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华人(第一代)的自卑感

孙平的Psychology 2023-01-16 00:32+-

  陪伴一些华人新移民,度过了他们来美国生活、成长、适应、甚至成功的不短一段时间,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或许可供将来继续延伸的感触。

  刚刚来美的最初一段时间,很多华人都逃不过抑郁的折磨。对于因工作迁徙、移民、出国求学…而生的抑郁状态,我曾经有过一两篇文章来描写(留学生出国早期的心理适应问题)(给在这个动荡年代出国的人们一些建议),在此不再赘言。

  只想多说,或者唠叨一句:你并不孤独,这种因过往熟悉的支持系统改变(无论那些支持者多么不给力,但他们起码曾让你熟悉);因典型的中美文化差异而生的抑郁,真的极其普遍。不要自卑/自恋地认为这只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当然每个人抑郁的诱发点不一样,但最初的这数个月,甚至多至数年的抑郁和低落,是几乎每个新来者都要“蜕掉的一层皮”。包括来自于日常关系体验更加稠密的欧洲移民,如法国和德国来访者,在与他们工作的过程中,最初移民美国的适应期-抑郁期,也是一个经常经常被谈及的主题。因此,这绝不是一个独属于华人的心理议题。Don’t be ashamed by being depressed!

  今天我重点想展开的,是另一个议题:自卑。

  本来我想使用“自卑情结”——这个源出于阿德勒学派的术语。但是转念一想,我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理论要附加在这个主题之上,我只是谈我所观察到的东西。

  在美求学/创业/移民的过程中,来访者几乎纵贯咨询全程,可能都会有的(有时明显而有时隐晦)咨询主题之一——就是自卑。

  总结一下,自卑体验可以(但绝不限于)来自于这些领域:

  a. 语言使用障碍带来的自卑

  b. 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感——进而引发的自卑

  c. 因与其他种族人士约会/恋爱/婚姻产生的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自卑

  d. 移民/出国前的某些成长创伤,在新的环境中被激活的自卑感

  e. 在工作过程中因“中性化程度不高”所带来的自卑感和羞耻感

  f. 种族议题引发的自卑感

  ....

  一、语言使用障碍带来的自卑体验

  虽然我接触到的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访者,很多人在来美之前就具有了基础的,甚至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但因语言使用障碍所带来的自卑感,却有时会伴随他们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当然我不是没见过自称“自己英语比母语好”的一代移民)。

  很多华人来访,尤其是国际学生会反映:自己用母语思考的能力远远走在前面;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却落在后面。

  就好像自己在母语中,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创造力的存在;但在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却显得相对幼稚和僵硬,得多!

  而我自己也有一位英语水平其实很不错的友人,曾经告诉我:她在中文的世界中几已达到“拈花微笑”——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极其诗意之意境——这个程度;但是她在英语的表达中,却依然可能只是个高中生水平。

  这让她感到自己的英语,压根儿配不上自己的心中的意境——这种情况真是太常见。

  而这种心中微妙、精细的中文母语意象(深层语言结构);和相对稚嫩、“粗犷”得多的英语表达之间——真是有种林黛玉和焦大之间的格格不入。

  这当然会滋生自卑,甚至是针对自己的自恋暴怒(narcissistic rage)

  人,若控制不住自己一直以来可以控制完好的基本技能(如语言、基本动作),就是会产生烦躁(自恋暴怒的表现之一);而这种有时听不全懂,表达不完整、不精细的烦躁,在互动多起来以后,尤其是在和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互动多起来后,再加上一些文化差异(如小众电影、文化俗语、偶像、不同成长经历),会大大加深自卑的情绪——让人感到自己是一个难以融入的外来者。这种被“排除在外”(excluded)的感觉,又会和自卑感产生相互加强的反应:

  越是感到无法融入,越自卑;越自卑,下次social就越需要“耗力气”——我相信这就是不少人告诉我,他们在美适应初期,经常要“提着一口气”生活的原因。

浅谈在美华人(第一代)的自卑感

  这些心理过程,有时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很难被体验和言说——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后,如若不经细致的复盘,我们甚至只能看到它们最终的产物——抑郁,或者愤怒。

  二、出国前的某些成长创伤,在新的环境中被激活的自卑感

  这个条目,很多人会看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懂了。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不少评价,而这些评价在原来的成长环境中是非常自然的,甚至是在“为你好”的名义下进行的。但是不得不指出,有些因“为你好”而给出的评价,确实挺伤人自尊——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自尊,才能应对新的,不熟悉的环境。

  如:

  “别人家的孩子…”:

  “你怎么连这都…”;

  “你这样下去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笨鸟先飞”

  “枪打出头鸟”

  “夹起尾巴做人”

  “出门在外不要惹事”

  以及,当你作为一个个体,因为感到自己收到了与你自尊相关的评价(现在流行叫PUA)以后,如若反驳或反抗——则会受到的“跟进性打击”: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钻牛角尖?”

  “你怎么对父母这么斤斤计较?”

  “你要不是我孩子,我还真的懒得说懒得管”

  “不管/不说可以啊,那你翅膀硬了,你走啊...”

