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小伙爆改自家江景别墅 450平 4层 也很酷

一人一城 2019-11-24 17:57+-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和父母住在一起代表着“约束”,代表着“不自由”。两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距,让日常里少不了摩擦和矛盾,或许连沟通都不是那么顺畅。但对重庆小伙刘硕来说,和家人住在一起,反而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改造自家老宅,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对于当代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和父母住在一起是件“辛苦”的事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让两代人相处起来并不轻松重庆小伙刘硕,通过改造自家老宅

用设计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

1994年建成的玫瑰山庄是重庆最老的别墅区即便现在许多房屋已经破败依稀间还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而对刘硕来说,这是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开始。

推翻了老宅原有的设计

刘硕赋予了独栋别墅新的风情水刷石的灰色墙面,分明有力的棱角在重重叠叠的树影间忽隐忽现野蛮生长的藤蔓攀上了窗让这栋别墅重新焕发出盎然的活力。

宅子伫立于山畔之上,视野宽阔而且与长江畔不过百米之隔站在窗口就能望见江水、大桥若是还有胆气,借着小梯爬上房顶。

就能将整个渝中半岛尽收眼底

灯火明暗,霓虹交错,似梦境一般

绕过几何块面的厚实墙体在凹凸转折之间寻到入室的大门有别于外立面水泥灰的沉稳。

内部空间简约,却也充满活力纯白墙面,没有过多隔断,极简风的家具所有元素的搭配都恰到好处。

透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两层温室里繁茂的各种绿植半地下室和一楼的阻隔被打通。

由敞开式楼梯连接室内室外、楼上楼下被联系在一起低头抬头都能看到家人的身影界限感在这个家里被无限模糊。

从最初的概念到设计方案,再到施工队入场,刘硕没有把改造老宅当成自己一个人的事。

“一开始爸妈也不放心,担心我设计出来的风格他们接受不了,所以我们一直有在沟通交流,他们也提出过自己的想法。”

如今一家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父母不仅接受了这样的设计风格,甚至连他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不需要昂贵的建材,也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布局,用心的设计就可以让家人之间联系紧密,却又相对独立。

把所有爱和关心藏进一砖一瓦,一蔬一饭,保持生活的新鲜和温度,这就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我们家属于开放式家庭吧,虽然看起来相处时间不多,但感情一直很好。”

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刘硕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17岁时刘硕去了英国留学,就读于诺丁汉大学建筑专业,每年只有暑假的几个月能回来跟父母相处。

在刘硕记忆里,一家人曾经在玫瑰山庄共同生活了七年,搬家之后这栋老宅子一直这么空着。

留学归国后,原本工作繁忙的父母也双双退休,一家人相处的时间变得更多。什么样的房子可以兼容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刘硕想到了玫瑰山庄废弃的老宅。

“这栋宅子首先够大,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活动需求,并且互不打扰。”

宅子面积超过450㎡,共有4层,一家三口人都可以享受独立自由的生活空间,保持适当距离也能避免很多矛盾。

负一楼和一楼是公共区域,往上则是父母的生活空间,顶层是刘硕的地盘,这里有他的卧室和工作室。

在这个新生的旧空间里,有工作也有生活,有独处也有团聚,家人们保持着自己的私密空间,同时也在分享着彼此的乐趣。

消弭的不止是空间上的隔离感,还有家人之间的疏离感。

玫瑰山庄呈现出来的效果,前前后后花了刘硕一年多时间去耐心打磨。

“那个年代的建筑大多重形式轻功能,看着很气派,其实居住体验算不上很好。”

其老宅子的设计存在了很多弊端,在这里生活过七年的刘硕很清楚。

以前的厨房和餐厅在里侧,加上厚重的墙面和各种观赏性的隔断,公共区域基本成了封闭空间,采光和通风都很差。

近马路一侧的卧室私密性太差,打开窗之后就完全暴露在对面邻居眼前,而且略显吵闹。

所以改造过程并不轻松,这是一次对老宅结构的颠覆和细节的重塑。

改造前后的客厅对比

为了解决采光差、内部空间阴暗压抑的问题,仅保留了砖混结构的承重墙,用大面积的玻璃来代替墙体,让自然光可以更好地渗入室内。

私密性方面也不用担心,宅子外围用质感强烈的厚围墙和各种绿植包裹,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换掉起居室里的小窗,多余的家具也被请出家门,一切都变得简约有序。

