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出手:与造假行为作斗争

智谷趋势 2022-06-05 15:58+-

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出手:与造假行为作斗争

  全国各地都在忙着复工复产,国家统计局却多了一项重点工作:抓统计数据造假。

  5月30日,国家统计局专门针对“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当前个别地方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作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

  真刀真枪作斗争啊!

  态度可谓极其坚决,拿出了打硬仗的气势!!!

  微妙的是,会议召开前三天,国家统计局突然通报数起发生在过去两年的统计违法案件,涉及河北、河南、贵州三省份十区县。

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出手:与造假行为作斗争

  为什么,此时此刻要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

  这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全国各地都在复工复产,一场对地方财力的考试,也拉开了大幕。

  目前,上万亿的留抵退税,除了中央承担的大头,剩下的也需要地方财政收入有所作为;几千亿的常态化核酸费用,地方财政自行承担,医保基金一分钱都不会出;还有各种各样的“纾困XX条”,每一条都得花钱……

  东吴证券做了一张图,梳理了各省稳住经济工作部署情况。从下图可以看到,除了海南,其他省级行政区都提到了稳就业的工作部署;除了湖北和宁夏,其他省级行政区都提到了稳消费的部署。

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出手:与造假行为作斗争

  可以看出,各地方都在密集“稳经济”!

  哪哪都要花钱,中央的转移支付也是有限度的,地方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地方政府又不能像企业那样,跟央行伸手借钱。现有的办法之一,就是发行债券,到市场上去融资。

  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城投公司向市场发行城投债,借来的钱,可用来投资城市的基建、公用设施等等。

  近来关于城投债,出现了一些诡异的画面:

  5月26日,一份公告全网刷屏,让城投债的狂热彻底出圈。

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出手:与造假行为作斗争

  这是一份城投债发行公告,许多人都看呆了。

  简单来说就是,江苏大丰港控股有限公司,计划发行总额5亿元的“22大丰港CP002”债券,结果却引来了304亿元的申购金额!!!

  这可是近60倍的超额认购倍数啊,实在是太太太火爆了!!!

  这家公司,由江苏盐城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换句话说,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盐城市政府。

  而更加令我吃惊的是,这还不是孤例。认购城投债的热潮,远比我想的要夸张。

  @政信三公子注意到,某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40亿出头的苏北县级市,发行票面利率3.95%的超短期债券,总共发了2到3亿,但最后全场竟然有最高180亿资金参与了认购!!

  安徽安庆市高新区的某AA评级主体,通过安庆城投作为增信机构,发行城投债,全场认购倍数达到46倍!甚至创下有史以来最高认购倍数!

  贵州贵安城投的50亿债券,全部被认购一空!!

  甚至就连之前债务高企、发债困难的“四大天王”之二——镇江、遵义,最近的城投债都出现了被疯抢的情况。

  镇江一城投平台发行5个亿的债,结果有超过147亿的资金抢购,实际有效申购背书达29倍多!

  贵州遵义道桥,发了1.65亿的美元债,还根本抢不到额度!

  忘记大A股的3000点吧!

  忘记沪深的楼市神话吧!

  现在中国最火爆的投资信仰,是抢购地方政府的信用!!

  一场以城投债为主的“资产荒”,正在上演。

  其实,城投债突然被疯抢,严格来讲并不是好事。

  背后揭示了两个重要的趋势。

  第一,“资产荒”意味着市面上的好资产稀缺,供不应求。

  股市绿了多少人的眼球,楼市频频松绑也抓不住买家的心,甚至一大堆人宁愿抢着把旧的贷款还清,也不愿意去借新的钱。

  基建投资倒是火得不行,撑起了全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但一方面,普通人参与的机制还不够成熟,只能兴叹,另一方面,中国地域差异过大,除了河南、四川、广东这些基建大省,很多地方像样的基建项目实际并不多,而且还得盘活一大批闲置的效益不高的存量项目。

  最近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督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要在8月底前用完,极为罕见。背后所反映的,就是好项目较难找了,许多地方都没能及时把发债融资得来的钱转化为实体工作量。

  而且这几个月,一边是好资产极度稀缺,一边是央行降息降准还上缴结余利润,货币如同潮水般哗啦啦往外流,一部分便宜钱就只能在银行间空转、淤积。

  不少地方政府,也在等待融资成本继续往下降,再发行新的债。利率低了也方便自己以后少还点钱,于是,这些地方密集取消了一波城投债的发行,变相加剧了短期供不应求的“资产荒”局面。

  第二,疯抢城投债意味着市场上的热钱比较谨慎,更愿意抱政府大腿,少投给民营实体。

  这其实不利于降低民营实体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其复苏的步伐。

  因此,前段日子央行喊话全力以赴放贷,就是要去找到真实有效的贷款需求,把淤积在系统中的钱,赶紧注入最需要钱的市场主体。

  其中,让企业能通过发债拿到便宜钱支棱起来,就是疏通堵点的方法之一。

  几十年间,各省市的激烈竞争,很好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高增长又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所以地方就会像开公司一样,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投资,上马大项目,抢人才抢各种资源。

  合肥夺下京东方、郑州抢走富士康,上海拿下特斯拉……都是如此。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要是手里没钱,怎么抢得过别人呢?

  为了融资,地方政府就通过投融资平台在外借钱,进而搞活经济。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就像个“无限责任公司”,责任无限、信用无限、手段无限。

  慢慢地,这形成了个别地区的隐性债务。如同硬币的两面。

  比如独山县,一年财政收入才10个亿,存量债务居然一度400多亿!每年光是还利息就有40亿。

  为了化解隐性债务,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债,只能发行债券。

  在那之后,通过城投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不能再要求政府兜底,保证刚性兑付。

  但在实际操作中,让地方政府的债券真违约,很难。

  还有个别城投平台,靠着借新还旧度日,导致城投平台仍在滋生隐性债务。

  有媒体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40余位城投高管被调查,涉及江苏、贵州、湖南、浙江、四川等省份的融资平台。

  2021年,北方某城区有关方面细化分解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并与统计数据报送挂钩,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数据大面积失实。

  企业明明已经停产,却还在填报统计数据。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

  为了方便融资,不排除个别地方会提供不真实的统计数据。

  因为人为美化各项经济指标后,有利于提高城投债的评级,或者增强政府信用,有利于地方融资。

  现在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是督促各地要提供真真实实的统计数据,所形成的信用也才能是真实的,减少隐性债务的增长。

  另外,现在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有所波动,不排除个别地方有美化数据的冲动。

  而统计数据是科学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有效服务宏观经济治理的客观要求。

  一层一层统计上来的数据,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所以此时狠抓数据造假,严格检查,是极为正确和需要的。

  数据越真实,越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 最新评论
  • lary

    数据造假是七十年来一贯制的问题,今天才发现?作者装孙子。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