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本质

作者:道还
发表时间:
+-

思维的本质


杨道还 9/28/2020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介绍之二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人一提到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对其它思维嗤之以鼻。这种无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那些主张人皆应该且只应该有逻辑思维的人,因为不清楚逻辑思维和其局限,自己互相间攻讦不休。另一方面,这些人对其他思维不屑一顾,也就完全无知。

从应用来讲,现实世界里,至少有几种思维,是在逻辑之外的。例如直觉、灵感、信仰等。

直觉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在数据缺乏时,作出“正确”判断。汤川秀树对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於东西方的考察》)直觉与任何计算机,人工智能都不同。直觉在“未定义”情形下,能够工作。而任何计算机,人工智能在这种情形下,都只会停摆(stall)或崩溃。阿西莫夫的小说,很多处描述了设想中的机器人的这种停摆或崩溃的情形。科学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将思维伸入数据晦暗不明的领域,经过若干曲折和跳跃,而达到的。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的开始,就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作例子,讨论了其中直觉的角色,他说,物理学史中对这个发现的逻辑描述是臆造的,并请爱因斯坦做了证实。

科学家直觉的发现,会在数据不断充实后,得到实证,因而直觉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这种思维,不是逻辑思维,也很明显。

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的灵感,是另一类逻辑思维之外的思维。灵感不同于直觉对外界数据或刺激的依赖,或者说,依赖性更小,以至于无。灵感更多是创造性,主动的创造性,是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发出(effluence);而不是被动地被外界刺激引发的,或者有意追求得到的。宋魏庆之的诗话中说,“诗之有思,猝然遇之而莫遏,……,皆欲其思之来。”(《诗人玉屑·卷十》)这里的思,即是灵感。贾岛有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灵感之来,可遇不可求的意味很明显,像大数据那样翻遍石头、逻辑思维那样孜孜以求,是得不到的。

灵感和直觉不可重复、不可拷贝、不可使之重现,因而他们的发生是不可实证的。直觉导致的结果可以,一旦得到证实,人们也就欣然接受。一般人既无灵感忽然而来的经验,也不能对别人的灵感有所感通,对他谈灵感,也就毫无意义。但还好,有例子,俞伯牙偶遇钟子期,两相交感,也就留下了千载佳话。俞伯牙因再无钟子期而终身不弹,充分说明了理解灵感的不普遍性,或者说俞伯牙对此有个悲观的推断。又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周遭故国是山围,对境方知此句奇。”“对境方知此句奇”是对理解的经典性描述。为人父母,才知自己父母的苦心,即是同一回事。

显然,通常人的理解,也是逻辑之外的,有常识和良知跨过数据残缺,而达成理解。试图用逻辑和数据说服,如“让数据说话”,因为无法提供彻底的严格定义和全部数据而是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欺骗。

信仰与灵感又不同。信仰的起点就是无,对外在是如何完全无依赖,所以有“信仰一跃”的说法。如德尔图良(Tertullian,150-230年)所讲,“我信,因在此无理。”真正的灵感尚有他人理解的可能,真正的信仰却完全是个人的。

直觉有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灵感有如,庄子在梁上知鱼之乐;而信仰却如玄奘讲,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对于无信仰能力的人来说,任何有关信仰的宣讲,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如对牛弹琴,牛至少还有耳能听。

转回来,还需对唯逻辑思维者有个批评。逻辑有两难推理的麻烦,有因果和相关的分辨的麻烦,逻辑不能处理一因两果、多果,多因多果的情形,逻辑无第一因,等等。提出这些任一问题,都可使惟逻辑思维者陷入永无终止的争辩。这些情形在《修养》第二章有彻底的讨论。《修养》的第二章也指出,三段论的先后顺序,是伪的。前提是归纳得来的,表面看起来是因,其实是后果伪装成前提。这样的思维是逆序而紊乱的,不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头,而是事后诸葛伪装成预言家。

这就提出了在半开半闭系统里,思维如何得到动力,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修养》第二章的主要部分。

显然,直觉、灵感、信仰等都超出了人工智能能够触及的领域,因而对一般人来讲,上述问题也极为重要,理解力总还是需要有一点儿。另外,至少人须知道自己不是低于(inferior to)人工智能的一种存在,或者说,人有可能、有的人可能不是低于人工智能的一种存在。而“人低于人工智能”,因为“机器不犯错”、“机器是完全理性的”、“人会犯错”、“人的思维不可靠”、“人不可靠”等,正是当前人们每天被灌输、洗脑的观念: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你什么都不是。

通俗地讲,这个重要性在于:哲学家善意地警告,“人死了”;而这一章的讨论则是个安慰,“还能抢救一下”。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本质是概念的联系

