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灵修:不可以貌取人(含音频)

作者:生命季刊
发表时间:
+-
今日灵修:不可以貌取人(含音频)
——省思:我是否常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人,而不是以基督的眼光来看待?


■魏保罗

 

今日灵修:不可以貌取人

——雅各书灵修20

 

文/魏保罗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暖暖姊妹朗读;背景音乐为孙锺玲姊妹钢琴圣乐献诗“奇异恩典”:


 

今日经文:“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

 

外貌待人προσωπολημψία (帕饶索旁莱姆帕塞) 一个组合名词,原指“以外在考虑作判断及分别,如外在面貌、社会地位或种族等”(穆尔,1985/1988,页 79)。第9节的“按外貌待人”为其同源字词。简单来讲,此处经文的“外貌待人”就是以貌取人、偏心袒护。意即所谓的“双标”,只爱自己所爱的人,讨厌、甚至恨恶所不喜爱的人。这与我们所信奉的主“耶稣基督”,那位打破了国籍、种族、宗教、阶级、性别的主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参看西3:11) (穆尔,页 80)。因为,“主并不偏待人”(西3:25;参看弗6:9)。屈梭多模说的好:“既然我们原则上都是合一的,都互为肢体,那么你为什么还愚蠢地抬高自己呢?为什么叫你的弟兄蒙羞?要知道,正如他是你的一部分,你也是他的一部分。”(奥登、布雷主编,2000/2006,页 28) 俄厄库美纽同样说:“凡行为中显出偏心的,就招致极大的羞耻和责备,因为他那样做不只是轻看他的邻舍,更是使人轻看他自己。”(奥登、布雷主编,页 28)

 

 

岂不知“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12:27) 吗?然而,人实在太容易“以貌取人”了!“我们容易根据外在所见的来判断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内在的光景。”(魏斯比,1998/2005,页 349) 因此,我们实在需要以基督的眼光来更新自己,以至于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成为我们人际关系的核心基础 (魏斯比,页 349)。第一世纪的犹太基督徒会“按着外貌待人”,今天21世纪的教会何尝不会如此呢?就像曾有一位牧者在看待自己的会友时,常以对方的穿着、言谈、工作作为衡量、对待对方的标准。外貌好、有学识、经济地位不错的高看一眼,热情相待;反之,则是轻视,甚至无视。威尔斯比 (2013,页 61) 提醒的好:“我们迎合富人 (亦可指多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是希望从他们那里有所得着;我们避开穷人,是害怕他们拖累我们。”愿我们牢记主的教导“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

 

省思:我是一个以私心偏待人的人吗?在我生活的周遭,我是否常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人,而不是以基督的眼光来看待?求主怜悯、帮助,使我们透过仰望天上的主,得以带下真实的改变——“因为神不偏待人”(罗2:11)。

 

 

祷告:主啊,正如你忠心又宝贵的仆人使徒保罗所言:“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西3:1) 盼望我们的眼光也可以时常聚焦在天上——“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2)。以至我们内心一切的私心、非义、不正直都被你来翻转、改变。好叫我们可以时常彰显出基督的正直与荣美,让人透过我们看见“神的荣耀”。奉主耶稣名祷告,阿们。

 

参考书籍

奥登、布雷主编《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石敏敏翻译)。校园书房;2006。(原著出版年,2000)

威尔斯比《成长盼望:雅各书、彼得前书》(张靓翻译)。中国基督教两会;2013。(原著出版年,2008, 2009)

华伦·魏斯比《更新的时刻:圣经灵修360》(潘秋松翻译)。麦种;2005。(原著出版年,1998)

穆尔《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雅各书》(贺安慈翻译)。校园书房;1988。(原著出版年,1985)

 

魏保罗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阅读作者雅各书系列灵修文章:

1. 作上帝的奴仆

2. 试炼中的大喜乐

3. 成功的忍耐

4. 属天的智慧

5.没有定见的“得着”

6. 高升与降卑

7.财富必衰残

8.忍受试炼的人是有福的

9.不试探人的神

10.都是私欲惹的祸

11.不要看错了

12.初熟的果子

13.没有转动的影儿

14.听与说的艺术

15.脱去旧人,心存温柔

16.听道要行道

17.行道——蒙福之道

18.虚假的虔诚

19.真正的虔诚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5点至9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