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关键词来概括当下中国?
发表时间:+-
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人士,是怎么把中国社会带到今天这个层面的?回看最近十年,2003年曾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权利元年”,从那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始,是中国风起云涌的维权年,人们发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但2004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社会转型的轨道被强行拐到民族身份认同上
老高按:作家、评论家余世存出版新书《人间世》,腾讯思享会邀请他和几位朋友作客,讨论题目很有意思:用关键词的方式探寻当下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各人用最言简意赅的词,来概括我们所处的时代,当然,指称的范围主要是中国。
这让我想起过去那个耳熟能详的说法:要认清时代的特征。当我们回顾历史或读历史书时,也常见“黄金十年”“狂飙突进年代”“十年浩劫”或者“停滞的时代”……等等概括。许多人动辄就引用(或者化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双城记》起首的那段话:“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岁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这段话有几十种译文,我这里抄录的是石永礼、赵文娟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对当下中国该如何概括?官方当局有多种说法,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和谐”“小康”“盛世”不一而足;民间和学界的说法也很多,有人说是“小时代”;有人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时代;有人说是“无耻”或说“不识羞耻二字”的年代;有人说是“穷得只剩下钱”的时代;有人说是“全面失序失范”的时代;有人说是“贫富极度悬殊”的时代;有人说是“遍地干柴”的时代;有人说是“维权和维稳拉锯”的时代;有人说是“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
我自己在前几年曾经用“礼崩乐坏”来概括,既不深刻,也不新颖,不过是炒了孔子的半碗冷饭。
这种归纳、提炼,不可能不是“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质疑、反对者,会认为这是“贴标签”,简单化,还可以轻而易举就举出相反的例证。但是这种归纳、提炼,又是有意义的,哪怕片面,也能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把握时代的精神特质。
屁股坐的位置,脚跟站的层级,自己熟悉和关注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心理),以及能够和愿意往那个方向看——仰望还是俯瞰、远看还是近观,都会影响到如何选择对当下中国的关键词。
下面的讨论中,余世存讲得比较多。余世存是我的老乡小老弟,1969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主持编辑事务,离开后写书著文,其《非常道:1840年到1999年的中国话语》有相当大的影响。后来又出了一本《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以及《大民小国》《家世》等书。
学者们对时代有他们的看法,我们这里的网友博客呢?您对这个时代,愿意冠以什么样的关键词?
腾讯思享会编者按:
2014年9月5日,著名作家余世存携新书《人间世》与一众老友做客腾讯思享会,用关键词的方式探寻当下的时代精神。毛喻原认为,时代精神的特征是“乱码”。黄秀丽则认为是“迷茫”与“厌倦”。余世存认为,“三观尽毁、节操碎尽”是时代精神的隐喻,公知被妖魔化与回避民族身份认同有关。十年砍柴则认为,当救亡不再压倒启蒙,是时候思考精神问题了。以下为学者对话实录:
王俊秀:这个时代精神的关键词是什么?