对思维的讨论,很容易使人厌烦。这是因为思维多种多样,无法定义,你总不能说胡思乱想、跳跃式、幻想等不是思维。而且即便罗列出上节提到的几种思维,仍然只是一种表象上的讨论。甚至上述几种思维也只是盲人摸象,知道这几种,并不使我们知道还有些什么别的思维在那里,缺了哪些、哪些是重叠的、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辨别比较的标准等等。

那么思维到底为何?《修养》第一章,提出了封闭和半开半闭系统下的概念问题。为什么要重新思考这个概念问题?这个问题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修养》第二章对此给出了回答。

思维的本质是概念的联系。对这个观点的提炼和解释,以及将这个观点应用于对诸子经典、现实社会的分析,和个人如此认识并应用,以我所读,是前人从没完整阐述过的。所以我自认为这一章是对思维问题的“新”的见解。

直觉、灵感、信仰等,都是人“作出”的联系。认识也是。庄子和墨子解释认识,说“接也”。所以这些题目都是这两章讨论所指向的对象。以概念联系来看这些思维以及相关过程,就脱离了肤浅地唯象层次。

以封闭系统为例,在封闭系统里,世界被分割成一个个严格的概念,一切存在可以被一个个标签,“名”,完全取代。世界因此被简化为“名的世界”。逻辑的本质是将封闭系统下的名联系起来,逻辑作用于名与名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旦将所有逻辑联系达成,世界就在人的掌握中了。显然,这是一种幻想。这样的联系因为名实的关系,与实联系;因为体用的关系,与人联系。从思维看去,这两种联系是次生的,因而物和人都可以被忽略掉。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取代人?对这个问题,封闭系统的回答只能是,暂时不能,将来一定能。

下面的引文出自第二章:

【这个世界被各种各样的存在所挤满。中国人称这样的存在为“有”,“有”是与“无”相对的方面。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是从“有”开始的。因此思维一开始面对的问题就是,“何为有”,以及“有”与“新有”的关系。古希腊人提出的原子论、理型即是对“何为有”这一问题的回应。

这样的“有”又需要运动,燃烧,变化等思想配合,以跨过“有”与“有”之间的隔断。大体上,无论原子论、燃素,还是“万物生于水”,“新有”总是从旧的“有”得到的,新的“体”是从旧的“体”分拆而又组合得到的。先秦诸子的设想要复杂一些,他们认为任何存在的“有”,都不能脱离“无”。这里面又有“有无相生”和“无不必待有”两种情形。】

这个对思维本质的认识,很容易知道,任何两个概念间的“联系”都是思维。这就将所有思维都可摆在一起对比。世界的所有的“有”,即存在,有普遍的联系,可以立足于思维,将其穿起来,即其中有个道路。

理解这一点,对老子提出的“道”就会有更深的认识:道即是让人可以遍及一切的联系通路,行之而成。由“可道的道”的定势思维可以一时适用于所有人之用,也可以永远适用于一部分人之用,但不能永远适用于所有人之用,因此不是“常道”。这需要“常道”下的思维“执大象,天下往”,而“大象无形”,以开放性概括所有联系。

在半开半闭系统里,名的联系不是名自身就完备具有的、不被名的定义所定义。以机器人为例,机器人的结构定义了它的功能,他说能作出的联系和动作,也就是被自身定义的。只有条件反射的人也是如此。

但在实际中,人作出的联系是不同的。因为半开的关系,所有的联系都可能是“理型的”、崭新的、和人创造性作出的。封闭系统只能解释其中第一种“理型的”。

人在定义世界的同时,也定义了自身。这就像房间里家具摆好了,人的行动范围就被定义了。“理型的”系统将人定义为机器人或不如机器人的东西。后两种联系重新定义了人,也就还给人以本来面目:主动性和自我定义性。人的本来面目这一部分,是《修养》第三章要讨论的。人和人类社会的自我定义性,在第五章有讨论。

第二章是从表象层次,即诸子如何处理半开半闭问题的表现,对此进行讨论。诸子的思维,笔者称之为“象思维”,这个名字是从“执大象”而来。这一章解释象思维是什么样的。至于象思维如何可能、人与之对应的结构和功能,则是下一章的主题。

(三)问题的解决:表象层次的解答,象思维

《修养》的第二章“象思维概述”,从人如何在半开半闭情形下思考入手,提出了诸子思考方式是“象思维”,并讨论了思维的层次,分析了想象、信仰等能被容纳在其中的原因和地位。(对直觉的讨论见于杨道还《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

这一章第一节是对逻辑思维的局限的分析,指出,逻辑思维应“知止而不殆”。

巴什拉说:“对于原始人来说,思想是一种聚精会神的遐想,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遐想是一种松弛的思想;这两者之间,‘有生气’的含意是相反的”。(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火的精神分析》)“有生气”即是活跃遒劲。思想如驯顺的拉磨的马或脱缰野马,哪个更有生气呢?这个“生气”是思想力的来源,拉磨的马或脱缰野马表现出的力,从这源泉而来。拉磨的马对墨守成规的联系可以做到很好,然而不离转圈圈,而脱缰野马则是无拘束的联系。

