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屋岁月

万维读者网 2017-11-29 23:14+-

001.jpg

  留洋派(Creader.com)专栏作者伊犁:人生在世区区数十年,好像眨眼已过半。回忆我的童年青少年,从一个小山村,偷渡去香港,生活环境艰难困苦,中学毕业后跟着家人去巴黎寻找出路,后来独自去英国读护理。在那些年月,觉得日子过的好慢好吃力。毕业以后来到美国,走出困境,婚后生儿育女,命运似乎到了河流的中段,平静而无波,尤其在过去三十多年,一直在山麓的小蓝屋内居住。

  当年我们找房子主要是寻找好学区,那时儿子六岁,女儿一岁。每个周末我们喜欢爬山,有一次在这条通往山上的路旁看到一个卖房子的招牌, 我们很兴奋,找到房屋经纪去打听。这座房子外墙漆上淡淡的天蓝色,与四周的绿色很协调。屋内的格局与装修,都很合我们的理想。四个卧房,两个厅,厨房很宽敞。后院不大,没有游泳池,山坡上长了绿藤。这区附近的马路宽,都是单层木屋,路旁种了高大的松树,环境优美,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房子。

  小城马德里山(Sierra Madre),成立于1907年,是圣盖博谷老城之一,在巴沙迪那市东北,与阿凯迪亚市紧邻。人口只有一万多,城中没有超过两层高的楼,没有红绿灯,东西一条主街大约一哩长,两旁一些小商店,一家银行,一家超市,一家卖酒店,几家小餐厅。孩子们小时候,他们最喜欢其中一家餐厅,周末早餐可以吃到中午,三文治很不错,给的份量多,总是有剩余的带回家。旁边有一家卖儿童玩具的礼品店,是儿女们饭后必进去蹓跶的地方。

  百余年的小城,也有它自己的风光,每年新年巴市的玫瑰花车游行,它必有花车参展。五月举办的紫藤树展览(Wisteria Festival),吸引很多游客。小城自称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一株紫藤树,这株横跨两个后院的紫藤,在春夏之间,紫藤花如一串串葡萄下垂,沁香满溢空中,它是在1894年被一位家庭主妇买回家,从一加仑的桶里移植到后院。城里有一家“英伦之家”的养老院,1931年建立,原意是给英籍人士养老,玛嘉烈公主于1965,英国女皇在1983, 曾来此访问。原来小城的英国移民曾经盛极一时,在十九世纪后期曾占全城人口半数。这里天气干燥又暖和,海拔一千呎,在地产商的宣传下,以养病治肺痨作宣传,鼓励住在英国本土与住新英伦的人来此居住,既可治病,又享受温暖又干爽的气候。因此带来了新的商机,与一些英伦的文化艺术气息。

  孩子们小时候,我最爱带他们去逛图书馆,一座单层房子,前院花木扶疏,两株老橡树左右如伞张开,树底下有几张座椅,常常听到院子中间盘形的水池淙淙水声。图书馆员工很友善,每周一次,举办上午的学前班朗读。下午给小学生办一些活动,午后设有个别补习。暑假举办读书会,多读书可以获得奖励。孩子大一点,暑期可以申请做义工。是我儿女消磨很多时间的心灵世界。

  外子自四十年前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任助教,一直孜孜不倦从事科研工作。他上班距离八哩,车程约二十分钟 。我们的住处属阿凯迪亚市学区,亚市的校区声誉不错,在学区里任教的老师们给我印象很好,一般都是执教多年的女性,她们自己也是妈妈,对学生们都很有耐心与责任感。儿子小学毕业,小女入学。然后他们上初中,高中。多年以来,每天早上是外子上班时送他们去学校,下午我接,先接小的,再接大的。照顾好他们作息、做功课,送去课后活动,如上钢琴,画画,足球练习等等。他们从小的课业成绩都很好,我们也没有刻意督促或要他们上补习班。儿子高中毕业成绩优秀,进了哈佛念电脑系,女儿后来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就读。我们身为父母,也觉得欣慰。很多人问我如何教育孩子,我说是顺其自然,给他们安定的环境;不要给他们在学业上造成落差,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我们对孩子是鼓励而不加压力。

  我们在年轻时,先是为自己的前途尽力。等到婚后孩子来到世间,我们便把全副心思放在他们身上,养育,教育,直到他们成人离家之后,我们才有了喘息的时间与空间。我们也面对空巢族的烦恼,如何保持身心的健康?此刻回顾,不禁要问:生命意义何来?下半生怎样过?

  我与外子多年来喜欢走路,周末常常上山走三四小时的步道。住在山麓,旁边住宅区的环境清静,树木茂盛,汽车稀少。我们几乎每天早起都去走路。炎夏起的很早,在太阳没出来前,走上山后的斜坡,空气无比清新,鸟声吱啁,路旁院子里的花随着季节而登场,杜鹃花,水仙花;鲜艳的仙人掌花,却如昙花只开一个清晨便谢;紫藤,茉莉,玫瑰,非洲兰等等。我们边走边聊,正是交心的时候。偶尔会碰到步行者或遛狗的人。夏秋期间,会看到鹿妈妈带着一群小鹿,在院子里啃吃。它们看见人,会不动声色,一只只的走去隐密的后院。附近还有浣熊出没,常常听到邻居说,熊的全家光临他们的游泳池。我们走路时,也远远看见过,只要静静避开便无事。

  外子的科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而且不断扩展新领域,如今是欲罢不能,简直不知老之将至。我年轻时曾热爱写作,刊登过不少文章,出过几本书。却因为照顾家庭与孩子, 一直没有好好用功,进度如蜗牛。如今报纸的副刊几乎绝迹,代替的是网路或博客。我深知自己落伍了,觉得赶不上时代的脚步。有几年我曾寻找其他方面的寄托,先是学书法,后来拿起画笔,在翰墨丹青里自娱。近年接触佛法,人生无常,生死轮回,在佛家的教义里体悟生命的意义。

  小蓝屋本来很可爱,如今它也老了。我们最近替它换屋顶,重修门前车道,换热水箱,还计划油漆外墙,它又可以焕然一新。小蓝屋三十多年来帮助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平平安安,是我们的好归宿。一家大小在此快乐健康,儿女们如今远离,回来的时间很少,总是来去匆匆。

  最近看到隔壁新邻居搬进来,里里外外忙着装修,他们有两个小孩六岁与四岁,跟我们三十年前相仿,是因看中好学区及安静环境。还记得卖房子给我们的是一位英国人,说要回老家退休。我们如今的年龄也与他相仿。看邻居每天接接送送,替孩子们安排各种活动,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想起李白的名句:

  前水复后水 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 年年桥上游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会把房子卖给别人。房子如寄生蟹的壳,等到有一天不适合住了,大概会找一个更恰当的壳寄居吧。人生的来来去去,多么像李白的诗句,我们在桥上看风景,风景里也有我们的身影呢。

(留洋派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