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爱情 为何让中国人心动

德国之声 2017-05-10 14:42+-

  法国新科总统马克龙的名字近来在中文网络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颇高。而这位法国历史上最年轻总统的感情生活,对人们的启示似乎多于他的任何政治见解。 

 

  15岁爱上比自己大24岁的老师,30岁与她结婚,39岁当上法国总统--对于马克龙,许多人的认知是可以用这几个数字为关键词来概括的。在网上,有关这位法国总统的信息,出现最多的无疑是他的婚恋故事。

  这段师生间的忘年恋情,即便在西欧的法国,也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而在不少中国网民看来,也是浪漫、勇敢得足以令人唏嘘。每当中国网民对某一现象特别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在众多的议论和联想中,幽默的火花就会闪现。

  有网友总结说,马克龙的故事"对中学生是最励志的,实现了娶女老师、当总统两大心愿。对女孩更是最大的勉励:24岁的女孩,你的老公刚刚出生,未来还可以是总统!"

  "看法国女教师的格局:把学生培养成老公,在把老公培养成总统,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给法国教育点赞!"

  有人感叹年龄如此不"般配"的一对,必定是心灵智趣"旗鼓相当"的"精神伴侣"。还有人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马克龙在大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是"靠语文好战胜对手"(马克龙夫人布里吉特曾是他的法语老师)。 

 

  结合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众们也立即将法国总统与剧中主人公之一祁同伟联系了起来。"同样是师生恋,同样是老妻少夫,马克龙和祁同伟却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马克龙是因为爱(电视剧),而祁同伟是为了权。"

  而提到马克龙夫妇24岁的年龄差,也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对同样相差24岁的元首夫妇--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妻子梅拉尼娅。其间的反差不言而喻。

  中文媒体和社交网络给马克龙贴上了富有娱乐感的一串标签:"小鲜肉"、"小清新"、"帅哥"。

  幻想法兰西?

  法新社注意到中国公众对马克龙的兴趣,只是"中国人聚焦法国大选,但焦点好像歪了"。报道说,法国总统选举在中国受密切关注;不过,网民们似乎对温和派竞选人马克龙与他前女教师之间不同寻常的婚姻更有兴趣,而不是其政治主张。

  旅法媒体人龚克在腾讯·大家专栏撰文指出,"在中国读者眼中,这种崛起的政治意义尚在其次,反倒是围绕他的花边新闻,满足了对一个遥远国度中政治人物的大众幻想。惊世骇俗的'老妻少夫'搭配,迎合了中国读者那种似是而非的法式'浪漫'刻板印象。"

  另外,马克龙哲学系毕业生的身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读者对法式'文人治国'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鲜肉总统'和'哲学家总统'两种视角其实构成一对镜像,如果说前者流于'媚俗'的话,后者便是刻意'媚雅',而当事人的真实面目与经历,却不再是最重要因素。"

  真爱无敌

  但一味关注马克龙个人生活的似乎并非只有中国人。《纽约时报》刊登署名文章称,这也是"一个颇令法国与海外公众着迷的非政治话题"。 

 

  法国总统侯选人马克龙的忘年之恋

  文章引用婚恋网站Match.com去年资助的一项调查,称在对美国的5500名单身人士进行问卷后发现,有26%的女性愿意约会比自己年轻10岁乃至年龄更小的男人。生物人类学家兼该网站顾问海伦·费雪(Helen Fisher)对《纽约时报》说:"男人想要的是一个伴侣,我们见证了女性慢慢开始成为男性的智识伙伴、性伙伴与灵魂伴侣。"

  费雪指出,在西方社会中,家中夫妻双方都开始挣钱,随着这种变化日益普遍,年轻男子与年长女性的恋爱也盛行起来。随着女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权力,年轻男人将会追求那些赚钱和他们一样多或是更多的伴侣,并且希望她们和自己拥有相似乃至更高的教育水平。

  在中国高校任心理学教师的自由撰稿人唐映红则在腾讯网发文批评坊间的一些"伪科学"分析评论:"没有深入了解马克龙,旁观的吃瓜群众根本就没有任何线索和依据来判断他为何会喜欢比自己年长25岁的伴侣,简单粗暴的贴上"恋母情结",只不过是一知半解滥用心理学概念的迷信罢了。"

  他认为,任何能克服重重艰难困阻终成眷属的爱情,都值得尊重和祝愿;而少数派的爱情值得加倍的尊重和祝愿。

  费雪博士的观点走得更远,她认为这种老少组合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对于这种事,人们会本能地产生疑问",她说:"但其中的美好之处在于,如今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文化,听从内心,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真爱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