“视野开阔了,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不过最令人惊喜的,当属外墙面的水洗石,这是重庆七八十年代建筑的标志。搭配水磨石地面和海吉布墙面,新潮和复古巧妙融合,暗藏着两代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虽然刘硕从没开口说过,但对于父母、对于这个家的感情,早就通过这些细节很好地传递过去了。



宅子内部面积很大,结构却出乎意料简单,没有弯弯绕绕的参观动线,开敞式空间布局一目了然。

而许多刘硕用心设置的细节之处,就需要来访者细心去寻找了。

玄关走廊的尺寸经过设计,从玄关处还不能一窥屋内全貌,让来访者时刻保持着好奇心。

墙上挂着些许老照片,都经过刘硕精心装裱,穿过走廊时正好能欣赏到,这些时代的留影让家的气息变得浓厚起来。

还没抵达走廊尽头,就能感受到前方强烈的光亮,就像是一副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

如果水洗石外立面给人的感觉是“刚”,那么室内就是“柔”,一楼公共区域采光很好,空间里的空气在自由流动,透过玻璃窗能看到绿植在轻微晃动。

有富有年代气息的家具:漆皮沙发、藤条长椅、真的可以用来烤火的壁炉……同时也有现代感十足的各种艺术品、挂画,两种风格在这个家里各执一词,但并不显得突兀。

“我在家不爱穿鞋,就光脚踩在地板上,让人很放松,你们也可以试试。”

入室,便是回家了,随意就好。

负一层是半地下室,原本的隔断被打通,用半敞开式的楼梯连接着,往下走就是厨房和餐厅。

刘硕说,假如自己没有选择建筑设计,那他现在可能会是个厨师。

逛菜市场是一件充满人情味儿的事,听着耳边不止的吆喝声,或是和店家拉拉家常,抑或买到当天最新鲜的菜,这都是刘硕的乐趣所在。

回到厨房里,升起灶火,一边做菜一边和家人朋友闲聊,对刘硕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解压方式。

开放式餐厅的设计,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自由,空气里飘荡着的烟火气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生动起来。

刘爸爸有长时间阅读的习惯,怕他一个人闷在书房里无聊,刘硕设置了个贯穿两层楼的书架,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也让刘爸爸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开敞式空间结构更大的意义,或许是让一家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刘爸爸性格沉默,以前会一个人闷在书房里,现在他有更多机会倾听刘硕和朋友们谈话的机会,有时还会给他们一些人生建议,相处得就像朋友。

刘硕在和朋友们聊天

沿着木阶楼梯往上,是爸妈的卧室,没有花哨的装饰,没有浮夸的弧形拱门,家具以简约为主,最棒的装饰品大概就是无死角的江景。

雅致的木质地板让房间变得“有味”,这是1994年最初装修时刘妈妈精心挑选的,而这次改造刘硕也选择将它留下,延续那个年代的记忆。

房间里还安装了独立水源和茶台,这也是为刘妈妈准备的,方便她邀请朋友来家里喝茶聊天。

“我妈刚开始对这样的设计风格是完全无法接受的,那个年代的审美更偏向于色彩鲜艳、贵气的欧式,所以她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

或许是因为在新家里住得久了,现在的刘妈妈不仅接受了这种风格,甚至连买衣服都偏向简单朴素的款式,心态也向着年轻人靠拢。

继续往上走,楼梯口的屋顶上开了天窗,阳光均匀地洒下,让室内的空间变得鲜活生动了不少。



往右,是刘硕的工作室,各种建筑模型、图纸、画册有序地摆放着,书柜里收藏着他最爱的专辑,音乐也是他的爱好之一。

“其实摄影也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吧,借着相机的视角能打开新的世界。”

往左是卧室,进门就能看到几盆长势极好的大叶绿植,家具也只留下了必要的,给卧室做了大量的留白。

虽然看着简单到了极点,但并不空洞,似乎隐含着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很多朋友会问我,工作室和家在一起,真的不影响吗?家的所有属性都居住者赋予的,既开放又私密,在保证不会打扰父母的前提下,我觉得这样反而很有趣。”

顶层还不是这栋宅子的终点,如果访客勇气足够,还能看到另一番更有趣的光景。

借助小楼梯往上,登上屋顶,这里是传统空间范畴之外的“空间”。

屋顶略带斜度,初来者可能需要先给自己壮壮胆子,只有在适应之后才能品味到其中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