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挑42错 诺奖得主打脸老家科技馆

环球人物杂志 2018-07-22 01:44+-

3小时挑42错  诺奖得主打脸老家科技馆

“重要的物理观念不能错,即使是在模型上。”

“不要让学过物理的人看到这个,当成笑话!”

一位82岁的老人,在3个小时内,给一批世界顶级设计师纠正了42处技术性错误……

7月12日晚,在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发生的这一幕,让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们深受震撼。而这位老人,正是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着名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祖籍日照,当天,日照市科技馆展出了丁肇中科学生涯中6个着名的实验模型,而且是不惜重金邀请全球知名模型制作工程师和展陈设计师前来打造的,没想到,在丁肇中眼中却是问题重重。

在听取设计师汇报过程中,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挪到大屏幕旁边,眉头紧锁,紧盯PPT上的每一处细节。当屏幕上出现一组实验效果图时,他马上表示有几张“看不明白”,追问设计师这些图是在哪里找到的,谁提供的。

当设计师回答是“网上找的”时,丁肇中立马严肃起来:“这个不是实验效果该有的样子,这些图连我都看不懂,让别人怎么理解?”

后来,在审查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模型时,丁肇中又发现了错误,并要求马上纠正。这难住了设计师:“设计和制作国际空间站的模型存在一定难度……”

丁肇中反问他:“你们跟国际空间站那边有联系吗?”

设计师回答:“没有。”

丁肇中便直接拿起电话和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沟通,而当时已是深夜。

3小时挑42错  诺奖得主打脸老家科技馆

汇报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当大家以为任务完成、可以回家休息时,丁肇中又给出新的指示:“明天上午,我还要听修改后的设计方案。”

第二天上午,设计师进行第二次汇报,丁肇中依旧紧盯每一处细节不放。3个小时的时间里,年过八旬的丁肇中没有休息,没有喝水,感到累了也只是变换一下坐姿。发现问题时,依旧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看着如此严谨的丁肇中,你很难想象,他小时候居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于美国,两个月大时随父母回国。由于中国当时正值战乱时期,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到处避难,在一个地方生活最多不超过3个月,根本没办法安顿下来好好念书,考试拿最后一名是常有的事。

虽然那时的丁肇中不上进,但开明的父母从不责怪他,而是想方设法去激起他对学习的兴趣。父亲给他讲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等大物理学家的故事,听着听着,没怎么念过书、做过学徒、自学化学和电学、最终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法拉第,就成了他儿时最喜欢的物理学家。自然而然,他也爱上了物理。

后来,丁肇中随父母迁居台湾,他对学习的态度渐渐也有了变化。

他开始没日没夜地补习之前落下的功课。父亲怕他太累,想带他去看电影放松一下,丁肇中却拒绝了。因为当时影院放的基本都是美国的色情片和打斗片,他觉得“看这种电影,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尤其是时间,那是最浪费不起的”。

很快,丁肇中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高,最后还被保送到了大学。

20岁时,他只身一人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深造,只用6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被美国同学称为“奇人”。

1972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计划。但是,他的实验计划几乎被世界上所有的实验室拒绝了。

丁肇中不愿放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上。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他的团队终于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而正是因为J粒子的发现,改变了物理学界长期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的观念,也改变了人类对于物质基本结构的认识。

不论做实验,还是日常看书,丁肇中始终走在挑战权威的路上,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推翻现有的常识、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在课题研究方面,与别人离不开书本上的内容不同,丁肇中很少依靠书本。他觉得,书本里都是别人在讲已有的知识,而自己要做别人不了解的、没做过的、全新的研究。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里,丁肇中都是在反复思考实验的每个细节。

“我做的几乎每一个实验都受到大量科学家的反对。但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当少数人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了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第一位用中文做演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丁肇中看来,得到诺贝尔奖是一名科学家最大的荣耀,同时,他希望能借机向中国青年们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让很多中国青年倾向于理论研究,避开实验工作。然而,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科学也必须建立在反复的实验工作上。丁肇中就是物理学界最好的先驱者。

