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新一代运动员更善于临场发挥

搜狐博客 2008-08-13 05:22+-
中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639名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3.3岁。换句话说,中国体育代表团中的多数运动
 
员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相信1985年以后出生的运动员也不在少数。

  截止8月1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1名运动员获得了9块金牌,这11人除了33岁的“妈妈选手”冼东妹以外,9名运动员是1980年代生人,林跃则是1991年7月生人。

  在这里,我们并非要刻意区分“80后”、“90 后”与“70后”或者其他年代生人。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渐进入了80年代甚至90年代出生的运动员主宰体坛的时代。

  或许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领域,我们暂时还看不到“80后”一代站在前台的景象,他们还在默默地积累和耕耘,但是,在天然地属于年轻人的体育赛场上,“80后”乃至“90后”一代人已经不可辩驳地成为了主角。

  当有些“70后”、“60后”甚至更早的一代人指责我们的后辈和晚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不懂得感恩、不喜欢协作时,其实是把很多尖刻和苛责给予了“80后”、“90 后”的一代人。

  任何时代的人是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更无法去体验自己的前辈经历的岁月,因此,每一个时代的青年总是无法形成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既是时代雕刻的结果,也是生活经历陶冶的结晶。

  我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时曾和一位当地的体育学者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的一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我们最后认同的观点是:因为体育的缘故,因为中国目前广泛开展的竞技体育多数是西方文化传入的,它不会因为过于厚重的体育传统而带给年轻的运动员羁绊和束缚。

  于是,一个鲜明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当我们还在对于“80后”、“90 后”一代指责乃至苛求时,我们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注给那些在奥运赛场上拼搏和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他们是活跃、开放的一代,他们是勇敢、团结的一代,他们是智慧、顽强的一代,他们是理性、自尊的一代。这些所有的优秀品质,我们全部可以从奥运会赛场上轻易地找到。

  刘翔对于压力的坦然、姚明应对媒体的睿智、林跃/火亮对于胜利信念的坚守、郭晶晶/吴敏霞的相互关照、庞伟和郭文珺的镇定和从容、张湘祥的执著和乐观、陈艳青的淡定……所有这些,在短短三天,就让我们从赛场上领悟了无数“80后”、“90 后”一代人身上的卓越品质和卓然风采。

  今天在女子柔道57公斤级的铜牌争夺战中,27岁的许岩面对的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国选手芭芭拉?阿雷尔。开赛不久,芭芭拉?阿雷尔就以一个“技有”得分领先,许岩在极其被动的情势下上演了大逆转,以“一本”获胜。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兴奋不已的许岩获胜后,还在场上做起了空翻。

  许岩赛后说:“如果顾虑太多,很可能连这枚铜牌都得不到,我只有不停地告诉自己,这个主场是我的,我可以随便摔。”

  因为顾忌没有那么多,因此牵绊也少了,继而心态就能放松了。许岩正是无数“80后”、“90 后”一代运动员的典范。

  今天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银牌的朱启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巨大的压力使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80后”、“90 后”一代运动员也如同我们每个时代的人一样,他们也无法承受巨大而无边的压力。

  就让我们以平常心去看待赛场上的胜负吧,“80后”、“90 后”一代运动员的表现已经告诉我们: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

  而我们,也终将因为奥运赛场上年轻一代运动员的卓越表现而对“80后”、“90 后”一代人投去赞赏而非挑剔的目光。

  至少在中国,体育精神多次充当过而且还将继续充当时代精神的引领者。让我们在享受奥运精彩和追逐奥运荣光的同时,对于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对于“80后”、“90 后”一代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当我们品味着他们在奥运会赛场上带给我们的惊喜和荣耀时,难道我们能够否认那些卓越的品质对于我们社会和他们人生的迁移价值吗?

  显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