人的思考,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但人的思考并不是只按照语言来,而有个意象层次。先秦诸子的经典,是按照意象思考,然后以形象、语言的形式外化。诸子的文章,多用寓言、比喻来说明和议论,其原因就在于此。李宗吾说:“庄子寓言,是他胸中有一种见解,特借鲲鹏野马、渔父盗蹠以写之,只求将胸中所见达出。至鲲鹏野马,果否有此物,渔父盗蹠,是否有此人,皆非所问。胸中所见者,主人也。鲲鹏野马,渔父盗蹠,皆寓舍也。”(李宗吾《厚黑丛话》成都《华西日报》1935年)对象思维的意象、形象、和语言三个层次讨论,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第三节讨论了想象力的由来。象思维与想象力同源,想象力是一种超越性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中,人“作出”的性质特别明显。想象力在现实中以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方式呈现,就表现出创造力。显然,这两者只能来自有开放性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没有想象、创造空间的。

想象是一种“理”想,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错误的迷思。想象能够有所达,有新的创造,必须有某种信作为支撑。信是思维里,比真更为基本的一个基本层次。不信的人,不可能去寻求和得到真。只有相信可以得到某种真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也就是说,在思维过程中,信的产生和存在,必先于真的认识的产生和存在。(详细讨论,请参见杨道还《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第十一章第二节)这就涉及到了信仰的问题,一并在此节中进行了讨论。

本章第四节讨论了语言之外的思维层次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是在语言之前的。记忆是思维的材料,“显然,在未有文字之前,人类已经能记忆。所以记忆能力的本质不在语言、文字、或符号的层面。人对这些东西的记忆能力是人类史晚近时代才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可以想见,只有当语言、文字、或符号能够被人脑转化为形象时,人才能记得住。现代的研究已经发现,对语言、文字、或符号的记忆在转化为形象时,人能记忆得更好。这个结论是可想而知的,只是通过实验得到了确凿的验证。”

本章第五节转回来,讨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对中文与思维的关系认识不清,这一节也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传统上认为人的左右脑有分工:左脑处理语言,逻辑、分析、推理等智商类的对象;右脑处理形象、直觉、情感、想象等情商类的对象。现在则通常认为,左右脑不仅有分工,也有协作:大脑功能有偏侧性,上述这些功能的执行并不是左右脑泾渭分明,仍需整体上的协作才完成。

显然,只有在左右脑充分协作时,大脑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大脑的潜能难以实现,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用脑有偏重。人自觉地不自觉地倾向于逻辑分析、智商发达,或者直觉想象、情商发达,偏执而不是两者协同,均衡地工作。

汉语的听说语言部分需要左脑来处理,形象文字需右脑来处理,左右脑必须协同工作,因而学习和使用中文即是一个加强左右脑联系,使之更为协调、均衡工作的过程。表音文字,虽然需要左右脑协调,但显然,其侧重性、偏颇远过中文。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大脑的潜能远未达到,那么中文这样一个加强左右脑联系的语言工具,岂不是开发大脑潜能的利器么?除了中文,还有哪种工具或方法,有两千多年积淀和成熟,能够胜于这一工具?所以,显而易见,汉字不仅优越于表音文字,其潜在的用,更具重要的现实和未来的意义。”

本章第六节讨论了象思维独特的“生”的意象。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哲学读起来,“味道”不一样,一篇文章,用的是中式还是西式的思维,对两者略知一二的人很容易就能觉察出。这个味道,主要是“生”的意象造成的。生即是“作出”;这个不同的“味道”,是开放思维的气息。


  • 当前共有2条跟帖
  • pifu01:东方思辨太模糊,不把人糊晕不罢休 :)

    比如说,直觉与灵感之间,有何相同,有何不同?为何相同为何不同?直觉属于思维吗?灵感属于思维吗?信仰属于思维吗?

    思维又是一个什么东东?

