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书里因纽特“村长”被换成了“村主任”

纽太普NEWTYPE 2020-08-06 23:31+-

说到文化规制的问题,我有一个特别奇葩的亲身经历。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滞销书作者,但即使是滞销书作者也有自己的尊严,出了书之后一般不会回头去看,老看自己的书显得很自恋、很丢人。

结果今天,正好要查个东西,就上知乎找了下我自己的电子书,然后……

就看到我写的一个,背景是19世纪末因纽特人村子的故事里,出现了“村主任”。

我记得我当年写的明明是“村长”啊?

我又特地上当当买了一下电子书,也变成了“村主任”。

我翻了纸书,又找了我当时的原稿,是“村长”没错。

查了一下,发现2016年,新华社发布了一个《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其中将“村长”作为了禁用词。但我写的是文学作品,不是新闻报道啊。

大概是电子书网站的自动审查技术直接纳入了新华社的禁词表,然后给我的电子书做了下规制吧。

也说不上很难受,只是总觉得,一个因纽特女孩猎熊的故事里,一个有萨满的村子里,有一位村主任,莫名其妙地有种奇怪的萌感。

@松鼠Lily:是的,邪恶和黑暗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强制性的屏蔽和信息筛选根本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先彬后礼:如果悲剧不能被描写,邪恶不能被正视,那才是最大的悲剧和邪恶。 样板戏的时代,又来了。

@文理斋-:我一直认为,90年代中期对于进口动画和游戏的全面封杀是一个转折点,从小看北斗神拳和户口本骑士的一代小孩和从小看熊出没喜羊羊的一代小孩在心理上肯定是有区别的。

@Simon天天想发paper:文艺作品这块不能太赞同了,小孩子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出社会条例管控的太好,血腥的没有,自杀的没有,只有积极向上正能量。人是不可以颓废的,世界是美好的。可是关键的是,世界并不会真的如此。

@jello-jelly:不能把文艺作品所描写的东西单纯的认为是负能量,或者说与道德相关。你要看他真正要写的是什么。比如说有一些文艺作品,打着色情凶杀博眼球的幌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而有的作品可能不那么正确,比如《人间失格》,但它的内核是描写一种复杂的人性。评判文艺作品的价值应该在于他的启发性。

@竹苑蜻蜓:说简单点,就是因为墙的作用,再加上有选择性的信息传播,使得经验阅历不足的年轻人逻辑思维混乱。

@big_ear_cat:这位作者说到自己的书中村长被换成了村主任。纸质书现在有些给你手工涂改,电子书则给你直接换了。有评论说,因为现在没有村长了,为了规范要统一称呼,其实这不就是操作记忆的手法吗?通过修改,让人不知道曾经有村长,所谓正确的记忆就是这样涂改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