毛喻原:乱码,一批乱了码的文本没法阅读,更没法阐释。余世存还可以说,有兴趣说。我们是乱码文本,说什么?这个国度太特殊了,怪异性超过你的想象,无法描述,所以让我总结关键词,可能是“乱码”。
十年砍柴:我认为时代精神是“向下”,还有“拥抱庸俗”。像我自己,人过了40岁了,大家都这样。鲁迅也曾批判过,过了四十都这样,中年人的面目,按照世俗的指标去评价什么是成功,所以我是拥抱庸俗,上上微博,看看孩子幼儿园的APP,看看小孩子干什么,就变成这样了。
黄秀丽:我认为是“迷茫”,也可以叫“厌倦”。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觉得很有精气神,1998年我刚刚做记者也有精气神,觉得这个国度可以改变,可以变得民主、自由,慢慢发现可能性不大了。大家都混小圈子,还能把自己个体的生活维持得比较美好就不错了。
毛喻原说西方人是天上的,这个启蒙很棒,但最近几十年他们也在拼命地往下。我最近编了一本书,讲的是互联网文化,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互联网文化非常可怕,把很私密的事讲上去,为了得到很多粉丝,24小时直播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实在太无聊了。中国有一个好处是世俗化,是往下的东西,学西方往上飞,但飞不上去,要和地下结合,说不定能走出一条路,也许还有一点光亮。
三观尽毁是时代精神的隐喻
余世存:首先,我引用年轻人的一句话来评述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个话非常精准,某种意义上跟毛喻原和十年砍柴说的异曲同工,但这个话说得挺狠。我之前以为是初中生、高中生们相互嘲弄的一句话,是彼此之间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但童谣也好、青少年的流行句也好,其实都有意义。一句话竟然这么精准地命名了这个时代。要知道,在中国传统上,童谣一般是有寓意的,有巨大的隐喻,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隐喻就是那句话:三观尽毁。(“三观”通常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高注)
你可以看成是中学生彼此间的玩笑,也可以看成是红十字会、郭美美、柯震东这些现象,还可以看成是吴思命名的官家主义特征,就连我书中写的知识界的爆发户、文化界的问题,也是三观尽毁,没有例外。所以毛喻原说的话我是同意的,这个时代要关注精神、谈论精神,真是二三人之间的事,非常私密,超过这个圈子流行开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三观尽毁的时代,给大家提供一份超然。用我的话是公民人格、公民社会,这样的中间结构应该给人一种信任的东西。大家在生活中感到压抑时,看官场谈论、企业家的口水或者文化人的小情调也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精神性的元素,能够给大家信任,能够让人们看到汉语世界仍然有它的东西,能够提供一种心灵层面的安慰。
公知被妖魔化与回避民族身份认同有关
余世存:其次,我们要讨论,为什么社会到了这个程度?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人士,是怎么把社会带到这个层面的?回看最近十年,2003年曾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权利元年,因为那年的孙志刚事件,中国收容劳教制度得到律师界、社会各界的批评,我的很多朋友也参与到各种维权活动中。那一年是中国风起云涌的维权年,人们发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
但2004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当年11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老调子没有唱完》,从张艺谋电影《英雄》的推出,到王蒙、任继愈等人抛出《甲申文化宣言》,说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向西方学得太多、走得太快,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牛。所以我说老调子没有唱完,就是说在中国人争取权利的时候,有了这么一个转向。这十年就在往那个方向转。到今天传统文化产业、国学已经成为时髦的词语,维权分子几乎成了敏感人士,连小区里的人见了维权人都躲着走。
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用东西方文化的词语,有三大任务——民族、民生、民权。民族独立自主的问题算是早就解决了;到2002年、2003年的时候,中国人的民生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即结束了短缺经济、能够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所以那一年民权问题开始高涨,中国人的权利意识起来了,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但很可惜,政府也好或者这个社会的另外一批人也好,他把我们社会转型的轨道强行地拐到民族身份认同上。而我们很多知识人,对民族身份认同没有考虑,只顾引入权利话语,没有想到民族身份认同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回答的问题。
“公知”最近十年的被妖魔化、污名化,跟我们自身在这个问题上的回避有关系,因为我们回避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回避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精气神问题。所以在左边力量的挤压之下,“公知”被淡化,被边缘化。虽然社会言论空间是如此的窄,这是很可惜的,但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人意识到了就可以做这个工作,就还有希望。
当救亡不再压倒启蒙,该思考精神问题