    眼睛看到一个物体的时候,不需要经过大脑意识,眼识本身就能明确了知此物的外貌,眼识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唯识学概要讲记里面没有详细分析前五识,但佛教认为前5识都是存在的,然而这5识属于心法,不属于物质。五根(眼耳鼻舌身)才是物质。五根加五识(眼耳鼻舌身识)了别5境(色声香味触),意识综合管理。但意识又进一步,因为它喜欢攀缘,对外境攀缘,对其他念头攀缘,诸如此类。

    要清楚的理顺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学习唯识,中观,因明,乃是不二之途径。都是现成的,而且概念精细准确。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色法(物理世界),更包含心法(意识乃至智慧,空性慧)。

    东方哲学的思维,象,道,这些概念恍兮惚兮,简直就是不把人弄糊涂不罢休:))

    没有任何人能给出道的定义。顶多说它象什么,有什么用,。。。道的反面是什么?道, 有反面吗?道法自然。自然又是什么?什么才是自然?什么是不自然的?说起来特玄乎。总之就是把人忽悠晕了就对了,反正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去想这些的:)))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pifu01:well,佛家也不是那么清楚

    五识其实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不该跟意识并列。而是应该分为两层,因为意识是能够主宰五识的,而自性又能主宰意识。阿赖耶识根本与意识,五识不是同类的东西,完全不同。

    对其他念头攀缘,即是联系,你的意识中某个念头向一个念头攀援,他的同个念头向另一个念头攀援。这是谁来思考决定的,属于思维问题,你的思维不同于他的思维。至于谁来思考,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层次要分清,不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整理出来思路。唯识、中观这些都是随缘教法,所以禅宗讲别传,不说这些是不二之途径。一旦认为这是不二,就陷于言语窠臼了。

    不管是那一教,都是教。但道家不同,言而不教,只列出各种可能,不替人选择,不遣是非。实际上,佛家也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而不是要为别人做主。所以道,只是个行,不讲一定要达真理、达佛、达天堂,而只是将这些道路的通途列出来,说它是可达的。道的反面是不道,不道早已。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道还:这次似乎还是卡在上次我回贴问的问题

    你还是不知道我这些东西指向的是什么。念头攀援,你当然知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有个攀援如何掌控的问题,但根本上消除这个问题,在于攀援者是谁,是我的自性么?不是。那个不落因果的,才是。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五识并没有与意识并列。前五识你是没办法对付的

    生来就是那个样子。意识你可以对付,可以一念善,也可以一念恶。意识会攀缘,能改变,其他识都不会。所以净界法师强调修行就是在意识上下功夫。

    佛家讲得非常清楚。只是我讲得不清楚,因为我本来还不是很清楚:))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不,是概念问题。“我的自性”这个说法就不清楚

    攀援者是谁,是我的自性么? 攀缘者是第六意识,前五识只管了别,不管攀缘。第七识,恒审思量,强加一个“我”的概念进去,以为是“我”在攀缘。第八识不讲了,只是业力种子库而已。但它会释放业力让第六识去攀缘。是不是很清楚?是第六识攀缘。不是我,也不是我的自性,也不是第七识第八识,就是意识在攀缘。这是世俗层面讲就是这样的。

    不落因果的那个不会攀缘,就是明明了了的恒常的如来藏,真如。真如不会了别,不会攀缘,因为真如的层面(胜义层面)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它去攀缘的。

    这个“我”,是第七识捏造出来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我,不是肉体的我,也不是心识的我,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五蕴聚合是身体,心识,基本的就是8识,哪个都不是我。所以,“我”是没有自性的。中观里面的自性概念有别于其他地方说的自性。中观里如果说某个东西有自性,意味着这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 独立存在的, 不依靠缘起的实有存在。从这个定义看,“我”肯定是没有自性的,因为“我”必须依靠父母缘起,总是会有生老病死的变化。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pifu01:恩,加一句,六祖偈颂中的自性就是真如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物。

    这个自性,是真如自性,但也符合中观里的“自性”定义:不依靠缘起,恒常不变。

    所以净界法师会说,不管你打了多少妄想,造了多大的恶业,你的自性真如是一点也不会被染污的。被染污的是心识。轮回的也是心识。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pifu01:呵呵,概念,你还在分别

    那个不被污染的,能主宰那个攀援的,以至于能控制前五识,才有世间真如。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道还:well,体可以分别,用却是一体的。

    八识不是分段管的,而是五识的用小,越往后,用越广,以至于不被污染的无处不在,即便五识的每一用,都深深被其渗透,有其显现。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该分别的时候必须分别,不然师兄何必写两大本书?

    识本身就是被染污的。真如不会。所谓见修行果,首先在见地上要正确,修和行上才不会出错,果上才是正果。

    分别则了知世俗,舍分别则现见胜义。不能把二者混起来。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pifu01:我认为胜义不自现见,而只能经由世俗呈现

    钱穆讲,中国人神圣连言,圣体神能。胜义只能通过神能,在用中体现,现代人却要用语言将胜义当作圣体好好定义一番。这种分别要不得,因为它是越分越糊涂。这样的胜,它既不圣,也不胜。

    奇了怪了,你这些题目没有跟哪个上师讨论过么?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不知世俗谛,不能证胜义”。解义慧剑说得很清楚。

    我如果没有说清楚,那是我的问题啊。 你在分析的时候一笼统不分别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是一样要讲体啊用啊的,不是吗?那本身就是分别。什么是体?体里面为何会生出用来?必须经过分别这个阶段,而且是分别得越细致,理解力就越高。区分世俗与胜义,是让人知道有可以用功的地方。当你真达到了那个水平,不必用功了,一切都是自然显现,那么自然也就无分别了。