浅谈在美华人(第一代)的自卑感

  我们需要看到,有些华人新移民/留学生,曾经长期是浸泡在这种“要么就呆在这里被我PUA,要么就走人”的这种“分离威胁”(参考:有些分离焦虑之下掩藏的,是儿时的“分离威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的自尊系统相对脆弱——从小到大各种或隐或现的“鄙视链条”把他们心中的人生存在方式,甚至各种人——下意识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如若他们不幸进到了哪一等中去,那么他们内化的严厉超我就会剧烈运作起来,让他们感到痛苦。

  再来看看另一方。美国社会绝非纯然公平,它固然有不少人文关怀,但有时也是现实得可怕(在心理层面上,一部分是出于人们相对明晰甚至有些僵化的“边界意识”)。而且在加州,这样强调直接/效率/外向的经济大州,人们在保持礼貌的同时,很可能会说出或者做出一些重效率,而不重你感受的事情。

  因此这对某些新移民而言,听上去非常像是评价,和对自己的控诉。但后来与别人掰扯清楚以后,又发现不是这样,于是坦荡了。

  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自尊心被“带回”到曾经受评价,受PUA的潜意识记忆中去,所以我们感到自己根本无力和别人澄清和掰扯——如此则愤懑和不公平感就无法被宣泄,接着愤怒就只能对内,对自己,因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没用…),甚至抑郁下去。

  我绝不是说,加州人一个个说话做事都很中性,全然对事不对人——这是一种天真的,理想化的描述。但是,这个文化,它的确主张人人都用说话,speak up的形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在日常的面质之中,在激烈的学术争论之中,在感觉要掀桌子的商务谈判之中,乃至在法庭之上(法官经常和被告或者其他人吵架…)

  如果你,在曾经的环境中——因自己为自己辩护,而反复受到“追加性打击”的长期调教的话,那么你是不会倾向于在当下争辩和speak up的——如此,在这个文化中,的确就是会“吃哑巴亏”。

  因此在与第一代移民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真的有着不错的效果:

  它可以让人看到——哪些现实刺激,是真的非常有攻击性,或者不公平的;

  哪些刺激,更多是激活了你过往的伤痛,因此显得非常有攻击性——也许它的痛苦被你的“内隐记忆”(即潜意识)放大了很多倍,并且引发了你更多的自卑情绪,或者抑郁状态。

  在理清了自己的内在以后,我们则可以更好的,更贴合自己风格地,更加根据现实情况地去抗争、言说、沉默、又或者退却选择不惹事。

  关键,我们华人有了自己的选择。

  三、结语:关于个人和民族伤痛

  要谈因文化差异、种族问题,以及不同族裔之间亲密关系问题而引发的自卑感,我今天恐怕是没有精力了。而且这些主题也相对敏感,我害怕自己又被喝血。

  但对于这些部分,我有很多自己的感悟,出于大量的临床工作,也出于我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对此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自己没有看不起自己,那么在这里,别人就不敢看不起你。

  因种族/文化歧视而收到的投诉,如有证据,基本上起码——都会让别人丢掉工作。

  华人,和其他任何族裔一样,在这片由移民组成的国度上和其他人共处、竞争、一同存在着。每个族裔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风格来到这片土地,因此你也可以说,这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已经不止一个族裔的来访者,我的朋友,我的日常点头之交表达过“美国没有自己文化”的观点——它建国才这么多年,因此无论你来自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你都有权利,也理应继续携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性,以及以及你文化的特点,生存于此。

  须知老子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是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身具有仁慈宽让的特点,但这绝不意味着妥协、沉默、退让。自信(自卑的反面),是每个个体,用自己的反思,体验,行动,含辛茹苦的挣到的。

  按照科胡特的观点,成年人的自信,是你允许自己去到优质的自体客体关系网中去,并且觉得你配得上这些关系,彼此滋养——而逐渐生成的。

  孔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无论这个邦如何,你又如何能抹去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体验,和自己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自性?

  而谁,在来到这个代表着“重新开始”的国度以前,又不曾披过伤痛?清教徒、爱尔兰饥民、大屠杀幸存之犹太人、抑或是那些用生命架通加州南北的华工?

浅谈在美华人(第一代)的自卑感

  个体不因自己的创伤而自卑,而民族亦不应——因自己过往的伤痛而自卑,且把自己病态化,因为:

  “在我的印象中,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个体,是那些尽管经历过深切的创伤,却依然能够通过找回自己的核心自体,从而获得完整感的人——透过创伤,和对创伤的创造性回应,一个人可获得自己最高的成就和能力”

  ——海因茨.科胡特

  • 最新评论
  • freecat

    本人在中国本科毕业后并在国内工作近了十年才来美国,现在已经在美国生活超过三十年了,从未有过作者陈述的那种自卑感。出国前倒是不时地有点自卑的感觉。

    屏蔽
  • runqun

    自胜者王。

    屏蔽
  • Sans2000

    從未有過自卑感,不知道這些人的自卑從何而來,或許是天生的。

    屏蔽
  • 北朝廉洁

    作者最自卑

    屏蔽
  • 麻辣戈壁

    作者故意(疏忽?)漏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第一代华人移民背上的那个红色极权控制下的“祖国”包袱。

    屏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