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厢不是原罪 为何两厢车才有后雨刷?

汽车立体声 2020-11-10 14:11+-

三厢不是原罪 为何两厢车才有后雨刷?

  翻开近几个月轿车销量榜单,会发现它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些三厢车,甚至在轿车销量TOP10榜中连一款两厢产品都没有。不应该啊不应该,甭管是爱车党还是键盘侠不是最爱把“小钢炮”挂嘴边么。

  先普及下常识,我们常说的“小钢炮”在国外也被称为“Hot Hatch”,是指那些拥有不俗运动性能的三门或五门掀背车。

  不过这些车型基本都是基于现有家用车平台打造而来,毕竟它们定位小众,有些车型甚至是卖一台亏损一台,为其单独开发平台代价实在太大。

  不同的是,这些小钢炮在发动机调校、悬架结构、空气动力学外观上进行了相应提升和优化,像高尔夫GTI、福克斯RS等钢炮车型基本都是走的这一路数。

  如果说小钢炮产品在国内还能俘获一批年轻挚粉的话,那两厢车的境况就不太乐观了。

  即便是购车观念愈发成熟的今天,在国人的传统思维和固有认知里轿车也更易接受和受欢迎。什么两厢车不安全、没面儿、空间小……这也导致了早期一些引入中国的两厢车为迎合国人口味,硬生生拉出一“屁股”,说它臃肿也好不和谐也罢,反正就是比两厢卖得好。

  三厢胜在哪儿?

  毋庸置疑,汽车作为家庭中的“大件”,实用性应当摆在首位。别管载人还是拉物,大空间成了不少国人购车的硬指标之一。

  相比两厢车,三厢车由于多了一个“尾巴”,一方面能优化车内的乘坐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三厢车车尾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两厢车为贯通式设计),尤其行驶在糟糕的路况下尾箱不易与车体产生共振异响,在隔音降噪方面表现更好。不过,随着各汽车厂商在NVH方面的努力,今天两厢车与三厢车的静谧性表现差距并不明显。

  此外,三厢车的安全性更可靠,例如发生追尾事故时车辆的尾部可以起到“吸能”效果,最大程度保护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还有一点,得益于三厢车的造型结构,在高速行驶时会拥有更优异的空气动力学,不仅开起来更平稳而且能给驾驶者更强的驾驶信心。

  两厢车并非一无是处

  尽管饱受国人偏见,但两厢车的优点同样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好停车!得益于小巧灵活的车身,无论是行驶在狭窄的小巷还是停靠在空间有限的车位,两厢车的表现都更从容。

  其次就是两厢车更省油,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比如排量、级别、车系等等。我们指的是那些同级别同排量的车型,通常情况下两厢车的质量比三厢车轻,燃油经济性自然表现更好。

  虽然说同一车型的三厢版要比两厢版的后备箱空间大一些,但大部分两厢车的第二排座椅采用的是与尾箱贯通的设计(有隔板),当我们装载一些比较长的物品时,可以通过折叠第二排座椅来满足空间需要,所以论空间的灵活性与拓展性,两厢车绝对更占优势。

  为什么只有两厢车有后雨刷?

  提到这么多三厢车与两厢车各自优点,细心的小伙伴还会发现,为什么路面上只有两厢车有后雨刷,这就不得不提两厢车身上的“天生缺陷”了。

  如上文所述,因为造型的缘故,三厢车在行驶时空气动力学表现更好,而两厢车就是那个反面。

  车辆行驶过程中,两厢车气流的负压分离点在车顶的尾部位置,所以整个车尾都是湍流的负压区,像是灰尘等脏物会吸附在尾箱车窗玻璃上,妨碍我们观察后方路况。

  而三厢车气流的负压分离点是在后备箱的边缘,所以即便车尾金属板沾染灰尘,后备箱上方的玻璃也不会容易变脏。

  还有一点是三厢车多出的“屁股”可以阻挡一部分后轮甩起的泥水,以不至于造成车尾甚至是尾窗变脏。

  此外,车身结构也是影响三厢车装置后雨刷器的原因之一。两厢车的后车窗玻璃与尾箱门使用的是一体式设计,后雨刷器是被安置在金属尾门上的,当我们开启后备箱门拿取物品时是不会妨碍后雨刷器的。

  而三厢车的尾窗玻璃与金属尾门是分体式设计,假如将后雨刷器安装在尾窗玻璃上,掀起尾箱门容易导致其错位变形。

  不过在一些掀背设计的三厢车型上,例如马自达睿翼轿跑,由于它们使用的是玻璃+金属门一体的设计,是可以安装后雨刷器的。

  无论两厢车还是三厢车它们各有优势,要看它是否契合你的需要。我个人还是十分青睐那些两厢小车的,小巧灵活的车身在城市中行驶更加便捷的同时,它也更适合个人驾驶或者两人出行。

  倘若你是一个性能控,在两厢车阵营里有一票的小钢炮车型可供你选择,如果你只求一辆代步工具,那么像飞度、致炫这样的实用派同样不错,可咸可甜是它们的最好概括。

  个人而言,不拘泥于主流或许是两厢车身上的最大魅力,而这绝不应该成为它饱受偏见的理由。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消费理念的成熟,两厢车阵营可以不断成长壮大,那些偏见声也终将会慢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