    禅宗最高境界不分别,所以无文字可立。师兄写字就是分别。除非你不写。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胜义现前的时候你会知道,不必拿分别心去猜测。

    凡夫分别心是无法猜测的。在圣者面前胜义是自现的。在凡夫人面前,显现出来的就是世俗。二者本无差别。所谓等净无二。这个必须有证量才可以接着讲了。我在这里这样讲是不合适的。所以我就打住吧 :)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pifu01:呵呵,对,先分到打破的程度再说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pifu01:我接受你的【模糊】的批评,要分一下直觉和灵感啦

    正在写一个补丁文,把直觉和灵感分的更清楚些。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是不是我批评太多?师兄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起码从中国文化的各种解析来归纳万法一元无二的角度讲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佛家讲得很透彻,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佛家因缘的。现在满世界找学习过中观的人,出家人之外,大概是找不出很多的。能看懂因明的就更少了。

    俺本人认为道家在无和有的关系上,与佛家是完全一致的。佛家出的人才多,象龙树菩萨那样的,就一点一点把“有”掰开来给你看,让你看到“无”。所以即使是没有很高智商的人也能懂。这是佛家的强大优势。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道还:这个网页乱了,不知怎么搞的

    你的批评是有东西在里面的,但没点到,我回头想了一下,才明白问题出在哪。


    模糊或含蓄,也有用,不能只讲透彻。这是我总跟一个搞艺术的朋友在一起,慢慢琢磨出来的。艺术家一旦开始讲些莫名其妙的话,那个真东西就露出来了。语言透彻有时是思维贫乏。哈哈哈,这样的大道理一讲,唬不住你,也能唬住很多人。但是直觉和灵感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这篇回头看一下,还没戳到透,如八戒所讲“斋僧不饱”,所以要打个补丁。你这个批评是个提醒,我的思维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灵动到底。《修养》里讲的“智珠”,那个是我在思维上的追求。


    讲个有关模糊的真实笑话。有个人给我这个搞艺术的朋友发了一个古玩的照片,他给我看,说,看不懂,然后就冒出他的本色了,“不活”,“凤凰的眼睛像兔子”(???),“看着假”。问我的意见。我说,你不懂,我更不懂,没意见。他非要我看。我一眼瞥到了个模糊的圆圆的东西。我问他,这是啥?他哈哈大笑,说“我傻了”,这是机器压的铆钉,这是假的,你是行家。登时给朋友发回去了,“我朋友看出来了,一眼假”。我很lucky,这个东西上留了个透彻的把柄;但如果没有铆钉的话,我的朋友的判断已经很接近,他这个是不讲投机的真功夫。

    屏蔽 举报回复
    pifu01 回复 道还:一眼假,哈哈。所以嘛,交朋友是必须有讲究滴。

    灵性高的人,就是不一样。讲出话来都是让人一愣一愣的,哲学家讲话俺“思维”了一下才笑出来:)

    现在的普遍问题是,本来就没有真功夫,但也拒绝去仔细审视,所以也就看不到铆钉了。

    屏蔽 举报回复
    仁爱 回复 道还: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真佛

    唯识、中观这些都是随缘教法,对头,一切法皆是缘起法

    屏蔽 举报回复
  • 括号:一因多果是什么?

    一个帖子被多人读了,但反应(结果)不一?这似乎并不违反逻辑。

    顺便与道还兄讨论。有感乱发m也许超出原文。

    逻辑也好,欧几里德的点线面体,三角形正方体,数字1,2,3,4,5和算数2+3,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整个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以及牛顿力学电动力学薛定谔方程相对论E=MC方,等等等等,都是人发明的工具(庞加莱语)。它们即不是大自然中石头剪刀布那样脱离人类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存,也不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那帮哲学孔乙己们宣称的超越时空大爆炸的柏拉图空间中的完美理型。换句话说,如果人类不存在,这些概念,方法,体系,理型等等,与人类创造的秦砖汉瓦一样,也(将)不存在。

    所有这些人类思考的工具,都是基于对自然界的降维指代(胡塞尔称之为“抽象表象”)。否则人类有限的大脑细胞,蜗牛般的相互交流方式等等根本不能对感知表象中的自然进行思考,记忆,和互相交流。而逻辑悖论则不过是当感知表象中的问题超越了抽象表象中概念的自由度之外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换句话说,、自然之物(或其感知表象)并不是理型的近似。恰恰相反,理型是自然之物的降维近似。

