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夫妇抛售中国资产,黑石集团接盘SOHO中国

纽约时报 2021-06-19 16:26+-

潘石屹夫妇抛售中国资产,黑石集团接盘SOHO中国

2019年,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北京丽泽SOHO的开业仪式是SOHO中国最后一次大型公开活动。

  中国经济正在一飞冲天。工厂全力开工,外国投资不断涌入。即便如此,身处一些中国最知名企业高层的权贵却纷纷准备撤离。

  最近的就是潘石屹和张欣,这对夫妇掌管着SOHO中国,一家以未来主义风格的曲面写字楼而闻名的房地产开发商。随着知名企业家在中国受到公众和官方前所未有的审视,潘张夫妇在本周达成移交协议,以约30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控股权卖给投资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SOHO中国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自去年年底政府开始对他的公司以及更大的互联网行业进行监管打击以来,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巨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一直异乎寻常地保持着低调。阿里巴巴竞争对手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于3月辞去董事长职务,不到一年前,他才刚刚卸任首席执行官。5月,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表示,他将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把精力放在长远战略上。

  在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治下,民族主义在中国重新抬头,政府试图对私营部门施加更直接的影响。甚至在本周的出售前,与之前更自由的中国经济复苏时代相比,SOHO中国的潘张夫妇就已经更倾向于避开聚光灯了。

  “对中国的大亨来说,现在他们总体上都需要小心谨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研究中国国企关系的陈玲说。

  陈玲说,经常抛头露面的企业家,尤其是身处房地产和金融等高风险行业的,都知道监管者总有一天会更加严格地审查他们的业务。“他们只是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会来。”

  潘张夫妇在媒体采访和网络上描述过他们白手起家的历程,那也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之路。

潘石屹夫妇抛售中国资产,黑石集团接盘SOHO中国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首席执行官妻子张欣出席丽泽SOHO的开业仪式。

  现年57岁的潘石屹在中国西北部偏远省份甘肃的贫困家庭中长大,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石油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几个朋友在南方的海南省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55岁的张欣出生在北京,14岁时移民香港。在带着相当于几千美元的积蓄前往英国前,她在工厂工作了许多年。在剑桥获得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她去了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

  1994年,她被介绍给潘石屹。四天后他就求婚了。1995年,他们创立了后来更名为SOHO中国的公司。

  在他们的大楼开始穿透京沪天际线之时,张潘二人成为了商界和社交圈的“那对”夫妇。顶级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来参加他们办的聚会。

  潘石屹也是第一批意识到互联网营销和公关力量的中国商界领袖之一。他在2000年代写的博客人气很高。后来,当类似Twitter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出现后,他迅速成为了上面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

  在微博上,他写了他的童年,写了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和北京的空气污染。他从不过于尖锐地表达观点。但他希望中国能从自身错误中吸取教训,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富裕、有文化的阶层的残酷对待。

  2013年,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当局开始打击拥有大量网络追随者的商人和知识分子。那一年,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罪逮捕了潘石屹的朋友、人权事业支持者王功权。

  潘张夫妇开始抛售在中国持有的资产,更多的时候会待在美国。长期参与国际银行业务的张欣家族和巴西的萨夫拉(Safra)家族联合收购了曼哈顿通用汽车大楼(General Motors Building)40%的股份。

  中国媒体质问SOHO中国为何要放弃在中国的数十亿美元资产。他们指出,这对夫妇慷慨地向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提供捐款,但却没有捐给中国的大学。

  在媒体指责SOHO中国抛售项目“逃离”上海之后,潘石屹在微博上写道:“买进卖出很正常,大家千万别过度解读。”

  该公司最后一次举办大型公开活动,是2019年丽泽SOHO在北京的开业仪式,这是一座外形圆滑优雅的螺旋式大厦。设计这座大厦的知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张欣好友,已于几年前去世。

  去年,潘石屹的朋友、退休地产大亨任志强因在私人聊天群中与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而被拘留。该文章批评了习近平对新冠暴发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带领中国走向的方向。任志强被判18年有期徒刑。

  如今,潘石屹和张欣的微博账号上都是岁月静好的内容:节日问候、书籍推荐、SOHO中国的楼宇鲜花盛开的照片。他们的账号都设置为仅显示过去半年的内容。

  周三晚,SOHO中国刚在官方微博上宣布出售消息后不久,潘石屹就转发了这份公告,没有发表任何评论,网络评论员称之为“无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