他们都是叙利亚人,他们都曾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只是如今,她又多了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一个给了她安宁、平静、幸福的地方,而这些同胞们没有。

那一刻,她对加拿大深怀感激。

当得知宝琳-纳斯里也是叙利亚人,也曾在黎巴嫩当难民时,那家人笑着问:“把我们也带去加拿大吧”!

宝琳-纳斯里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愧疚中。她想向他们伸出援手带他们走,她想向他们承诺一个更好的明天,可是她做不到……

就像当她的老朋友承受“鲁特港口”爆炸的恐怖事件时,身处多伦多的她,对此也无能无力。

被破坏的贝鲁特港口遗迹,港口土地周围的墙壁上有阿拉伯文的涂鸦,写着"我的国家知道"。

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笔记录这一切,讲述给更多的人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反思战争,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