    而上帝(或者自然本身)根本不需要这种降维指代,不需要抽象。换成上帝视角,忒修斯之船(或者胡塞尔的粉笔)在任何时刻都不过是时空中亿万个自由度的一部分而已。上帝能够思考,记忆,表达,理解这个部分所有自由度各自的前世今生,根本不需要降维指代。上帝不必考虑下一时刻由这亿万自由度组成的结构(船或河)是否还是之前的那个存在。在上帝的观察和思考中,如果那条船被重新组合为两条船(或者胡塞尔的粉笔变成了半截粉笔和散落的粉末),并不存在判定“哪只船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这种命题悖论。因为上帝所观察和思考的是船上每一个部分的龙去脉,而并不用将其降维抽象到一个能使用同一律的指代。

    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世界观强加在造物主或自然界的身上。比如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们就是脚踩人类创造的马拉战车,手握人类发明的长矛短剑的“超”人。荷马再有想象力,也没想到让诸神去驾驶F35,手握马克心。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而时代更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将逻辑,体系,分析,几何,数学,物理定律,等等的近代科学想象为造物主之作,想象为柏拉图空间之中的实存,则正是这个时代限制我们想象的那道无形的藩篱(忘了原文出处,大概是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附注:

    康德大概最早认识到算数不是超脱于人类的存在(康德之前100多年,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的第三沉思中也曾追问算数的本质,不过话说了一半由缩了回去)。在康德那里,算数(比如7+5=12)属于“先验综合判断”,简单滴说就是人类降维思维(康德叫认知范畴)之中才具有意义且普遍必然的逻辑。可惜康德只阐述了算数的普遍必然是“如何可能”,并没有阐述为什么算数不是独立于人类的外部实在,因为数学在那个年代给人的印象确实不过是种人类创造的工具。到了19世纪末,近代数学和从伽利略开始的现代科学已经取得完胜。所以,在罗素,佛莱德,甚至绝大多数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那里,康德的直觉观反而成了对夏虫语冰一样的匪夷所思,甚至荒谬无知。这就不奇怪在那套史上最烂的哲学史书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康德被描述成了数学,科学,甚至哲学盲。

    胡塞尔重新阐明康德的概念(注:胡塞尔最初并没有读过康德,所以是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直到10几年后才重新从现象学出发)之后,甚至到哥德尔逻辑地证明了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失败,数学体系不过是人类因袭的权宜工具而已(哥德尔本人从数学柏拉图主义转向胡塞尔的现象学)之后,200多年前康德将算数划分为综合先验判断的阐述才画上完美句号。

    维特根斯坦前期也是自然主义者,分析哲学的使徒,但其后期走到分析哲学的彻底对立面,认为哲学不应该是构造体系,不应该迷信逻辑思辨,而应该是对逻辑本身的追问,对逻辑藩篱的超越。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发一灯可燎阿房。灵用不同,玄化各异

    上帝视角是我反对的,在我的博客后面跟网友讨论里,我已经讲过,上帝并不需要知识。知识只能是人的,所以所有信仰、真理、思维、认识等都是人的。不能应用在上帝上,也不能从上帝来看。

    降维指代仍是认为思维陷在物质中的、是物质子集,由这个大背景导出来的结果。我认为思维与物质是克莱因瓶式的拓扑。意识可以转出物质之上和之外。如六祖所言,自性能生万法,法则生出物来。但这不是上帝,这是最纯粹的人的、人性的。

    【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世界观强加在造物主或自然界的身上。】这是真正的“人类”文明的来源。人与蜜蜂、蚂蚁不同,就在于此。囚徒最理性,仿生最完美,但仍不是“人”的思维。这里的问题在于,错误地强加是愚昧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生万法不同,是与物无伤,而能创造。当然,我不能生出什么法门来,就像我不能10秒跑出100米一样,但我相信有人能。

    维特根斯坦走上了正路。可惜,他没有继承,只是自己披荆斩棘地乱砍。现代人认为罗素了不起,如果我没记错的的话,罗素认为维特根斯坦了不起,而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差距。罗素就像在地面上跑的很快的,对付路面上的障碍有一套,维特根斯坦却飞起来了,障碍在哪里?不知就里的人高估罗素,低估维特根斯坦。

    我不很愿意批评,有些哲学观点我虽知道,大部头的哲学史、哲学批评史也读了不少,但不提及不评价,因为批评无建立,一旦一个哲学家有个纰漏,我就彻底放弃他。只有代替才能颠覆,代替需要建立。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上帝视角是个比喻。。。。

    正好是要说明,上帝不需要人类的知识,也不需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人类的知识(包括几何的点线面体,数字12345,算数,逻辑,布拉布拉),都只产生于,存在于,并仅仅有意义于人类心智之中。上帝(自然)并不是按照人类知识运行,从逻辑到自然科学只是人类对自然的降维解读,它们对于上帝(或者自然本身)毫无意义。

