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改变特首选举规则 本土地产商难再“造王”

RFA 2021-03-30 10:48+-

北京正式敲定整顿香港选举的多项细节,包括特首选举,在选举委员会加入大量“爱国爱港团体”席位。以往或可左右特首选举的本土地产商,影响力随即被冲淡。分析相信,北京日后已无须和香港商界结盟,也可在香港为所欲为。

中国人大常委通过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即香港行政长官的产生辨法,重中之重,在于改变选委会的组成。选委会由1200人增加至1500人,由四个界别增至五个界别,每个界别各占300人,并大量加入“爱国爱港团体”。

地产商难再左右特首选举?

以往香港的特首选举,虽被喻为“小圈子”选举,但香港主要地产商的地位仍举足轻重,他们直接或间接左右工商、金融和部分专业领域的选委,这足以成为“造王者”,以往北京要推荐人选,必定要先考虑“造王者”的取态。

在2016年12月的选委会选举前,特首选委之一、香港地产商李嘉诚就曾表示,希望新任特首为香港“带来希望”。当时香港经历2014年的雨伞革命,市民普遍对时任特首梁振英心存不满。梁振英不久后就以家庭原因为由,宣布不寻求连任,但外界盛传,真正的原因,是他未能得到香港地产商的支持。

而在2017年的特首选举中,李嘉诚也未有如两位同为选委的儿子一样,表态支持林郑月娥。去年就有亲北京智库撰文,担心李嘉诚联合其他北京无法操控的选委,发挥政治能量,左右明年的特首选举。

分析:香港地产商政治及经济影响力均会大减

香港时事评论员林和立接受本台访问,表示以北京最新订立的选委会结构,大量加入可由香港中联办直接控制的组别,商界对特首选举的影响力会随之大减。

林和立说:工商金融界有300人,但因为全部人数增加,所以他们的影响也冲淡了。也包括某些可能是代表商界的专业界人士,议席比例也被冲淡了。

他表示,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工商界由英资集团支配,其后发展至由李嘉诚为代表的本地财团操控,但现在的香港,已变成由中国企业支配。

林和立说:政治也反映香港的经济结构,现在香港的经济结构已愈来愈趋向由大陆公司主导,所以传统香港的工商界代表,即以李嘉诚为首的工商界代表,其影响力,包括选特首的影响力也相对减低。

北京日后无须再和香港商界结盟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表示,北京的目的是增加安全系数,把选举制度的主体放在选委会上,同时减低对香港地产商的依赖,日后也不用和香港工商界结盟。

蔡子强说:减低对工商界、地产商的依赖。在选委会加入新的团体,客观的结果不单是冲淡民主派,还有工商界的影响力。而这些组织,纯粹从社会代表性和功能去看,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例如灭罪委员会、防火委员会。原因是这些组织,北京的可操作性较高,所以以后北京不用和工商界建立联盟,也可以做他想做的事。

选委会大量增加“爱国爱港团体”席位

分析改组后的选委会,值得留意的,是多个新增组别都是“爱国爱港团体”,包括第三界别新增的“基层社团”和“同乡社团”,各占60席。

第四界别新增港九、新界的“分区委员会”及“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地区“防火委员会”委员代表,共有156席。第四界别更增设“内地港人团体”代表,占27席。

而新增设的第五界别,包括港区人大和政协,共有190席,大幅增加103席;还有“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新增110席。单是以上“爱国爱港团体”所占的席位,已有603席。

缩减甚至取消民主派票仓组别

北京一方面增加“爱国爱港团体”的席位,另一边缩削减甚至取消以往被民主派抢攻的组别。一如外界预期,原本有117席的区议会组别被取消。新名单更显示,原本有30席的“高等教育界”组别同样被撤。

而原本共有60席的医学界和卫生服务界,被合并为一个组别,席位减半至30席。而“社会福利界”和“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都分别由60席减至30席。

以上组别,连同饮食界、会计界、法律界等专业领域,过往都是民主派的主战场,日后将全面取消个人票,变成团体票,部分席位更规定要由亲北京机构产生。例如会计界一半席位(15席),要在中国国家财政部聘任的香港会计谘询专家中提名产生;法律界当中的9席,要在中国法学会香港理事中提名产生。

须经“资格审查”  设“总召集人”

选委会候选人、行政长官候选人和立法会候选人一样,要经“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确认其资格,根据香港警务处国安全部门的审查,判断候选人是否拥护香港《基本法》、效忠特区。其决定不受诉讼影响。

选委会设召集人制度,总召集人由“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选委担任,并在选举委员会每个界别各指定若干名召集人,负责必要时召集选委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