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Vista世界派 2021-02-24 16:24+-

   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阅读量最多的网络电子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迎来了20周年生日。

  生日礼物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头衔”:业务规模触及300多种语言、位列全球访问量最多网站的第13名、每月有超过200亿次的页面浏览量......

  此外,维基百科还是全球最热门的50个网站中,唯一的非盈利机构。它无视硅谷巨头的成功秘诀,没有股东、没有广告、没有办公楼,也没有让创始人成为亿万富翁。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遇到不懂的问题、陌生的术语,先查查维基百科,成了很多外国人的习惯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切要归功于网站背后的4千万“维基人”,他们不要薪水,奉献出私人时间编辑词条,只为让全世界享受到免费的知识。

  ❶

  最资深的维基人

  史蒂文·普鲁伊特胖胖的,头发稀疏,额头锃亮,每天下班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地下室,在电脑上打开维基百科一通操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在外,他是个典型“社畜”,供职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信息部,而在这个地下室,他是“维基人”。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史蒂文

  图源:网络

  根据官网定义,任何在维基百科上编辑、添加词条的用户都算“维基人”。

  但史蒂文大概是最重量级的那个,在这里,“重量”指的不是他的体重,而是超强的生产力。

  英文维基百科目前拥有625万个词条,其中约三分之一都经过了史蒂文之手。

  在维基百科20周年生日之际,他编辑的次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0万次,从无到有建立的词条也高达3万5千个,做一下除法,平均每天编辑500余次。

  这使史蒂文成为最能代表维基人的个体之一——他们献出私人时间,没有报酬地默默付出,只为让全世界享受到免费的知识。

  同时,他们也满足于将海量信息有序分类,根据文献、图书把每个词条修改到最精准状态的愉悦感和使命感。

  只是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充满了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戏谑。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史蒂文

  图源:《华盛顿邮报》

  比如说,史蒂文37岁了,单身,至今仍和父母共同居住。

  虽然当今社会提倡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但他身边的朋友仍然认为,史蒂文这种将几乎所有私人时间都放在编辑电子百科全书上的状态,不妥。

  对此,他的同事笑他是“书呆子”,一些网友甚至建议他去医院,查查自己是不是患有自闭症。

  对待这些闲言碎语,2017年史蒂文打了场“翻身仗”。那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5名网络人物之一,与他并列获得这一荣誉的还有JK罗琳、川普和姚晨等。

  现在,每每谈到自己维基人的身份,他总是语速飞快且坚定。显然,在这项事业中,他找到了自信以及人生价值。

  2004年,还在大学读艺术史的史蒂文创建了人生中第一个维基词条——“彼得·弗朗西斯科”,他的曾曾曾曾曾曾祖父。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词条:“彼得·弗朗西斯科”

  彼得曾英勇地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有“弗吉尼亚大力神”的绰号,对此史蒂文很是仰慕,但是他纳闷儿,“我知道有这号人物,我的家庭知道有这号人物,但是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家百科全书将其收录呢?”

  他坚信,自己的祖先应该在当时只有3岁的维基百科上占有一席之地。

  “维基百科的动人之处,就是允许人们收录在西方主流媒体中看不到的话题,赋予每个人发声渠道,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留名青史’。”

  编辑、创作的口子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此,史蒂文创建了很多诸如“美国灯塔协会”、“尼日利亚Nsukka艺术家组织”等冷门词条。

  如果问一个编辑过几百万个词条的维基人,你最喜欢哪个?回答不上来很正常,但是如果问史蒂文,他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波希克教堂”。

  这不仅因为史蒂文是该教堂的唱诗班成员,还因为这座新教圣公会教堂代表着他家乡——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历史。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词条:“波希克教堂”

  2009年,维基百科对于“波希克教堂”的介绍简单地可怜,于是史蒂文开始上传更多历史细节,比如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也是这个教区的居民。至今他还在不断补充文字、图片等,引用参考资料多达120条。

  正是这种把一个词条打磨到完美的过程,深深吸引着史蒂文们,这种感觉好像是在经营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版物,充满使命感。

  “而且我手上一般都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他对媒体骄傲地说道。

  ❷

  维基人的进击之路

  维基百科义务性、集体性(谁都可以编辑)的书写模式,注定使其与众不同。

  缺少一般企业“投简历-面试-谈薪资-拿offer”的流程,不像报刊杂志一样拥有署名权并可能成为“名人”,这本线上百科全书凭什么拥有众多“死忠编辑”?

