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再吹也难掩内需低迷不振

陈思敏 2022-01-24 23:56+-

陈思敏评论分析文章:在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后,中共针对相关数据开展大内宣,如党媒人民日报1月18日刊文炫耀称,“十四五”中国经济开局良好,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为8.1%,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经济总量超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准。

中南海再吹也难掩内需低迷不振

  先从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看,官方统计与市场机构皆普遍使用“两年平均增速”来消除同比基数的影响(由于2020年经济受到疫情冲击导致基数比较低),而所谓全年8.1%的GDP成长率,却是未按两年平均计算的。

  如果按两年平均增速,2020年(最终核实为2.2%)与2021两年的平均增长其实为5.1%,不仅没有“保6”,而且低于2016-2019年平均增速,尤其是被一笔带过的2021年第四季度GDP成长4%,是自1993年以来季度增速的第三低,换言之,“恢复性增长”尚且谈不上,遑论“较快增长”。

  再看统计官员重点介绍的,中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准,而与之有关的一个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属于富足级别,代表中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按国际标准,反映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总额)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例如,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随之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而官方统计公报之消费种类(按消费类别分)显示,2021年食品消费仍是最高消费区域占比达29.8%,相比2016年的29.3%回升了0.5%。消费升级类用品及服务,如交通通信领域的相关支出,2021年占比13.1%,则较2016年的13.75%回落了0.65%。

  虽然官方宣传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到了2019年是“连8降”,但消费升级显然并没有持续推进扩大,而且从《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可以得知,消费升级类商品及服务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增速,在2017年后双双由盛而衰。这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主要原因,中共有关当局在2015年为房地产泡沫软着陆的一波操作──“涨价去库存”,致使2015到2016年这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纷纷通过房价翻番把杠杆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身上转移到居民身上,进而损害内需消费。

  如果从关键年份的中国居民新增贷款(是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也可以得到佐证,据中共央行资料,2015年的居民新增贷款3.89万亿,2017年的居民新增贷款7.14万亿,2021年的居民新增贷款增加7.92万亿元。在实际工资不涨的情况下,居民负债不断的增加,钱都流到房地产去了,内需消费自然受到挤压。

  而这次备受官方官媒吹捧的2021年最终消费率65.4%,也激活了舆论场的相关讨论,中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以上。

  另据市场机构的宏观经济月报,2020年疫情年,以及2021年受疫情反复等影响,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的支出比重持续上升,政府防疫支出增加提振最终消费。这意味着,包括2021年最终消费率65.4%,其背后都不能忽视主要由“劳民伤财”的政府防疫支出明显增加所带动。同时可以理解,如果把中国最终消费进一步拆解为政府、居民部门的最终消费,则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这方面未见官方数据,但曾有官员“吐实”。

  如2021年5月7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中国居民消费率不到40%,明显低于国际上发展水准相近的国家,更低于发达国家。”另据媒体披露,2019年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只有39%,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达到了58%,印度为60%、越南为68%、巴西为64%,均高于中国水准,而且这些国家居民消费占据全部最终消费的绝大部分、居民消费增长快于政府消费。

  另外,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中国历年社消总额逐年上升,随着销售总量的增加,销售增速却逐渐放缓,以近10年统计为例,其实际增速从2012年的12.1%下滑到2019年的6%。更有说服力的数据,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其实际增速从2014年的7.5%下滑至2019年的5.5%,接近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最低值。

  也就是说,在2020年之前,中国国内消费就已经进入了快速下降通道,直接从以往的双位数增速骤降至个位数,并直接跌破了8%的历史低位。2020年疫情暴发后的消费疲弱状况并不是疫情冲击下的意外下滑,而是原有趋势在外部冲击下的加速下滑。

  从统计规律来看,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与居民收入在趋势上高度相关。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中国GDP规模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GDP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准,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什么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准却依然无法提升国内消费率?甚至低于印度?

  “印度消费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准,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伴随经济的增长劳动工资水准增加较快;二是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政府公共消费发展相对平稳,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较完善。”这不是什么境外势力或反华媒体说的,是中共商务部政研室2006年发文《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中的一段内容。

  公开可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67.5%降为2018年的42.7%,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比(6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实际也已连续多年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12年的10.6%下降到2015年的7.4%及2019年的5.8%。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2005至2019这近15年来,中国居民部门在GNI(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一直都处于下降趋势,收入分配整体向政府部门倾斜。

  这也意味着,相比于过去,在同样取得一万元的国民收入中,居民部门能够(分配)得到的收入却变少了,从而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只通过楼市就轻松把人民的“6个钱包挤干”。公开信息显示,即便是疫情垄罩的2020 Q1,全国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的契税、土地增值税的同比增速分别相当于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速的2.75倍、1.63倍。

  中国互联网上已有舆情显示,2022年刚刚开张,遍地已是降薪风,从公务员、教师到演员,不同群体相同苦于收入不保,裁员,失业,通胀,房贷。如微博网友这些评论:一边扶贫,一边制造新的贫困。这是共同新贫,不是共同富裕。整个体制都希望利用各种手段把居民的收入吸干,请问怎么消费?怎么敢去消费?

  中共老是自鸣得意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中国居民消费率却“未富先衰”。GDP经济数据也和历史一样,是一个可以被中共随意粉饰的东西。如今中国百姓也不看官方数字的繁荣,因为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