从1994年起,58岁的丁肇中着手建造世界上第一台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4年后,它被带入和平号空间站,其中主要部件永磁铁由中国设计和制造。丁肇中要求永磁铁的质量、精度要做到世界第一,他告诉中国同行们:“在科学研究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意味着最末。”

为了把AMS做到世界最好,对研究问题堪称苛刻的丁肇中,一做就是18年。这18年来,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日复一日。“人的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因此我绝对不同时做很多实验,这一个就够我做40年了。”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会发回海量数据,其分析过程繁琐,但对丁肇中来说,“去伪存真”,正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

丁肇中对科研工作向来一丝不苟,他坚信“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了力求数据的准确性,他通常要组织多支国际队伍分析同样的数据。分析讨论结束,他找来所有人到办公室,再亲自做投影,一句一句地念,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要再次和团队进行讨论。以至于一篇文章,他最少要讨论3个小时。

而从讨论到更改、再讨论、再更改,一篇文章正式发表前,要如此反复20遍。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任何的怀疑,文章绝对不发表。

有一次,在听取技术负责人夏平畴汇报时,丁肇中发现有个数据不准确,严厉提出:“科研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一个数据不准确,就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你这样大年龄的科学家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让年过花甲的夏平畴无言以对,难过得连午饭都没吃……

对待科学,丁老的眼中从来没有“宽容”两个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倾尽全部心力,也正是几十年这样的坚持,才有了最终站上诺奖领奖台的那一刻。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到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权威人物,丁老已享誉无数,但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踏踏实实弯下身、认认真真做研究。

如今,丁老已经82岁了。但看着他这依旧够倔够拼的劲头儿,依稀还是那个活力满满的少年。

  • 最新评论
  • 咱老百姓

    老杨给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数学形式,也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但是杨米尔斯方程太简单了,仅仅是基础而已。你看到什么量子色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和希格斯机制在哪里了吗???知道吗,标准模型后来是由很多物理学家共同建立和完善的。我不想否定老杨的成就,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但楼下的说“有7个诺奖是来源于杨振宁,杨振宁可以拿七项诺奖,这尼玛就过了。因为找到老杨预测的粒子并不等于这成就必须归老杨,得诺奖又不是打酱油!老杨最了不起的成就是杨-米尔斯方程,而不是他得奖的那个宇称不守恒,那是剽窃李政道的。而且当时有很多人都在做,而且都能做出来。李政道手快而已。我认为老杨可进入有史以来物理学家第五到第十名中的排名,但楼下的过分抬高不可取。

    屏蔽
  • 温杯

    ---- 诺奖这个东西也有含金量的问题,杨振宁的诺奖含金量格外高,由于他的诺奖问世,又有六项诺奖的问世于来源于杨振宁的那项诺奖(也就是说,杨振宁可以拿七项诺奖),其中就有丁肇中所获得的这个诺奖,而杨振宁是丁肇中的老师,这无疑为丁肇中获奖。。。。。。。

    屏蔽
  • 糟糕的很

    我党教育出的“科学家”,只知道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碰上了国民党教育出的科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国共又要在科学界打内战了!至今看来,国民党培育出了三钱邓稼先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我党却把科学家驯服成溜须拍马的花瓶,科普假消息祸害下一代。

    屏蔽
  • gmuoruo

    "因为当时影院放的基本都是美国的色情片和打斗片". --------- 呵,呵,土共俄杂不忘加几个谎言来洗中国屁民脑子。

    屏蔽
  • 咱老百姓

    这个老丁,您也忒认真了吧?要知道这世界上99.999的人都是傻子,您纠正这个纠正那个,给谁看呢?都是garbage嘛。您自己的成果得了炸药奖就行了嘛,不要再装圣母婊了,也让那些傻子们有机会秀一下低智商不好吗?老丁死脑筋。

    屏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