十年砍柴:刚才说“三观尽毁”,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对子,“四维不张”。中国古代看社会道德沦丧时,总是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我对余世存的判断很认同,为什么2004年当有关部门意识到以后,能用民族主义的东西来打压民权的东西?这是非常巧妙的,现在事后诸葛亮可以总结一下。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公民权利时,也没读过多少书,说《二十四史》全是黑暗的。我把自己也列为处在自由主义者的光谱这一端,但对传统是尊重的,我说《二十四史》你读完了?你读完前面几史也不错了,他很生气。我要维护公民权利的时候,就要把传统文化给打倒,这是不对的,是先天性的缺陷,所以有关部门很巧妙,突然提出民族主义的东西,把舆论导向给搅过去了。
回到今天的问题,今天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一样,跟21世纪初不一样,用官方的话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迈入小康。中国以前引起社会动乱、引起社会分层剧烈的原因是生存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老百姓吃不上饱饭,那时候讲文化、讲精神是没有用的。以前的士大夫会殉道,代价非常大,特别是明末的知识分子。到今天现代科技、市场经济、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了福气,中国老百姓可能为了拆迁上访,但中国13亿人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我们看到身边所接触的,无论干哪行哪业的,比我们的老祖先要好很多,这时候应该看精神问题了,但我们还是在向下。这是我们面临跟以往不一样的命题。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主题没有了,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没有了。这时候我们没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出来写出一些超越自己立场的书,这时候进入市场就有两种。一种是《小时代》这样的东西充斥着,它吸金,大家把它包装。另外是我们看到的微博上各个阶层上的大V,微博跟BBS不一样,BBS是思考者的园地,微博是各个行当的,做买卖的、做房地产的或者官员都是表演,这些个大V发什么微博就知道。
大家已经吃饱饭了,是第二世界经济体,每天给世界所提供的还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大妈曲……占领世界确实可怕。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后,转换到民权时,被人为地异化或者包装的民族主义给打断了。
中国人需要找出自己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气”,民气是什么样的,这个族群是什么样的人,这终究是要找回的。当我们成为第二经济体,连进城的泥瓦工已经不是那么可怜,已经在老家盖三层别墅了,这时候让90后看《小时代》,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近期图文:
邱会作给儿子的信也是国史一部分
比“戏说”恶劣百倍的“正说”——也谈邓剧
“革命理想高于天”?!
对越是美好的理想,越要多加小心
全球精神排行榜,中国排第几?
中国要现代化——要的是多数人的现代化
两位著名学者解读《独裁者手册》
一位年轻奇人的一篇奇谈
德国人惜水如金让我大开眼界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美国(组图)
老高按:作家、评论家余世存出版新书《人间世》,腾讯思享会邀请他和几位朋友作客,讨论题目很有意思:用关键词的方式探寻当下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各人用最言简意赅的词,来概括我们所处的时代,当然,指称的范围主要是中国。
这让我想起过去那个耳熟能详的说法:要认清时代的特征。当我们回顾历史或读历史书时,也常见“黄金十年”“狂飙突进年代”“十年浩劫”或者“停滞的时代”……等等概括。许多人动辄就引用(或者化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双城记》起首的那段话:“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岁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这段话有几十种译文,我这里抄录的是石永礼、赵文娟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对当下中国该如何概括?官方当局有多种说法,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和谐”“小康”“盛世”不一而足;民间和学界的说法也很多,有人说是“小时代”;有人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时代;有人说是“无耻”或说“不识羞耻二字”的年代;有人说是“穷得只剩下钱”的时代;有人说是“全面失序失范”的时代;有人说是“贫富极度悬殊”的时代;有人说是“遍地干柴”的时代;有人说是“维权和维稳拉锯”的时代;有人说是“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
我自己在前几年曾经用“礼崩乐坏”来概括,既不深刻,也不新颖,不过是炒了孔子的半碗冷饭。
这种归纳、提炼,不可能不是“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质疑、反对者,会认为这是“贴标签”,简单化,还可以轻而易举就举出相反的例证。但是这种归纳、提炼,又是有意义的,哪怕片面,也能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把握时代的精神特质。
屁股坐的位置,脚跟站的层级,自己熟悉和关注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心理),以及能够和愿意往那个方向看——仰望还是俯瞰、远看还是近观,都会影响到如何选择对当下中国的关键词。
下面的讨论中,余世存讲得比较多。余世存是我的老乡小老弟,1969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主持编辑事务,离开后写书著文,其《非常道:1840年到1999年的中国话语》有相当大的影响。后来又出了一本《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以及《大民小国》《家世》等书。
学者们对时代有他们的看法,我们这里的网友博客呢?您对这个时代,愿意冠以什么样的关键词?
