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茅台 ”来了 价格波动极大 谁买单

惊蛰研究所 2025-11-13 21:26+-

不久前,红米 K90 系列新品因为定价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小米集团手机部总裁卢伟冰紧急回应称,影响产品定价的原因是 " 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 "。随后,雷军也公开表示 " 内存涨价实在太多。"

因为手机内存涨价引发的价格变动,竟让卢伟冰和雷军两人公开发声。这场看似简单的热点事件背后,实则是内存供应链产业迎来的一轮 " 超级周期 "。

" 电子茅台 " 来了

早在 2022 年 9 月,就有网友在中关村在线号召 " 速囤内存条 ",彼时金百达 16GB DDR4 内存秒杀价仅 199 元。只可惜,当时的隔空喊话并没有掀起多少水花,因为在大家眼里,这不过是数码配件的常规促销。

哪怕是在 2024 年,也还有赶 " 末班车 " 的机会——一根雷克沙 DDR4 16GB 台式机内存条在电商平台仅售 179 元,但 99% 的好评率下,没人意识到这将会是低价的 " 绝唱 "。

直到今年 10 月底开启的电商促销季,当大批消费者想要集中采购内存时,才发现市场行情彻底反转。

“电子茅台 ”来了   价格波动极大   谁买单
据《金融投资报》11 月 6 日报道,在成都一家数码超市内,多家电脑装配商家表示,今年以来,内存条等产品的价格波动极大,此前 200 多元即可买到的 16GB DDR4 内存条,现在要卖到 400 多元。而在电商平台上,去年售价仅 179 元的同款雷克沙 DDR4 16GB 内存条,其官方旗舰店售价已飙至 699 元,一年多时间涨幅超三倍。

不仅 " 大众款 " 的 DDR4,今年以来,部分千元级别的 DDR5 内存条则从 1000 多元涨至近 2000 元。比如某电商网站上,芝奇皇家戟 32GB DDR5-6000 已经卖到 2500 元,宏碁冰刃 48GB DDR5-6000 涨至 2000 元,阿斯加特女武神瓦尔基里 32GB DDR5-6000 也要 1700 元,相比两个月前,涨幅达到 100%,甚至更多。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数据更直观:2025 年第三季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价格较去年同期暴涨 171.8%,而同期国际现货黄金涨幅还不到 110% ——内存条的赚钱效应,竟碾压了传统避险资产黄金—— " 电子茅台 " 的称号彻底出圈了。

对此,深圳华强北的批发商早有预感,8 月他们就发现内存价格 " 一天一变 ",连手机闪存都跟着涨;杭州、长沙的数码商户证实,8 月份主流 DDR4 内存条价格翻倍,部分型号涨幅直奔 200%。业内人士直言:" 供应短缺的局面,短期根本扭不过来。"

事实上,不光是内存在涨价,固态硬盘的价格也不甘落后。《金融投资报》在 11 月 6 日的报道中还提到,主流 1TB 容量 PCIe4.0 SSD 的渠道均价,相较年初时累计上涨超过 60%,部分热门型号涨幅甚至达到 80% 以上。有消费者在近期准备购买金士顿某款 1TB 固态硬盘时发现,这款固态硬盘在今年 2 月 5 日只需要 369 元便可拿下,但在 11 月 5 日,其价格已涨至 579 元,涨幅约 57%。

谁在炒作 " 电子茅台 "?

10 月,国内内存条一线品牌威刚董事长陈立白表示,当前 DRAM、NAND 闪存、SSD 固态硬盘与 HDD 机械硬盘四大存储品类全面缺货涨价的局面,是其从业三十余年来首见。

这场 " 超级周期 " 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 AI 产业爆发与全球产能重构撞出的火花,再叠加多重因素,让涨价的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远超以往。

首先,AI 产业的崛起是需求最大增量来源,工业端的服务器需求被置于最高位。

随着 AI 产业需求爆发,AI 模型训练和大数据处理需要海量高带宽、低延迟的内存支撑——数据显示,单台 AI 服务器对 DRAM 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8 倍,而像 OpenAI 的 " 星际之门 " 项目每月需要高达 90 万片 DRAM 晶圆的供应,仅这一数字就接近全球 DRAM 产量的 40% ——极大地拉动了服务器内存需求。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报告提出,2025 年下半年 DDR4 市场处于持续供不应求与价格强势上涨态势,由于服务器的刚性订单挤压了 PC 和消费市场的供应,PC OEM 厂商不得不加速导入 DDR5 方案,消费级厂商则面临高价、难以获取物料的挑战,而 DDR 市场供需紧张也推升移动端 DRAM 合约价格。

其次,供给端的结构性收缩放大了供需失衡,全球存储巨头的产能战略倾斜成为关键变量。

公开报道显示,控制全球 DRAM 芯片市场约 70% 份额的韩国三星和 SK 海力士加速向 HBM 和 DDR5 等高端芯片转移,直接挤压了 DDR4 的产能空间,使得 DDR4 产量减少,市场上供不应求。

陈立白也曾特别提到,三大国际存储厂商已经确定停止生产 DDR4,并且已经拆除相关旧设备,这意味着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恢复生产 DDR4,因此市场供应缺口将持续扩大。

