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中国的下场

巴山夜雨 2017-06-21 12:20+-

创新在中国的下场

  口号响彻云霄,近年中国创新也的确多了起来,但仍多方案而少实现。而且就在这些方案中,中国创新的天然弊端和障碍也不请自来。

  请看集中国铁路车辆制造能力于一体、最近刚重归国内垄断地位的明星央企"中国中车"前日在微博上展示的一项科技创新──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ART。这种被国资委微博赞为"未来之车,酷到没朋友"的列车很好理解,就是取消铁轨,驶上街道的城市列车。当然,它也不是任意行驶,而是在部分街道的地面预装了某种信标,构成"虚拟轨道",被列车上的传感器识别出来,列车就能沿预定路线行驶。至于街道可能拥堵的情况,它可以智能识别并切换通道。

  很酷是不是?其实很蠢。

  与公路交通共享路面的轨道交通不是没有过,早年有轨电车曾是中国北方诸多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其前提是当时城市规模都不大,其它交通参与者主要是行人、人力或畜力车,有轨电车自身也相当低速,靠司机和行人的互让即可保证安全。

  ART省去路轨的投资当然是好事,但在今天日益庞大的城市,与它共享路面的是早已饱和的汽车、完全无序却速度不低的电动车、快递三轮、黑摩的(unlicensed motor tricycle taxi)、共享单车、敢于翻越一切栏杆的行人。地面信标还最好不含可以卖废品的金属部件。在这些情况下,不能独佔专用道路的ART根本不可能顺畅行驶。

  识别出拥堵就改变路线的点子就更是白痴级。点对点交通避堵择线谓之智能,以串联多点为己任的轨道交通平时因故障要甩站还要提前通知、一再道歉,一拥堵你的路线就不确定,乘客不骂死轨交公司才怪,而且拥堵路段恰恰是客流密集之处。

  其实,预设信标的智能公路西方几十年前就有人设想。直到今天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成功在即,道路智能化仍被作为重要辅助并行发展,并发展出借助可变路面标志灵活分配路权、路面自动照明和为经过的汽车充电等创新。今后汽车不仅自动驾驶,还能自动编队,大大提高通行速度和效率,自动规划路线、避开拥堵就更是最基本功能。灵活编队的自动驾驶汽车,不就是一种变相的轨道交通吗?再借助车联网技术和手机上的拼车APP,将通勤的家用轿车的座位充分利用起来,其运量不比轨交差太远。

  由此可见中国创新的根本障碍,渗透计划经济思维的国有垄断企业,天生闭门造车,几十年形成只会造火车的技术能力和思维,就绝不可能偏离,即使被逼创新,也无视现实和趋势,只能创新出这种四不像。

  当然,编队自动驾驶汽车在大陆也并不比ART更行得通,这是因为极为恶劣的道德和法治环境。现在部分城市的快速公交专用道是靠全程摄像头自动拍照和罚款支撑的,只要没有警察在场或拍照罚款,大陆的任何交通规则都是个屁,还有外地车(因为罚款没联网)、无牌车不惧拍照,警察在场也管不了电动自行车和行人的现象。加上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认为宁可天下人让我,不可我让天下人,又不乏因斗气而故意阻碍他人的,任何自动驾驶汽车在大陆都将事故天天见。

  这就是创新在中国的现状和下场。

  • 最新评论
  • TruthIsTrue

    作者以自动驾驶汽车在大陆创新的境遇,就得出结论创新在中国的现状和下场 ? 统计上没有意义, 太不科学。

    屏蔽
  • 破棉袄

    质子卫星和打磨的国家超算,比这牛多了。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