    而柏拉图自己的理型论解释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理型是神的创造,是人类心智之外的理型空间中的实存。世界(上帝)就是从理型出发的构造,按照理型(包括逻辑等等)运行。

    罗素的脚印不小,但真正有思想价值,有影响的东西不多。似乎他所有的主要哲学和数学思想(除了几个悖论以外,如果早2000年,非常重大),比如逻辑主义,都已经寿终正寝。而所有曾被他嘲讽或否定的哲学和数学,比如康德哲学,数学直觉主义等等,都仍然值得后人深入思考和追问。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降维指代与是否认为思维陷在物质中并无关系。。。

    而是因为人类有限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在康德那里,降维指代相当于或产生于知性范畴,并不讨论这种认知结构是否与思维在物质主体中有关。

    我前面的跟帖中以有限的脑细胞和低效的交流方式,只是举例说明为什么人类知性需要对感知表象进行降维。人类意识与作为物质的脑细胞有关,不管意识本身是不是脑细胞。人类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也受到作为物质的大脑和作为物质的概念交流五官的能力所制约,不管思考和交流本身是否是物质的。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道还

    这个问题比较深了。【人类意识与作为物质的脑细胞有关】,但内容并不被脑细胞完全决定。这是我提出半开半闭的本意。如果【意识被作为物质的脑细胞】完全决定,那么人是机器,什么真伪、对错、道德都是无意义的。


    【人类有限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也是半开半闭的。从闭合处看,人有绝对不能,但从开放处看,人有门通行。强调一定要打破墙,要练个硬头壳把墙撞开,比如说找到个第一因,最后只能是自我欺骗。


    这一章所讲的象思维,从你说的这个角度看,有两个意思。一是语言概念知识等呈现出来的,不是思维本身,人的思维比这些更细致,机器人才会用这些思维——联系。二是,在这些思维中,如何达到更高维。换言之,降维是所谓追求知识的要求,要求在低维呈现,麻烦在于维数不够多。而真正的认识需要很多维。理想的情形是,需要多少维去理解,人就有多少维。但更理想的是,需要多少维去理解,我就有比那个维数还多出来的维度,而且不是错误的。可能吗?可能。例如中国艺术的散点透视,它是无数个三维定义了整个世界,然后截出一幅。现实中,需要定义整个世界么,不需要,你只要能绕出现实维度的限制,找到新一维,就自由了。从这一维,对现实进行降维打击,就出艺术了,呵呵呵。这就是老子讲的无为。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道还:呵呵,糊涂啦,把标题空,看成填网名的地方啦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一因多果最好的例子是宇宙大爆炸理论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下雨打雷也会引起一个以上的后果。。。并不违反因果律

    因果律是人类知性赋予世界的,而并不是人类发现的自然法则。超越或违背知性法则的那种“因果律”在思维中不会形成意义,不会构成观念,不会对人类显现(神不现身估计也是这个道理)。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老实说,这个“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我从一开始就没读懂。。。。

    不过认为那一帖应该上导读。本坛正经贴本来就不多,跟坛主选题标准也有关系。

    这个“现实世界”不知道指的是什么世界。开始讲的是柏拉图理型。可柏拉图理型并不在现实空间中。

    如果解释成“表象世界”,那么可以理解。因为表象世界对感知是开放,接受的,在知性一端则是由恒定先验法则所约束和限定的。不过,再往深了就读不懂了。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我说的“降维”并不是概念思维中的降维。

    概念思维中与思考者的心理,教育,知识等等背景有关,不是普世的,不是永恒的,从而其降维不并能解释逻辑,数学,几何,等等如何可能,又如何产生悖论等等。我说的降维是指知性对感知表象的降维,从中抽取观念,关系,和意义,比如因果,同一,多少,。。。等等。观念的思维和知识等等则是在其之后。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括号:就好比。。。。

    看到一幅画,是感官(除非是盲人),认出是匹白马是知性降维(哪怕你从来没见过马,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能够辨认出是个动物,或者是个什么东西),这些都与心理,教育,知识等等后天知识无关。其后再思考这幅画美不美,逼真不逼真,等等等等就与我说的降维没有关系了,。。。。都不具备普遍必然性。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是的

    大爆炸的优点是,它不在网络形的因果网里。就像数据结构里的树,第一点是大爆炸,后面从任一点,下面也还都是树,但可以说,对这个点下的树来说,其他同阶的点,也是因,就成了多因多果。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表象世界”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早上回的帖子被吃掉了,无奈,anyway,

    简单复述一下。

    我在书里讲,认识是个卷积。卷积算法你应该是知道的。认识中个人函数的参与是必然的,普遍的。分成两阶段,【能够辨认出是个动物,或者是个什么东西】和【再思考这幅画美不美】,是可以的。但1.其发生未必是按照这个顺序,2.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后者,3【能够辨认出是个动物,或者是个什么东西】未必是普遍必然的,如抽象画。后阶段【不具备普遍必然性】,但不是错乱的,里面有规律,这个规律不是逻辑上的确定的规律。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道还:oh,刚才没理解你讲的。

