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理

注册日期:2008-11-07
访问总量:308476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测不准原理》到底有多不神秘


发表时间:+-

《测不准原理》到底有多不神秘

特有理

2019-11-6


我始终有一种感觉,很多尖端神秘的科学原理其实是一种障眼法,为的是技术的保密。这就好像是认知领域的“点穴”,把绝大多数人忽悠晕为恰到好处。否则,窗户纸捅破了,科技的先进性如何保持?亦或有人为了混饭,搞出些玄妙烧脑的理论,一辈子倒也能名利兼收。

《测不准原理》源称《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al)。说的是量子尺度下的粒子不能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一个确定,另一个就无法确定。很玄不是?单说这“量子”就够人喝一壶的。那咱就从量子说起。

《量子》这词儿起的,的确够玄妙、够深奥。有几个人见到过量子?咱知道世界上出现过老子和孙子,真不知道量子长啥样。眼瞧着量子科技都快排山倒海地卷钱了,咱还是不知道啥叫量子。然而,昨晚梦中忽然开了天眼,敢情量子的概念就是一个大陷阱。

省略一系列的哲理与科学知识的缠绕, “粒子”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能量团(时空矩阵)在时空变化的状态表现。而所谓量子,就是能量团变化的最小分割状态。比如“电子”受到能量激发可以产生“光子”,光子的最小分割状态就是“光量子”。“量子”其实就是科技度的最基本因。原来“量子”在科技概念中,真顶“球”用了。

把《测不准原理》摊开来看,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因为量子本身就是人类在微观领域所能具有的最大分辨率。以光子为例,人对光只能分辨到光量子,而无法对光量子再进行分割。那么,根据动能的定义,确定“粒子”动能的观测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窗口。这就完全类似于相机的拍摄。当快门时间过长,移动的物体就是拖动的光影;当快门足够快时,高速的物体也可以有一个准确的位置。这其实是采样物体的运动速度与采样速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很明显的是:景物位置清晰,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无法获得;如果运动状态有所显示,具体位置就无法确定。这么说,大多数人就都能理解了吧?

所谓的测不准公式,就是由光速或能量波的速度所限制的采样速度决定的。

 

《测不准原理》不但在微观领域适用,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因为其本质是观测维度变化所导致的因素缺失。举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女人要想准确掌握男人的钱,她就无法掌握男人的心;要想牢牢掌握男人的心,就没法准确掌握男人的钱。至于为什么,我都说了就没意思了。

自己琢磨一下挺好玩的。


浏览(2754)
thumb_up(6)
评论(54)
  • 当前共有54条评论
  • 道还 回复 特有理

    有理兄好,在你这里聒噪,差开话题了,呵呵。同意【造成“不可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既有人的认知能力,也有自然的客观规律。】但我认为,应该分开讲,有的原因是人的认知能力,有的原因是客观规律, 有的是原因不单一。老子讲的,重心在第一点。这一点对于复杂现象或高级系统,尤为重要。老子讲的是象,属于认知领域的,形象是落在文字之后的样子。抽象,没有象,抽出来的是荒诞的;现象没有象,得到的数据而非理解。

    盲人摸象,不知大象的样子,钻象牙尖很厉害,但仍不知大象的样子。据说卢瑟福说,除物理,其他科学都是收集邮票。将科学,包括物理等同于收集邮票,是现在的现实。邮票收集的差不多了,遇到瓶颈了,就开出数学,逻辑,方法,分辨率等等药方寻求新发现。这就有点儿击鼓传花的味道了。老子不会重视邮票,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显然,那个时代这都属于体力活儿。

    屏蔽 举报回复
  • 特有理 回复 道还

    所谓的“不可诘”只是一种对现象的感觉,而非对本质的解析认知。这种思维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即形象思维。而理性和科学的基础是抽象思维,并以数学为基础的代表。造成“不可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既有人的认知能力,也有自然的客观规律。从客观角度,信息自身的分辨率就是一种超越认知的客观存在。这才是“不可诘”的根本。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秀于林

    不是卖傻是消毒。

    屏蔽 举报回复
  • 特有理 回复 木秀于林

    这里就你处于起哄架秧子的精神状态。这不叫潇洒,这叫卖傻。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秀于林

    网上《道德经》专家仅猪八戒(博主名)而已,其余都近似于胡说八道。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不错,头还是疼,不过轻一点了,还是去火星或者等待,无名的等待。哈哈。离题太远,谢谢道兄治头疼,谢谢有理兄,让我胡扯一番。

    屏蔽 举报回复
  • 道还 回复 道还

    欣赏一下泰戈尔,呵呵:

    我用我的“名”把他圈禁起来,而他在这监狱里哭泣。我总是忙于在周围筑墙,墙垣一天天高入云霄,我就看不见在黑沉沉阴影里的真我了。

    我以这伟大的城垣自豪,我用土和沙抹墙,深怕我这“名”之墙上还有一星半点的漏洞;尽管我煞费苦心,我可看不见真我了。

    《吉檀加利》29-32

    屏蔽 举报回复
  • 道还 回复 远方的孤独

    这个图很有意思。这个3rd,老庄说,就是吾。到了吾,头都没了,就不疼了。不是每个我都能吾,但吾各个不同---不绝对确定,哈哈。我曾与修地藏宗的朋友论及这个问题,他们似乎很惊讶于有这个问题。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另外就是god second coming,彻底解决头疼问题。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我想说,人类一直几千年吧,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simulation理论出现。康德似乎是感到有第三种东西。也就是这个图里右面的Neutral Monism。要是有人能证明simulation,我们是游戏设计中的player就好了。特斯拉的马斯克恐怕一直在跃跃欲试。当然,下一问题会是,又是谁设计了我们这个游戏的设计者呢?头疼啊,我想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只想搞power和财富是有道理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