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动对中国传媒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龙七公 2018-03-29 12:24+-

这一举动对中国传媒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今年机构改革,对宣传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趋势是加强党管。主要动作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将新闻出版、电影等管理职能直接划归中宣部,这是继撤销中央外宣办,将国务院新闻办划归中宣部后,又一个对新闻舆论集中管控的举措。改革之后,中宣部加挂的牌子多达四个,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国家版权局,不仅继续负责过去对意识形态的宏观指导,而且走到了直接管理具体业务的一线,成为绝对的新闻监管中枢。

  二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一分为二,同时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虽然在名义上二者作为国务院直属行政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但其实同样是由中宣部直接掌控。以往的广电总局,既负责管理全国所有广播电视机构,又直接领导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当于是政企(政事)合一的体制。改革之后,广电领域实现了政企分开。

  这对中国的传媒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在央媒行列中,论影响力,长期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足鼎立。然而尽管在普通受众中覆盖面最广,作为副部级单位的央视长期“低人一等”,政治地位低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经过此次重组,三家广电机构合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升格为正部级,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平起平坐,三分天下。这一方面象征了电视媒体在整个官方宣传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另一方面也宣示了中国加大力量参与国际传媒竞争、争夺话语权、输出意识形态的意图。

  相比之下,新的广电总局显得弱势得多,尽管被赋予了管理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行政职能,但是由于广电总台自立门户,而且两家平级,实际上总台独揽了中央倾注的大量资源,成为了排头兵,而总局却犹如被掏空了骨肉的空壳,成为一个纯粹的办事机构。

  这种政企分开后政轻企重的模式,非第一次出现,其与高度官僚化、行政化的体制息息相关。虽然企业名义上要接受政府机构的管理,但因为同属国有机构、同为党的干部。资源、财力及人才皆兵强马壮的企业自然财大气粗,行政单位对企业的人、财、物都缺乏支配权,势必就沦为清水衙门。就像广电总台这类大型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归中组部管,财务直接由财政部单列,广电总局能奈其何?

  一九九八年机构改革时,将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核工业等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企业集团,将各总公司原本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表面看起来国防科工委一统天下,实则有心无力,各大军工巨头深耕半个世纪,且由于军工行业的绝对垄断性,各自形同独立王国,内部一切事物可自行做主,外部可直达天庭。科工委虚有其表,有名无实,终在十年后被降格为科工局,并入工信部。

  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是铁路改革。二○一三年,被称为“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铁道部被撤销,政企分开,行政职能成立国家铁路局,企业职能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表面上看,铁路局代表国家,似乎是老大,实则大谬不然。铁路全部属国有,全国所有运行的列车,都归铁路总公司管理,无异于是公司内部事务,铁路局又有何事可管呢?故此分拆之时,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出任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铁路局局长却由副部长陆东福担任。盛退休后,陆调任铁总总经理,乃是升迁重用。二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说到底,企业官本位的体制造成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