    一因多果,就是确定因,也不能得到确定的果:按照同一逻辑,得到不同的两果,这两果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逻辑如何用?不违反因果律么?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表象世界就是人的主观表象所“看”(感知)到的世界。。。。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这当然不违反因果律,也与逻辑同一律打不着关系。。。。

    “因果律”不是“决定论”或者“宿命论”。否则用不着等到休谟才被追问。。。。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明白。。。。

    跟我前面理解的一样。

    你的卷积是在理性思维一层,运用个人已有后天知识,所以结果因人而异,是主观的。

    我说的降维是在知性统觉一层,虽然也可以看是种卷积,但所有人类共用完全一致的“卷积函数”(实际上是先天范畴),所以这种降维的结果是普遍必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的。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那么人的感知是高级机器感知么?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oh,呵呵,我们的理解又差开了

    你讲体,那时没问题的,我讲的是用。anyway,等我介绍完这本书,你若有兴趣,再谈这个问题。我正在写的下一篇介绍一开始,就是问要抛弃逻辑吗?我的答案是不。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我想你的问题是。。。

    人的感知是否象机器一样不受个人后天主观心理(包括知识,社会,种族,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等)影响,对吗?

    答案是肯定的,感知系统是先天固有的,一致的,除非染色体变异(比如色盲,空间盲,时间/记忆忙等等)或器官伤残。这是人类知识的基础, 是逻辑,数学,几何等等可以是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础。

    但感知后面还有主观心理思维,那就完全因人,因时,因心情,因价值观等等而异,不能看作机器了。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well,还不太一样,我想的不是被动认知,而是认知演进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人的认知有演进(新方式、新思),机器的没有,

    那么这个演进,即原来没有的东西,如何生出来的?机制是什么?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请进。。。。

    你前面的问题是“人的感知是高级机器感知吗?”,你现在却将“感知”换成了“认知”,“思想”。而“认知”在你这里显然也指的是“思想”。

    进入大脑的并不全是思想。首先要被五官感知,然后要经过先验统觉成为观念,之后的内容才能被思想,才能成为知识。

    而人类的感知器官和先验统觉均是不依赖后天经验的,是没有思想的,是主动但无意识的,不受后天因素影响(脑外科手术除外),即使有演化,也是染色体演化,是整个群体甚至整个人类一致的演化(染色体异变除外),因此,其结果仍然是普遍必然的,客观的,从而使得逻辑,数学,几何,因果律等等等等成为可能。

    人的“思想”则不一样。思想将统觉后的感观内容与后天知识进行相联系(也包括后天知识自己相联系--比如沉思)。这只能是在感知和统觉之后。与你的“感知是高级机器吗?” 完全不是一个问题。思想不但有演进,还有后天经验,后天教育,这些都是主观的(洗脑教育出来的除外),因此不是普遍必然的,当然跟机器不一样。。。。。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首先,这与认知的主动VS被动没有关系。。。

    第二,即使是同觉,也是主动的。

    第三,我的意思是,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我说的卷积或降维是在统觉一层,你说的卷积,是在思维一层。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well,我们还是在各说各的

    人不仅有认知,还有创造。这个创造从哪里来?

    人的认知有两个方向,信息从外来。而人的创作,这是从内部发出的。从外来的信息,在感官层,被人过滤,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显示,卷积也在感官层发生。信息经过这个卷积,不再是完整信息,而是数据,过滤而重组的东西。如人的眼睛,只能感觉三种光,却看到七色。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在书里通过自闭症、普通人、真正的欣赏者的对比,详细探讨了这个过程。艺术家的创作,与普通人的认识不同,他有新的想法时,实际上是升维的,这一新的一维,是人的函数里的。艺术家看任何东西,也都不同,因为有这一升维的过程在。因而他的感官的卷积也不同。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我想论证真、善和美,主观的,也有先天性

    这些也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这些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与客观的逻辑,数学,几何,因果律等“所谓”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同。这个是升维。那些客观的,只是个子集,特例,不足用。这与现在人认为的客观的“所谓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更根本的,是相反的。你跳出这个框架,然后我们就会有共识。

    现在,我们岔得越远了。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道还:其实我一直在解释。。。

    咱们说的不是一个层次。在思维层次,我并没有反对你的说法。但你则是认为在任何层次,从意识到思维,我全错,你全对。呜呜。。。。

    屏蔽 举报回复
    道还 回复 括号:不是这样。你的train没错,跑的很好也很犀利

    但是我正在走一个岔道,你没有意识到。呵呵,我希望你转过来,在我这个岔道上跑,说不定比我跑的快。呵呵,我就不用跑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