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安倍莫迪,奇妙的三角关系

多维 2018-10-30 13:47+-

安倍访华结束后在自家别墅招待莫迪(图源:VCG)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月25日至27日访问了中国,除了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中日双方还同意建立共同开发第三市场的合作机制,同意恢复谈判中日两国在东海油气田的共同开发项目,同意在年内开展国防部门间的“海空联络机制”。 从成果看,此访不可谓不成功。

但值得注意到是习近平会晤安倍时的神情并不如预期般轻松友好,习近平始终面色凝重。

日经新闻网10月28日的报道亦称当谈话内容转向中美贸易战时,习近平的表情变得阴郁。他说:“我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习近平还表达了对华盛顿在贸易谈判中的强硬策略的失望。他告诉安倍,应该尊重自由贸易体系。 而安倍回应说:“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信任你。”

习近平表情凝重背后仍然是各方对安倍访华的争论——这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战略行动。

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大背景是中日经济总量(GDP)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2017年中国GDP是日本的2.5倍。有声音认为安倍访华是中日经过七年的冷战后开始对彼此有新认识的开始。

但也有声音认为如果中日之间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与国关系,那么中国经济总量对日本的超越这种经济势变带来的转变是重大的。现实是中日之间复杂的历史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的改善并不见得会沿着经济规律走下去。中日关系因历史领土问题脆弱敏感。

而这一解读不能回答的是为什么中日在历史和领土问题目前已经达到了搁置争议的效果。中日同意恢复谈判的东海油气田项目,曾经因为钓鱼岛问题停摆,现在重新恢复暗示两国达成了某种共识。近年来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议员的数量已经减半。

看似中日历史问题很重要,看似又没有那么重要。

这不禁让人疑惑:中日关系的根本分歧到底是什么?对习近平来说,中日关系中到底什么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安倍前不久访华会晤习近平(图源:新华社)

中日之间的根本问题是战后秩序分歧

中国是战后秩序的受益者,在战后秩序框架下中国实现了跨越发展。而当今世界,国际贸易体系(WTO)逼临崩溃、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令全球军事秩序面临挑战,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二战战后秩序本身就到了调整的时候。

日本不满意二战之后的非正常国家状态。但中国坚定认为日本应该接受战后秩序的约束不能成为正常国家。如果中国不能通过调整战后秩序消弭日本的这种诉求,那么中日关系的隐患不会消失。

中日关系以往以美国为参照,现在中日关系虽然逐步摆脱美国因素的影响,但是国际格局的变迁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日关系需要放在整体国际大势的背景下去谈。

北京对日判断的不确定性是自身没有掌握绝对对日影响力的结果。

特朗普的政策没有改变世界,不过世界各国不得不为因美国变化调整政策(图源:VCG)

中国搞定美国并不意味着搞定了一切

日本的对华合作,经济诉求大于政治诉求。在政治上安倍有独立于美国的意愿,但不见得会对北京有政治好感。

无论是地区局势还是全球格局,日本有自己的设想。

10月27日刚刚离开北京,10月28日安倍就在他位在日本山梨县的别墅迎接了到访的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这是首位外国政要获邀到他别墅,据说两人秘密交流一小时。日印领袖于2005年起定期互访,2017年9月安倍访问印度。这次是安倍与莫迪第12次高峰会。

10月29日安倍称日印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两国关系”,莫迪也强调要让日印关系的潜能全面释放出来,让其“开花结果”,“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日印首脑谋求在安全领域加强协调,发表了以新战略合作为核心的联合声明。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安倍能够访华,代表了中日关系开始摆脱美国的影响。日本在对华外交上开始展现独立性。但是脱离美国框架的日本不可否认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美国势弱的形势下,美国盟友们寻求新的出路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中东,以色列积极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亚洲,日本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日本还积极寻求同其他亚洲大国合作。同印度加强合作也是安倍的目标之一。

    印度愿意在全球多极化的当下同中国合作,但不代表印度会在核心利益诸如边境问题、南亚地缘政治利益上对华妥协。加强同日本合作,是在本地区避免被中国裹挟的结果,印度要和日本一起平衡中国的地区存在。

    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只是削弱了美国一超霸权,也意味着中国或者其他任何大国都没有能力再建立一超霸权。中国崛起不能取代美国更不能继承美国式影响力。对中国而言,中美大国博弈是关键,但中日矛盾、中印矛盾都不会简单以中美博弈势变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