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在一种反思后的立意替代考量

作者:方方
发表时间:
+-

节欲在一种反思后的立意替代考量

 

  今天要谈有关节欲的反思,首先要谈的,是我们要先省视一个爱欲上的定位思考,以及爱欲中的性欲和情欲的定位思考。还有,这两个思考定位,都会牵涉一个有关爱欲延伸性面向个中有关节欲的涉及。

 

宗教的节欲

  宗教对于节欲的定位,狭义上是有关性欲和情欲的定位,广义上定位则是关系到所有爱欲的滥情和滥欲。(注滥——意味着脱离道德约束,不具备价值观,低俗情欲的流放)

  佛教的戒律是包含狭义和广义的节欲用意要求,唯有出家人是必须严格持守戒律。

  一般在家修行的居士,都会只作广义爱欲上的戒律修持。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的修行都必须严格持守广义爱欲上的节欲,其中的分别是小乘出家人是可以结婚生孩子,不须守持性欲和情欲的节欲,而大乘出家人则完全要给以严格节欲。

  佛家的密宗修持则也是必须严格持守广义爱欲的节欲,唯一不同的,却可以性欲来作修持。

        

爱欲

  爱欲是一种内涵厚实的心力,这股心力是隐藏于生命活力中。

  爱欲内涵厚实的心力,是可以构建于一个善良的立念,良善的立志,有所善行的立意成就中。

  这股心力立意善为的适切导引,能是人类智慧建设的开发动力,反之,则会是人类智慧建设的反向开发动力。

  前者是人类智慧建设的升华力量,后者则会是人类智慧建设的沉沦力量。

  或许,佛家就是看懂这两股力量的存在,所以,守戒律就必须以前者的人类智慧建设的升华力量来作修持目的;守戒律但可有性欲,或许就是以后者的人类智慧建设的沉沦力量是可以反过来作为反向对抗沉沦的修持目的。

 

  我们一般上会接触宗教,一是因为我们能够觉知宗教教诲的实际用处,二是因为我们在自己陷于苦痛中需要宗教这样的一个摆渡工具。

 

爱欲需要调理的考量

  爱欲中的动物性和超动物性的两种属性形态,人类动物性爱欲是包含本能的性欲和情欲,至于超动物性的爱欲则是可以超越本能,可以作为于人类智慧的增长和创造的用途,并且是可以调控这个性欲和情欲的动物性爱欲的需求,给以这个生命基本欲望需求的适切调节。

  我们每天都会处在如此一个动物性和超动物性的爱欲面向交加交织的作用中,我们是一直没能意识到且没能作出分辨来生活。因此,我们都会被牵涉于爱欲混淆情面的交集能动中,无意识的被动而作出种种潜意识的复杂能行。我们都在自己无意识顺势立意的心意中,无觉知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欲情怀作为。

  我们的人生乐趣和烦恼,其实就在如此境地衍生,得以满足时就是乐趣,反之则是烦恼。因此,立意的到位善为善行,确实是重要的,其重要性是为了因立意可以获取的觉知去善为我们的爱欲,能有所良善调理爱欲衍生的苦乐。

       因此,我们或许要给以考虑:立意上的善为,会是爱欲调理上的一种考量。

 

  立念·立志而立意的善为,切切因此是必要的,我们要以此善为为目的去追求一种可以脱离爱欲无意识的牵绊,以善为而善行的立意考量,以期能够获取更高格调爱欲的生活品质。为了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懂自己心意中的爱欲情怀和意向,我们必须懂得在四角作用和四环作用的点面上,有所作为于这个点面上的善为和善行,作出相关的定点调理和定调调度。

 

  我们人生的种种问题,无一可以排除爱欲的牵涉,并且也因此牵涉上的人事物经历的深刻性体验,造成的苦痛,都会在某个时刻某个际遇下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当我们已陷入这个苦痛中,我们就像处在生命苦海中,需要一个工具来摆渡我们离开这个苦海。

  这个首选的摆渡,我们都会选择宗教。

  宗教确实是一直可以协助我们摆渡离开这个爱欲苦海。不过,即使我们能以此摆渡而可以慢慢离开爱欲苦海,我们的心意却始终没有因为摆渡而可以慢慢立意让我们的心,在另一方面增长智慧。

  基于我们没有增长智慧的心是最为善忘的心,我们可能还会一次次地掉落这个人生的爱欲苦海中,除非我们是能够严格看待这个爱欲欲望上的作祟而严格加以节欲。

 

  为文及此,是否在爱欲上的节欲基本面做个考量,我们应该考量自己心意上的立意善为?

  我们是否应该肯定:经此立念立志而立意的善为善行,可以让我们不易深陷人生无意识的爱欲苦海,反之则是,让我们可以在生命活力的基本面上增长智慧,看得懂自身的心意,而抓得紧自身的爱欲,不让爱欲有一丝的怠慢而流放失控?

  再者,我们换句话说,赤子心的用心,还有赤子情的用意,以此赤子之心的立意,何尝不是一个比节欲更为直接,更为清晰明确的爱欲上基调调理,这是可以让我们用于守持一个爱欲的完善构建,圆满的构成。

 

  节欲相关爱欲的问题在此反思后,一个立意善为的考量,或许,是可以替代节欲的一种更为全面性的途径——因此还可以维护我们自身的人性整体面向,并可进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