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效应”正在中国经济中显现

联合早报 2023-05-14 09:16+-

也许在2023年里,大家更需要比拼的不是有多高速的增长,而是谁更能保住元气。

世界卫生组织上星期宣布对冠病疫情“取消关注”,标志著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正式结束,但是对中国来说,三年防疫与封控的消极影响显然未消散,其长尾效应还可能愈来愈清晰。

医学专家把冠病对患者健康造成的长期伤害称为“long covid(长新冠)”,即患者在感染后承受长期痛苦。这种长尾效应也会发生在经济层面,中国舆论把它称为“伤痕效应”。人民银行官员不久前引述调查指出,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

伤痕效应未消退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在疫情开放初期的消费市场升温只是短暂的报复性反弹,真正的伤痕效应还会持续凸显。

中国经济“长新冠效应”正在显现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服务业经济遭受重创。昔日人满为患的影院、商业街曾经门可罗雀。如何在疫后重新恢复消费,促进内需将是复工之后的另一个重要问题。(Reuters)

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刚公佈反映物价走势的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国4月份CPI同比上涨0.1%,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且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0.4%。这是中国CPI涨幅连续三个月回落。

在消费者的感受上,物价涨不起来是件好事,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却是警讯,反映了内需不足,印证消费者的心态已经改变,经三年疫情防控打击后更希望存钱,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中国当前低迷的青年就业形势想必也抑制了消费。

中国政府为2023年定下的CPI预期目标涨幅是3%左右,现实与官方预期有不小差距。

同月,CPI的先行指标PPI同比下降3.6%,是连降第七个月下降,降幅连续第四个月扩大,也高于预期。经济分析师指出,中国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类通缩”的压力正加剧,非常需要政策发力提振经济。

眼下,内需不足、经济欲振乏力的讯号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都能观察到。

比如,上星期公佈的中国海关资料显示,4月份的出口增长减缓,进口更是锐减7.9%。据记者在市面上采访,景区商贩与民宿业者反映,五一假期期间的实况是人流多消费少,与疫情前相比营业额相差至少三成,甚至“还没有过年的时候、刚放开的时候好”。这个情况表现在官方资料上,就是五一期间全国出行人数较2019年增长19%,但旅游收入仅增长微不足道的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