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163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长篇小说《云梦泽》解读系列八: 他乡、故乡,“此心安处是故乡”


发表时间:+-

 

图片1.png


(他乡还是故乡?此心安处是故乡)

 

2019年底,冯知明先生赴法兰克福探亲,时值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他被堵在德国,被结结实实堵在了他乡之中。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他便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在2020年五六月间开始创作《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这部作品构思是在2008年形成的,可见构思时间之长。小说能问世,应是这场世界级疫情大流行时所得的意外果实,虽不值得庆幸,却也是拜其所赐。

这些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我们读过他撰写的《楚国八百年》,这应是一种类历史风格随笔,因为先秦史料说法不一,加上他日常事务忙碌,陆陆续续写了八年时间。他认为,这应是读书笔记,一种讲述体,用一种轻快的幽默的口吻讲楚国的往事。这类题材,一直经久不衰,这本书在大陆出了两个版本,在海外还出了繁体字版本。

《云梦泽》写完之后,冯知明先生便有种请我一读的冲动。之所以这样,他说因为我在欧洲和澳洲工作过几年的国际背景,以及与他基本同时在江汉平原长大的因由。因平时我多忙于俗务,这又是一个初稿四十多万字的长篇,怕我难以承受这个阅读之重,作者便通过缩写方法,介绍其写作特点等这样一种形式,把这部长篇压缩在一万多字,供我了解,认为我阅读之后,将会和他做些讨论。《云梦泽》由欧洲展开,又在德国结束;在四十多万字的篇幅之中写了江汉平原的三个时代——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建国时代以及改革开放的当代。在我看来,应当如《白鹿原》那样,至少也得五十万言,有宏大架构,人物众多,才可能讲述得更为完整。

也许是经历背景等缘故,我认真拜读了《云梦泽》,投入的程度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还帮他改了许多处的笔误,我们经过了多次热烈的讨论。现在冯作定稿在四十五万字,我花了一个周末时间,意在从我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些解读,并愿意与读者和评论家们做些有益的讨论。

这部小说视角很新。写的三个时代,特别在建国时代的运动中,水乡湖地的人们,连批斗游街都带上了渔民怀旧的色彩,幽默生动甚至让人忍俊不禁。而尹志红利用老洋人做洋招牌,致使这座城市各行各业大肆模仿,几十万人洋化,甚至惊动了外媒,要来考察人类基因突变,更是成了令人喷饭的滑稽之举。尹母这位医学专业人员,返城后疯狂试制激素菜,使这座城市人口锐减,现状令人忧虑。这种象征性的写法,使作品具有很大的伸展空间。《云梦泽》中那位传教士在水乡泽国传教的经历,让我想起《丰乳肥》中的人物,将两者类比,感到它们各有特色,不分伯仲。

关于故乡他乡,这里不是没有看到希望之光,李如寄梁一真这代人,他们持“此心安处是故乡”的心态就是明智之举。

从宏观层面来看,小说中涉及欧洲文化历史,以教授之口和梁一真的研究方向,对欧盟的未来和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作了预言,对帝国主义丑行进行了批判,对攀炎附势的媒体极尽无情嘲弄。从历史纵深来看,他判定,尽管据说当下信奉西教者有亿人之众,从唐、元、明、清等历代史料和台湾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西宗教论战,便可做出判定,这种让青年人赶时髦的信奉方式一定长久不了。

 

图片2.png


(当茫茫古泽变成广袤平原)

 

我十分认同鲁迅先生的见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我因为驻外,在欧洲和澳洲有过几年的经历,我认为如果《云梦泽》将来走出国门,那就要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总体上应增进外国读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亲近感,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人类精神世界的共性。

《云梦泽》作者在开篇中写了他的老家,许多能人纷纷走出去,到沿海一带定居,到江浙安家,他乡已经是一种时代氛围了。

他乡中的人们,安好!

 

                                        02021年9月15日武汉

     修订于2021年11月8日

 

 

 


浏览(83)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