对于供应端减产给市场带来的持续价格影响,集邦咨询 9 月的调查显示,三星电子、SK 海力士和美光三大 DRAM(主流内存芯片类型)原厂,正持续将产能优先分配给高阶服务器 DRAM 和 HBM(高带宽存储器),直接导致手机、PC 等消费电子设备所需的存储芯片产能被挤压;叠加终端产品需求分化,机构当时判断 2025 年四季度旧制程 DRAM 价格涨幅依旧可观,新世代产品涨势相对温和。

同时,分析师许家源也指出,原厂产能正优先分配给高阶服务器 DRAM 和 HBM,从而挤压了传统消费电子所需的 DDR4、LPDDR4X 等旧制程产品供给,DDR4 的紧缺或将持续到 2026 年的上半年。

第三,消费电子复苏与新兴智能领域的需求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经历 2023 年的低谷后,消费电子市场终于在 2024 年末迎来回暖,叠加手机厂商祭出 " 存储容量标配升级 " 的促销大旗,直接推高了用户对存储芯片的需求门槛。

与此同时,智能汽车、无人车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也为移动端 DRAM 的需求带来更大压力——受智能座舱、ADAS 和自动驾驶技术驱动,车载存储容量正从 512GB 向 1TB 突破。

第四,市场投机行为放大了价格波动。

正如网友所说,如果早知道消息提前囤 16GB DDR4 内存的话,现如今相当于手握 " 电子茅台 ",彻底财富自由。

早前已有业内人士透露,2025 年初,就有不少经销商通过行业渠道预判到存储颗粒会涨价,开始大规模扫货囤货、锁定价格。到了 2025 年第二季度,华强北市场上的 DRAM 现货流通量已明显减少,部分商家甚至把将 DDR4、DDR5 内存条 " 锁仓 ",等着后续涨价再出手。

而在电商平台上,也曾有部分商家以 " 内存理财 " 为噱头进行营销,人为制造紧张氛围,推动价格非理性上涨。虽然投机商家的行为引发消费者们的抵触后,电商平台将其快速清理,但内存市场价格极速向上波动的趋势已不可逆。

暴富机遇还是投机陷阱?

" 电子茅台 " 还会继续上涨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市场角度看,DDR4 向 DDR5 及 HBM 的转向已不可逆,一如曾经手机市场上,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变;从资本角度分析,内存市场的持续上涨,会带来更多获利机会,投机者必然不会轻易让市场降温。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 " 投机者 ",类似的剧情也早在炒黄金的投机者身上上演。

2013 年 4 月,国际金价突然来了波 " 惊魂大跌 ",从 1550 美元 / 盎司跌至 1320 美元左右,单日最大跌幅达到 135 美元,短短几天跌幅超过 10%。而这一 " 抄底机会 " 被 " 中国大妈 " 知晓后,短短 10 天,大妈们就豪掷千亿扫走 300 吨黄金,连外媒都惊呼 " 中国大妈凭一己之力对抗华尔街 "。

然而,在 " 中国大妈 " 集体抄底之后,金价并未如预期反弹,而是继续下跌,最低一度跌至 1049 美元 / 盎司。抄底的大妈们不但被 " 闪了腰 ",而且从 2013 年到 2019 年长期被套牢。

眼下内存市场的投机,则比炒黄金更加凶险。毕竟站在时间维度看,近几年的黄金行情足以让 2013 年入场的大妈们彻底解套甚至实现大幅盈利。而内存产品的升级脱胎于技术产业的整体迭代,且存储行业的价格传导链条长,从行业端蔓延到消费市场往往需要时间。等普通消费者知道 " 内存要涨价 " 时,所谓的 " 投机机会 " 早已过去,剩下的只有 " 接盘侠 " 的坑位。

对于普通人来说," 如何面对‘电子茅台’?"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是组装电脑、升级设备的刚需,没必要过度纠结短期价格波动,早买、早用、早安心;但如果想跟风囤货投机,大概率会得不偿失。

内存终究是服务于科技产品的核心配件,不是用来炒作的 " 电子茅台 "。理解产业波动背后的逻辑,看清 AI 驱动的技术变革趋势,远比计较眼前几百块的差价更有意义。

把视野拉高到行业层面,这场涨价潮也藏着国产存储的突围机会。Counterpoint 预测,2025 年长鑫科技 DRAM 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 50%,全球市场份额将从一季度的 6% 提升至四季度的 8%;长江存储则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将月产能提升至 15 万片,2028 年总产能将达 30 万片 / 月,目标占据全球 15% 的 NAND 市场份额。

国产替代的进程正在加快。当国产产能持续释放,当 AI 需求进入平稳期,囤货炒作的泡沫终将破裂。到那时,无论是抱着投机心态的商家,还是跟风入局的个人,都可能成为接盘的 " 内存韭菜 ",面临巨额亏损。

这场存储行业的 " 超级周期 ",终究会回归理性。而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那些囤积居奇的投机者,而是掌握核心技术、稳步扩产的企业,以及那些看清趋势、理性消费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