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孔孟之道未能从现实世界升华到理想境界?

作者:果子狸
发表时间:
+-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论语的名句,也是对好奇心的抹杀。

自然界的现象在古中国不能被系统地观察与研究,可能就是源自仲尼的这一经典。力与乱恰好是物理学的范畴,对前者的研究产生了静力学与动力学,对后者的关注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起源。

至于怪,凡是人们在既有知识水平上所不能解释的,都可以统称之。而神,则是在可观察世界之外的能力之本原。

孔孟的伦理为处理人间的事务而设,因此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与朋友五种关系。用第一与第五来管理社会,而中间三项只对家庭适用。3/5 的伦理学是为家庭或家族设计的。

公共空间只剩下君臣之间的依附关系,更要命的是,理论上君权可以被天道来约束,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君王行天道或不行天道的解释权在谁之手?既无神父,也无牧师,天道只是一个虚幻的摆设。

不受天道约束的君权便是执政任意性的基础。美之名曰灵活性。法律是人制定的,因此也可以被人改变。那么,谁有权利来改法,甚至不守法,这种权力非君王莫属。

即使在封建的中世纪,欧洲还是找到了约束君权的机制,这就是超越可观察世界的神权。在物理世界,就是古希腊语里的 Phusis 之外,还存有一个后物理世界,Meta Phusis。这个不可观察却可描述的后物理世界,有人把它译成晦涩难懂的名词形而上学,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最终成了汉学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