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澎湃新闻 2018-01-30 10:10+-

  成都的辣,攻击力极强,一碗洒满了海椒的凉粉,吃得人人涕泪齐流,因此取名“伤心”。

  但成都也是那个少不入川的温柔乡,在朝天椒和花椒油铺设的红艳艳的表象下,永远有一碗清淡到几乎无欲无求的鸡汁豆花,等着做落胃的最后一子。这种对食物浓可攻淡可守的姿态,正是蜀人最赞的巴适。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洛带古镇的客家土楼,里面有好几家博物馆。本文图除署名外均为 Jing 图

  10:00凉粉与天鹅蛋

  在一年365天,有300天都见不到阳光的城市里,为了晴天而请假的人不在少数。只要一见阳光,成都周边的几个古镇一定人头攒动,大家聚在一块喝着茶打着麻将,哪怕什么也不做,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发发呆也好。

  洛带古镇便是本地人最爱去的几个小镇之一。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现在的建筑则多呈现为“一街七巷”的清朝制式。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异乡的客家人在这里生了根,洛带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镇子里建有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有“天下客家第一镇”之称。

  这是个很闲散的镇子,虽然像中国的大多数古镇一样,沿街两侧皆是商铺,但如果往巷子的深处走一走,也不是不可以见到真实的当地人生活。背着竹篓的阿婆们,挑选着小贩的蔬菜,树影深深的客家公园里,竹椅摆出了龙门阵,一旁有人正在打一套太极拳……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辣到逆天的伤心凉粉。资料图

  走在街上的行人不分本地外地,基本人手一碗伤心凉粉。这凉粉以纯豌豆粉制作,闻起来奇香,尝起来奇辣,就算不辨滋味吃个囫囵,三口之内也能逼下眼泪来。关于它的得名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当年客居于此的客家人过于思念故乡,边做粉边流泪,所以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为凉粉太辣每吃必哭,不知情的人见了还以为这人有什么伤心事呢。

  也是因为凉粉太辣,洛带古镇的另一款网红街头小食便是颇能解辣的天鹅蛋。这是一种油炸糯米团子,看起来和成都的糖油果子差不多,不同的是天鹅蛋里面有夹心。白白胖胖的丸子在加了红糖的热油里炸过,又在芝麻里滚上一轮,便被交到了吃客的手里。咬开泛着热气的硬皮,是甜糯的豆沙软心,在冷而潮湿的天气里,不仅除辣也能怯寒。

  12:00 烟熏油烫鹅

  走在洛带古镇的上街上,不时能看到道路两边铺面的橱窗内挂着烧味,颜色红亮诱人。这便是洛带客家人自创的美食——烟熏油烫鹅。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供销社饭店是镇上的老字号,油烫鹅颇受当地人推崇。

  小镇上几乎每家餐馆都有油烫鹅售卖,不过最为当地人推崇的一家还得算古镇入口处的供销社饭店(洛带古镇下街33号)。这是一家老字号,从名字到环境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茶汤和米饭都自助,落座后老板娘还会贴心地问需不需要换上舒服的棉拖鞋。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某家餐馆的门面,很有粤式烧腊店的风范。

  油烫鹅的制作颇为复杂,从宰杀、腌制、晾挂、烟熏、卤煮到油炸,前后需要七八道工序十多个小时才能完成。最难的是香料的调配,十几种不同的作料,每一样的分量和顺序都要准确,才能制出入味又不会过咸的鹅肉。卤香、肉香和烟熏香在口腔缭绕,每一味都既醒目又不抢眼,层次十分丰富。

  14:00 燃灯寺

  离开人潮涌动的上街和下街,沿着客家公园旁的巷子一直往上走,出了石头围起的洛带古镇,便能见到燃灯寺(洛带镇八角井街130号)。这座名字古雅的寺庙历史悠久,早在隋朝年间就已建祠,后来随着历史变迁,代有兴废。直到清代中叶时,因供奉生铁燃灯佛一尊,才更名为如今的燃灯寺。寺庙无需买票,却安静异常。一路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直到最后一进的燃灯古佛殿,都没有见到什么游人,只有三三两两的比丘尼悄声走过。在大雄宝殿一侧的碑廊里,摆放着寺庙历代重建时的石碑,字迹依稀难辨,记录着古寺的时空流淌。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比起洛带镇的人潮,燃灯古寺显得尤为安静。

  在观音殿左后方,我意外发现了一口八角井。许是怕有人落井,井口被盖上了,仔细看边上的陈述,原来这便是传说中刘禅掉落玉带的八角井,这个典故,也是洛带(落带)古镇名字的由来。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这口古井传说就是刘禅掉落玉带之处,也是洛带镇名字的由来。

  17:00 客家土楼博物馆

  在洛带古镇靠近荷花池的一侧,便是这座博客楼。此博客非彼博客,而是“博客家所长”的意思。虽说这是座新建的土楼,不过形制很是古色古香,与电影《大鱼海棠》里的土楼有几分相似之处。

从凉粉到豆花 来到成都的巴适一日

  形制古色古香的博客楼。

  土楼里并没有居民,而是开辟成了博物馆群,有客家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现代工艺博物馆等数个展馆,均对游客免费开放。其中客家博物馆规模颇大,以老照片、实物造景等形式展示着客家民族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和历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