这是个三观尽毁、节操碎尽的时代
腾讯思享会微信
腾讯思享会微信
腾讯思享会编者按:
2014年9月5日,著名作家余世存携新书《人间世》与一众老友做客腾讯思享会,用关键词的方式探寻当下的时代精神。毛喻原认为,时代精神的特征是“乱码”。黄秀丽则认为是“迷茫”与“厌倦”。余世存认为,“三观尽毁、节操碎尽”是时代精神的隐喻,公知被妖魔化与回避民族身份认同有关。十年砍柴则认为,当救亡不再压倒启蒙,是时候思考精神问题了。以下为学者对话实录:
王俊秀:这个时代精神的关键词是什么?
毛喻原:乱码,一批乱了码的文本没法阅读,更没法阐释。余世存还可以说,有兴趣说。我们是乱码文本,说什么?这个国度太特殊了,怪异性超过你的想象,无法描述,所以让我总结关键词,可能是“乱码”。
十年砍柴:我认为时代精神是“向下”,还有“拥抱庸俗”。像我自己,人过了40岁了,大家都这样。鲁迅也曾批判过,过了四十都这样,中年人的面目,按照世俗的指标去评价什么是成功,所以我是拥抱庸俗,上上微博,看看孩子幼儿园的APP,看看小孩子干什么,就变成这样了。
黄秀丽:我认为是“迷茫”,也可以叫“厌倦”。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觉得很有精气神,1998年我刚刚做记者也有精气神,觉得这个国度可以改变,可以变得民主、自由,慢慢发现可能性不大了。大家都混小圈子,还能把自己个体的生活维持得比较美好就不错了。
毛喻原说西方人是天上的,这个启蒙很棒,但最近几十年他们也在拼命地往下。我最近编了一本书,讲的是互联网文化,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互联网文化非常可怕,把很私密的事讲上去,为了得到很多粉丝,24小时直播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实在太无聊了。中国有一个好处是世俗化,是往下的东西,学西方往上飞,但飞不上去,要和地下结合,说不定能走出一条路,也许还有一点光亮。
三观尽毁是时代精神的隐喻
余世存:首先,我引用年轻人的一句话来评述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个话非常精准,某种意义上跟毛喻原和十年砍柴说的异曲同工,但这个话说得挺狠。我之前以为是初中生、高中生们相互嘲弄的一句话,是彼此之间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但童谣也好、青少年的流行句也好,其实都有意义。一句话竟然这么精准地命名了这个时代。要知道,在中国传统上,童谣一般是有寓意的,有巨大的隐喻,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隐喻就是那句话:三观尽毁。(“三观”通常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高注)
你可以看成是中学生彼此间的玩笑,也可以看成是红十字会、郭美美、柯震东这些现象,还可以看成是吴思命名的官家主义特征,就连我书中写的知识界的爆发户、文化界的问题,也是三观尽毁,没有例外。所以毛喻原说的话我是同意的,这个时代要关注精神、谈论精神,真是二三人之间的事,非常私密,超过这个圈子流行开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三观尽毁的时代,给大家提供一份超然。用我的话是公民人格、公民社会,这样的中间结构应该给人一种信任的东西。大家在生活中感到压抑时,看官场谈论、企业家的口水或者文化人的小情调也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精神性的元素,能够给大家信任,能够让人们看到汉语世界仍然有它的东西,能够提供一种心灵层面的安慰。
公知被妖魔化与回避民族身份认同有关
余世存:其次,我们要讨论,为什么社会到了这个程度?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人士,是怎么把社会带到这个层面的?回看最近十年,2003年曾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权利元年,因为那年的孙志刚事件,中国收容劳教制度得到律师界、社会各界的批评,我的很多朋友也参与到各种维权活动中。那一年是中国风起云涌的维权年,人们发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
但2004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当年11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老调子没有唱完》,从张艺谋电影《英雄》的推出,到王蒙、任继愈等人抛出《甲申文化宣言》,说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向西方学得太多、走得太快,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牛。所以我说老调子没有唱完,就是说在中国人争取权利的时候,有了这么一个转向。这十年就在往那个方向转。到今天传统文化产业、国学已经成为时髦的词语,维权分子几乎成了敏感人士,连小区里的人见了维权人都躲着走。
