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律与朋友圈的伦理冲突,再论儒学统治下社会的不稳定性

作者:果子狸
发表时间:
+-

孔孟之道中的五种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与朋友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社会管理的典范规则,却几乎无人指出它的内在悖论,其后果就是无法达到社会的长期稳定。

在上一篇里我提到了君权不受可操作性天道的约束是绝对威权任意性的体现。这一次讨论的是君臣律与朋友圈之间必然产生的伦理冲突。

在京城之外的广袤土地上,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自然被认为是空降的殖民制度。钦差大臣虽然手握令箭,却不是地方社会内生的民选官僚。这种从天而降的国家机器常常被看作是外来的异物,不能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

与之相反,地方生活,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超越家族的活动规则基础是儒学的第五伦理,朋友。这种关系并非产生在法律契约的成文基础之上,而是由一种相互依赖的朋友间模糊情感所左右。甚至,这种朋友关系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会渗透到地方的公权机构里,削弱甚至取代君臣律。地方高官为了自身或家族的利益而背叛君王是必然后果。

水浒里面,绿林好汉之间的关系的确符合儒学中朋友伦理的要求,却成为朝廷秩序的敌人。

中国历代皇帝的担忧莫过于地方割据,他们却从未想到,在他自己推崇的孔孟伦理里,包含着割据的强大理论基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义气。

于是君王就周期性地到地方扫荡一次,用军事暴力的手段杀几个贪官或土豪,顺便破坏通过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家族朋友式地方经济结构。

荒唐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