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院的冯小刚为何输给王思聪

多维 2016-11-21 22:23+-

来自大院的冯小刚为何输给王思聪

  冯小刚手撕王健林,后者的儿子王思聪应战,从网上舆情看,富二代险胜大院子弟,“国民老公”果然有点本事。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上访户曲折离奇的故事,电影本身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比剧情更精彩的是现实的这场嘴仗。在曾经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导演是中心。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被并称为“三大导”,他们的电影,总能吸引最优秀的演员阵容以及最好的制作资源,也总能获得最高的票房。三人合力,在中国开始院线制改革之后,将中国电影带入了“大片时代”。在这场舆论战中,冯小刚大败亏输,并非输给了王思聪,而是输给了他竭力想争取的市场。面对资本,面对捉摸不透的市场,这些人正节节败退,《老炮儿》结局时候的冲锋,毕竟只是过去的荣光。

  底层妇女的辛酸值得同情,但大院子弟和富二代的攻防战更惹注目。某种程度上讲,剖析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变革和发展,大院子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群体。这些群居在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比多数同龄人更懂得社会运行的核心规则,他们懂得抓大放小,懂得适时出击。在改革开放之后,在那些靠关系才能拿到资源的领域,他们喝到了头啖汤。

  来自大院的他们有着与普通中国人不同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有些人收放自如,有些人却口无遮拦,这源于不同人的不同经历。有些大院子弟在创业时期需要“求爷爷告奶奶”,以致于养成了说话的分寸感;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有才的大院子弟,他们用实力说话,虽然偶也会对老领导点头哈腰,但对待同龄人或者是后辈,却常常霸气侧漏,无不在强调自己高人一等。冯小刚“狂”得有底气,是其性格闪光点,在这个标榜个性的年代,老炮儿常常能拿到话语权,是因为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敢说,勇气可嘉。

  过去三十年,大院子弟出尽风头;而未来三十年,富二代们才是看点。有人认为,富二代内心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们内心可能对父母对其早年的疏远有所抱怨,父母都去求人办事,半夜才回家,或者很小就把自己送到英联邦国家留学,任其“自生自灭”。他们心中有怨恨,所以在成年后表现得反叛,甚至异类。

  基于不同的家庭教育,有些富二代成了“阿斗”,但也有人在成年后懂得感恩父母,也有一种维护家族荣誉、财富的责任心。冯小刚发出挑战书后,王思聪没等万达官方回应就强势应战。可见,“富二代”和当年的大院子弟们开始越来越像了,他们的共同点是,心中都有着很强大的自信力。大院子弟的自信源于离权力最近,而富二代的自信源于财富与名望,在沉默的大多数面前,他们注定是耀眼夺目的两类人。他们的攻防战,折射出一个现实:中国的富二代正在成长和觉醒,就如当年大院子弟们,在邓小平南巡后,嗅到了铜板的味道。而比起上一代人,他们自己本身占据了多数资源,面对权力懂得顺势而走,面对市场懂得哗众取宠,其能力一点都不逊于大院子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