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将带400亿效益!下个超城市诞生?

央视财经 2018-01-13 22:39+-

 

  最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正式竣工了。这意味着大桥已基本具备全线通车的能力。这座耗时七年建造的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后20年内将为港珠澳三地带来400亿的直接经济效益。在这个既是结束,也意味着开始的时间点。我们来到港珠澳,提前一睹它的芳容。也想了解,那些实现了前无古人壮举的建造者们,现在在忙些什么?这一刻,在他们的心中,是成功的喜悦多一些还是最后的不舍多一些……

  在连接珠海与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条美丽的白色丝带徐徐展开。它就是港珠澳大桥,挑战人类不可能的又一个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由6.7公里的海底隧道,两座约10万平方米的离岸深水人工岛,和22.9公里的跨海大桥,共同形成的桥、岛、隧超大型海上通道。它最有技术难度的沉管隧道,没有采用深海挖掘的方式,而是先在陆地上完成制造,再沉放到深海下进行安装。要将33根平均重量76000吨左右,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体量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安装在一起,技术难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  

  2017年5月,持续了四年的沉管隧道终于安装完毕。此时等待他们的应该是鲜花与掌声。没想到,却是更严苛的考验。  

  细节在“魔鬼”当中

  最后一个月冲刺,有多到无法想象的收尾、调试工作,争分夺秒的加班几乎是两个岛上的常态。再被总工程师林鸣发现了问题,活就更干不完了。  

  沉管隧道的成功,足以让林鸣和他的团队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但他现在还在一些工程细节上死磕。 

  5月份全线贯通后,隧道里的工作除去基本功能调试与安装。大多都是清理之类收尾工作了。为33个隧道的对接口清淤,是机动小组前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他们要做的就是爬进这个像管道一样的地方,把里面的淤泥、杂物全部清出来。  

  记者试着下去感受了一下,发现这个最低处只有不到60公分的狭窄空间,所有人进去都必须蜷缩在里面。更无法想象用这样的姿势工作。隧道与隧道在海底对接时,大量泥沙与海洋生物被封存在里面,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让这里的味道异常难闻。  

  参观过很多国外精致的大型工程,林鸣明白,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不是把工程做成,就意味着胜利。外观设计,工程细节,甚至是工程的整洁程度,同样都应受到重视。这正是过去,我们与外国超级工程的差距。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7年财经频道制作的纪录片《辉煌中国》在观众中引来了巨大反响,纪录片中我们就看到了振华重工为最终吊装专门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港珠澳大桥这个曾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视剧)”,也让愿意跟它“挑战不可能”的企业,实现了自身能力的升级。  

  振华重工在港珠澳最后一个任务是人工岛上的风帽。我们在东岛的最高处,找到了负责人吴金强。  

  风帽,简单理解就是隧道的排风烟囱。6.7公里的海底隧道,每天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废气,排风系统会将这些气体从人工岛的最高处排出,也就是风帽所在的位置。从这里看过去,东、西岛隔海相望,最明显的就是这两个巨大的金属风帽。它们被设计成了一对男女的脸,高处这个排风口就是他们的眼睛。  

  吴金强要检查这只左眼的焊接情况。在几乎是全岛最高的地方作业,风景虽然不错,危险系数却很高。

  和整个港珠澳大桥工厂化、装配化的施工管理模式一样,振华重工建造的风帽,也是在工厂预生产、预搭建后,在现场拼装焊接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还好搭,遇上全是弧形的大眼睛,误差就不好掌握了。我们在大眼睛上看到了很多焊接点。毫米误差,就要不停的修修补补。最后还要把表面打磨成镜面一样光亮。为了这两只眼睛,吴金强带着它15人团队已经干了15天。  

  振华重工为最后的接头安装立下了汉马功劳,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海上吊装这样的大家伙,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就是这些由14万根高强度纤维丝组成的吊带,它不只要承受得住相当于22架空客A380重量的沉管隧道,还要在整个吊装过程中确保绝对的平衡。  

  这些丝线的材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强度是普通尼龙绳的20倍这样一根直径0.5毫米的细丝线,承重力能达到35公斤。所以,一个70斤左右重的人,真的可能被这一根丝线吊起来。而港珠澳大桥所用的吊带,一条就由十几万根这样的丝线组成的。  

  吊带是非金属材料的,质地蓬松,弹性大,在不同受力情况下延伸度不同。按照市场惯例,60米长的巨型吊带它的相对误差值一般是1.2米左右。但为了保证最终吊装的绝对平衡,万无一失,林鸣要求这四根吊带拉伸后之间的相对误差,必须控制在10厘米以内。这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苛刻的要求。  

  第一次和林鸣见面时,林鸣要求巨力的技术人员对着摄像机承诺,一定能做出这样的产品。他们沉默了。  

  虽然不敢承诺,但这样的合作机会巨力却不想放弃。如果能参与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他们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经过半年近乎崩溃的反复实验后,产品终于达到了林鸣的要求。巨力吊带的高精度产品,在世界上也成为了首例。

  粤港澳机会来了!  

  在这座大桥的背后,人们的生活正在为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里会出现下一个超级城市吗?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机会?

  • 最新评论
  • kshdjj

    桥面上没看到车辆的拥挤情况,要些人来拍个照才行。

    屏蔽
  • 半个网客

    万维,呵呵!

    屏蔽
  • bobc

    在这桥之北,不还珠江上游,已经有两条跨珠江桥梁,所以这是一个面子工程、

    屏蔽
  • bobc

    @之见: 我是讥讽中共。美,加车子两边驶,欧陆汽车入邻国,都不须另领牌照、

    屏蔽
  • TomasTso

    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碰到類似2011年日本地震的海嘯會是甚麼情況??

    屏蔽
  • TomasTso

    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碰到類似2011年日本地震的海嘯會是甚麼情況??

    屏蔽
  • 糟糕的很

    21世纪了,还设计和建造需要人爬进去维修的死角?这是什么猪脑袋?可见我党教育出来的所谓工程师还是停留在几个世纪前的摸爬滚打的思维,宣传也还是遵循“不怕苦不怕难”的老套路。还是不用脑子把各种科技山寨一下再组合,才出现这尴尬结果?

    屏蔽
  • 香椿树1

    我不喜欢这座桥, 不是因为工程技术问题, 而是经济布局问题, 不划算,属于邓小平余毒

    屏蔽
  • 之见

    这么难建的桥都建了,事先有可能想不到车牌照的问题吗?其次,不仅粤,港澳也是必须要进行离境入境检查的。利用现代技术,牌照的问题很容易解决,车上加一个固定的电子装置,与车绑定,将车人信息传给出入境监控系统就可以了。这种装置应该跟高速自动收费装置差不多,但会加入GPS定位跟踪功能,驾驶员/乘员信息输入传输功能等。GPS功能可以用来自动限制车辆的行走范围,越界先发警示后熄火。出入境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事先申请并得到许可,沿途只需对车辆人员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三方联手,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屏蔽
  • bobc

    还要车辆牌照问题,有待解决,三地三种车照,不能通用, 中共又怕开路给禁止离境的人借道香港飞去列国,

    屏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