  对此,一群来自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学者也十分好奇,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在对数名维基人进行深度采访后,学者们总结出一条维基人的进化之路:从消费者到编辑,再到系统管理者。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2013年10月15,布朗大学毕业生Maia Weinstock(左)与生物学和性别研究教授Anne Fausto-Sterling(中)组织培训活动,教人们在维基百科上添加、编辑页面

  图源:视觉中国

  所有接受采访的维基人,第一次使用维基百科时,都是抱着消费者的心态——他们需要查找或者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支喜欢的乐队、一部想看的电影、一位有魅力的演员,甚至是自己的家乡。

  由于是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或多或少有知识储备,渐渐地,消费者在使用维基百科的过程中开始发现错误和疏漏。

  本着对其他人和对自己喜爱事物负责任的态度,受访对象纷纷点击“编辑”按钮,不知不觉解锁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身份。

  学者还发现了维基人处在“消费者”阶段时的两点共性:

  一,出于谨慎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自信,他们只进行细微修改,有时可能只是删除几个字或者添加一段话;

  二,由于消费者阶段的修改过于简单,他们多是“单打独斗”,与其他用户并没有任何交流。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维基媒体基金会总部内部,这里位于美国旧金山市

  图源:IC Photo

  随着编辑的词条越来越多,消费者们慢慢转变为编辑,开始进行结构性修改,甚至从无到有地创建新词条。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维基百科的社群属性,像一滴水汇入大海那样找到了组织。

  一位维基人告诉学者,“有次我创建了新词条,竟然收到同行留言,提醒我引用格式用错了,这才知道网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组织和讨论区等功能。”

  志趣相合者聚在一起,总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个人从组织中找到归属感,组织潜移默化地将价值灌输给个人。

  就像史蒂文屡次提到的,“我相信免费且自由流动的信息,会帮助创建一个更强壮、更自由、更健康的社会。”

  于是乎,进入编辑阶段的维基人野心变大了,目标不仅仅只局限于将单个词条完善好,还考虑到维基百科作为一个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口碑。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2015年10月23日,在西班牙北部奥维耶多举行的仪式上,维基百科代表团队接受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颁发的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国际合作奖

  图源:IC Photo

  除了消费者和编辑的身份,少部分维基人还会晋升为系统管理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特权。

  根据知情人士介绍,几乎任何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这个职位,其主要职责包括删除恶意纂改的内容、封锁特定账号、编辑维基百科首页等工作,内容繁琐零碎且没有报酬。

  到底是什么,能让维基百科拥有那么多不要工钱的编辑?大概是对知识自由的认可和对一个更好世界的向往吧。

  ❸

  一个集体的反思

  像任何组织一样,维基百科内部也有明确的惩赏机制:惩罚有封号、踢出群聊等手段,奖赏则包括在讨论页进行公开表扬等。

  一些语言的维基百科还会编写内部刊物讨论业务。

  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每日一词”,也是无数维基人心中的“梦”,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编辑或创建的词条可以在首页展示一整天,还因为它代表了同行们的认可。

  毕竟,像奥斯卡那样,“每日一词”是经投票从众多候选者里选出来的。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2019年7月9日,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音乐图书馆馆员乔纳森·曼顿为一群耶鲁大学学生、教授和工作人员讲解如何为维基百科撰写条目

  图源:IC Photo

  自从2005年,维基人每年还会在线下举办“维基媒体国际会议”,共同商讨组织的未来和所存在的问题——没错,即使是一群如此无私奉献的人,也会“犯错”。

  截至目前,最近一届线下大会举办于2019年,在斯德哥尔摩,主题为“在一起更强大:维基传媒、知识自由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幕式上,维基媒体基金会董事主席玛利亚·塞菲德里将“性别平等”提上议程。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玛利亚·塞菲德里

  图源:网络

  性别不平衡一直是困扰维基百科的“丑闻”。

  如果将所有英文版维基人的头像重迭起来,人们将会得到一个白人男子的形象。数据同样支持了这点,在2018年,编辑英文维基百科的用户中,女性只占13.6%。

  编辑性别不平衡是有后果的,考虑到不同性别对相同事物重要性的判断有别,英文维基百科中,女性人物词条只占到了所有人物的18%。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媒体技术部经理曾吐槽,“维基百科声称要包含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但如果这些知识只囊括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那么他们的口号是不准确的。”

  为此,维基人正在积极做出改变。比如不少成员组建了类似“红衣女郎”这样的线上小组,专门创建有关女性人物、女性作品和女性事物的词条。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2012年7月10日,一些电脑黑客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维基大会

  图源:视觉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对维基人性别不平等的追问,正是从他们内部产生的,而且最终上升到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种自我反思态度,也植根于维基的组织结构优势:不同于传统媒体中编委会“一人独大”的局面,也区别于专业学术机构中,话语权集中于少数权威学者的现实,自发性编辑模式赋予了每个人发声权力,使得能对问题快速产生反馈。

  站在20岁的“十字路口”,维基人们面对困境,依然充满勇气,初心不变。

  • 最新评论
  • lary

    追求真实,是最终的目的

    屏蔽
  • tree123456

    难怪。 什么理想? 丛林理想,还是追求独立于人类意志或智慧的, 维持自然法则 的理想?

    屏蔽
  • tree123456

    维基百科20岁了,靠的是4000万理想主义者??? ==== 难怪。 什么理想? 丛林理想,还是追求独立核算于人类意志或智慧的, 维持自然法则 的理想?

    屏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