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食味艺文志 2021-10-16 13:47+-

  汉语里有一个被用烂的词:世家。 

  发明之初,它的本意是“门第高贵世代延续的人家“,但越到后来,它的普适性就越广:唱戏的叫“梨园世家”、看病的叫“杏林世家”、搞雕刻雕塑的叫“工美世家”、读书写文章的叫“墨香世家”,连老老实实的农民,都会说自己是“耕读世家”。 

  唯独美食行业,从没听说过“吃货世家”。从厨的,后代往往改行经商、入仕,对于庖厨大师们来说,外面收的徒弟,好像总比自家孩子更能传承技艺;写美食的吃家,后代们也有从文的,但再也写不出色香味俱全的惊艳句子,泯然于众。 

  为什么美食业界,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No.1 壹

  先来看看“吃二代”们笔下的美食。 

  “北京许多难吃的玩意都是外地人做给外地人吃的,现在卖早点有几个北京人?炸酱面过去从来不在饭店里卖,自己家做能不讲究?” 

  这是汪曾祺家大公子汪朗先生评判的“北京美食”。 

  “这里是小贩做买卖的地方,常在这里卖猪头肉、羊头肉、奶酪、糖葫芦和清香的茉莉花、玉兰花……房外还有一株大枣树,其品种是北京最优质的枣树,吃起来脆甜皮薄、产量甚丰。” 

  这是梁实秋家闺女梁文茜女士写下的“家庭味道”。 

  同样的内容,父辈又是怎样写的呢?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汪曾祺的笔下,北京炸酱面是这样的: 

  “老北京”把没面码的炸酱面叫“光屁股面”。一听这称呼,就知道对这种吃法是何等不屑。不过,对北京许多平民来说,“光屁股面”已经算是美食了,毕竟有酱有肉。等而下之的面条吃法其实还有很多,例如炸酱油面。其做法极简单:葱花呛锅,倒入酱油,见开即可,拌面食之。稍好一点的,可加些白菜丝。这样的面条着实简陋,因此遍查有关京城旧俗的文章也未见记载。当年,我在山西工厂当工人时,曾蒙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同乡的热情相邀,品尝过一两次炸酱油面,并目睹了制作全过程。其味如何?极美!当时我们整天吃的是高粱面做成的“钢丝面”,调料只有盐醋,能吃上一顿炸酱油拌白面条,如何不是人间至味?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而在梁实秋笔下,雅舍里的生活是这样的: 

  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焦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的解了馋瘾。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是的,父辈们笔下的活色生香,而“吃二代”写的东西,是真的没魂儿。 

  其中原因很显然,相比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吃遍四方百味的父辈们,“吃二代”们从小养尊处优,吃的食品固然是精细了,但也失去了烟火气息、失去了饮食对照系。 

  和其他学科注重理论的累积不同,吃,是一件经验累积的事情。不读万卷书、不吃万里路,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习惯的味觉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种区域化的饮食习惯的边界在哪里、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交界和影响在哪里? 

  简言之,一个人味觉的高度,是依靠脚下走过的路堆出来的,而不是金丝笼里的昂贵的饲料喂出来的。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No.2 贰

  “享誉世界”的熊猫快餐,是个更典型的例子。 

  这家被中国人群嘲的“美式中餐”,以无厘头地改造中国菜,迎合欧美口味著称:陈皮鸡就是加了橘子汁的酸甜炸鸡块;蒙古牛就是红糖酱油拌牛肉;核桃虾也是酸甜口味的炸虾,额外加了坚果。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总之,对没吃过中餐的人来说,熊猫快餐是吃腻了麦当劳汉堡王之后调剂口味的良药。但让“中餐胃”接受万物皆可酸甜的熊猫快餐,未免强人所难。 

  一个典型的被区域习惯绑架、由资本推动发展的的餐饮品牌。 

  熊猫快餐创始人程正昌,也确实没有多么美味的履历背景。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他,更擅长的是精确地财务计算、成本控制和餐厨流转周期研判。 

  而程正昌的夫人蒋佩琪,则是密苏里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她为熊猫快餐的扩张加持了数据化、标准化的管理系统。 

  总之,一切都是工业化的成果,与“好吃”二字无缘。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但很少有人知道,程正昌是地道的“吃二代”,他的父亲是老一代淮扬菜大师程明才,解放前曾经操刀过“国宴”。后来经由台湾赴美,依然操持着江浙料理中餐馆。 

  以刀工著称的老一辈淮扬菜厨师,其底子自不必说。但程正昌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反其道行之,努力拉低中餐门槛,进行快餐化改造。 

  熊猫快餐今天的生态,和程正昌的事业,或许会被一些人认为是“不肖子孙”。但在中华文化圈里,厨子从来不是什么值得尊敬的职业。工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商,程正昌家族两代人的际遇,正是无数厨师家族成功转型的范本。 

  传承好吃的手艺?谁在乎。

为什么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No.3 叁

  为什么在华人圈里,做美食的,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下一代人,没机会、也不愿意再去重走上一代走过的路。 

  但是,吃,并不是一个可以由他人、由父辈代劳的工作。父辈们的经验,若不经过自己的实践,不可能成为一个吃货的底气。 

  更具戏剧色彩的是,吃又是一门极其讲究客观、中肯与包容的学科。爱吃、能吃,满足于自己熟悉和喜艾滋味的人,只能叫“吃货”。敢于接受自己不熟悉的风物、勇于尝试自己不了解的饮食,才能称为“美食家”。 

  显然,有了父辈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吃二代”们,在这些客观条件制约下,几乎不可能成为“美食家”。 

  这是一个人是否能登上美味神坛的基本功力所在;也是今天的美食家们,常常不问出处,横空出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