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进入后半场,孙小果们结局会如何?

南方都市报 2019-10-19 21:33+-

  备受关注的云南孙小果案有了新进展。日前,云南省高院公布孙小果案再审开庭审理情况,云南监察、检察机关也对孙小果案19名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及重要关系人移送审查起诉。孙小果案自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以来,其侦办力度、公开力度均颇受外界好评。与此同时,近日召开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次推进会指出,“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已进入啃硬骨头、蹚深水区的攻坚突破阶段”。

  孙小果案侦办力度、公开力度均颇受外界好评

  扫黑除恶目前已“进程过半”,如何避免为期三年的专项斗争变成“一阵风”成为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4月全国扫黑办首场新闻发布会,就曾一揽子发布关于“恶势力”、“套路贷”、“软暴力”以及黑恶势力刑事案件中的财产处置问题等四份指导意见, 如刑法学家阮齐林所言,“及时为基层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层面操作指南”。

  应当说,国家层面不光对扫黑除恶斗争在不断确保司法供给,更重要的是在相关案件逐步进入法律程序过程中,反复不断的重申着扫黑的法治立场和法治标准,在全国扫黑办、最高法的历次表态中不难看到,国家在完善涉黑涉恶案件证据、程序的问题上,称得上力度空前、态度坚决,“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不人为“拔高”也不人为“降低”。

  

  近两年扫黑除恶成绩单

  扫黑除恶是一场深度和烈度均不同以往的社会动员,国家对黑恶势力的态度,不仅是由“打”到“扫”字面上的变化,也包括各方宣传、认识上的准确把握。2019年5月,无锡某幼儿园挂出摸排黑恶势力的标语引发社会关注,当地有关部门对此及时纠正和问责,也说明社会各界、各行业对扫黑除恶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不把扫黑除恶当作“一阵风”的例行活动,更不能将其视为“大水漫灌”的任务来交差,无锡幼儿园的“标语乌龙”颇具代表性,也好在还只是宣传上的某些疏漏,而参与和推动扫黑除恶斗争的核心部门——侦控审机关对该项工作的理解与执行程度,则攸关扫黑成败与国家法治走向。

  在扫黑除恶的后半场,不少案件进入检验证据质量、考验司法能力和司法改革成果的关键阶段,对侦控审以及刑事辩护等司法流程各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要求、各司其职和忠实履职是让扫黑除恶斗争符合法治要求和公众期待的大前提、大底线。2019年7月,最高检对外发布五起涉黑恶典型案例,案件类型的选择颇耐人寻味,五起案件包括了1例”追加认定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和2例“依法不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检察机关藉此释放“不枉不纵”的法治立场态度明确,由最高检通过典型案例发布向各级办案机关予以必要且及时的示范、指引和警示,受到外界瞩目。

  扫黑除恶进入下半场

  办案过程中的各种“偏差”只有在司法流程中被侦控审机关及时纠正,才能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和公民的损失,才能更好维护法律的尊严。具体司法实践和国家法治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只有在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严把证据关、严守程序规则、充分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才能让扫黑除恶的斗争符合法治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期待。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硬骨头”与“深水区”究竟所指为何,值得全社会的深思。确保扫黑除恶不走过场,杜绝“一阵风”,就是要让每一起涉黑案件的办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办成铁案,办得让人心服口服。让扫黑除恶成为始终如一的国家态度,对黑恶势力犯罪形成持续性的法治震慑,在黑恶势力“去库存”的攻坚期,关键在于不让其有死灰复燃的任何幻想与可能。侦控审乃至整个刑事追诉流程,都需要秉持法治精神,谨守证据和程序标准,让扫黑务凈、除恶务尽的制度威慑真正发挥作用,经受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