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用东西方文化的词语,有三大任务——民族、民生、民权。民族独立自主的问题算是早就解决了;到2002年、2003年的时候,中国人的民生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即结束了短缺经济、能够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所以那一年民权问题开始高涨,中国人的权利意识起来了,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但很可惜,政府也好或者这个社会的另外一批人也好,他把我们社会转型的轨道强行地拐到民族身份认同上。而我们很多知识人,对民族身份认同没有考虑,只顾引入权利话语,没有想到民族身份认同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回答的问题。
“公知”最近十年的被妖魔化、污名化,跟我们自身在这个问题上的回避有关系,因为我们回避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回避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精气神问题。所以在左边力量的挤压之下,“公知”被淡化,被边缘化。虽然社会言论空间是如此的窄,这是很可惜的,但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人意识到了就可以做这个工作,就还有希望。
当救亡不再压倒启蒙,该思考精神问题
十年砍柴:刚才说“三观尽毁”,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对子,“四维不张”。中国古代看社会道德沦丧时,总是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我对余世存的判断很认同,为什么2004年当有关部门意识到以后,能用民族主义的东西来打压民权的东西?这是非常巧妙的,现在事后诸葛亮可以总结一下。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公民权利时,也没读过多少书,说《二十四史》全是黑暗的。我把自己也列为处在自由主义者的光谱这一端,但对传统是尊重的,我说《二十四史》你读完了?你读完前面几史也不错了,他很生气。我要维护公民权利的时候,就要把传统文化给打倒,这是不对的,是先天性的缺陷,所以有关部门很巧妙,突然提出民族主义的东西,把舆论导向给搅过去了。
回到今天的问题,今天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一样,跟21世纪初不一样,用官方的话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迈入小康。中国以前引起社会动乱、引起社会分层剧烈的原因是生存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老百姓吃不上饱饭,那时候讲文化、讲精神是没有用的。以前的士大夫会殉道,代价非常大,特别是明末的知识分子。到今天现代科技、市场经济、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了福气,中国老百姓可能为了拆迁上访,但中国13亿人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我们看到身边所接触的,无论干哪行哪业的,比我们的老祖先要好很多,这时候应该看精神问题了,但我们还是在向下。这是我们面临跟以往不一样的命题。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主题没有了,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没有了。这时候我们没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出来写出一些超越自己立场的书,这时候进入市场就有两种。一种是《小时代》这样的东西充斥着,它吸金,大家把它包装。另外是我们看到的微博上各个阶层上的大V,微博跟BBS不一样,BBS是思考者的园地,微博是各个行当的,做买卖的、做房地产的或者官员都是表演,这些个大V发什么微博就知道。
大家已经吃饱饭了,是第二世界经济体,每天给世界所提供的还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大妈曲……占领世界确实可怕。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后,转换到民权时,被人为地异化或者包装的民族主义给打断了。
中国人需要找出自己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气”,民气是什么样的,这个族群是什么样的人,这终究是要找回的。当我们成为第二经济体,连进城的泥瓦工已经不是那么可怜,已经在老家盖三层别墅了,这时候让90后看《小时代》,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近期图文:
邱会作给儿子的信也是国史一部分
比“戏说”恶劣百倍的“正说”——也谈邓剧
“革命理想高于天”?!
对越是美好的理想,越要多加小心
全球精神排行榜,中国排第几?
中国要现代化——要的是多数人的现代化
两位著名学者解读《独裁者手册》
一位年轻奇人的一篇奇谈
德国人惜水如金让我大开眼界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美国(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