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s

注册日期:2021-09-29
访问总量:72879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10. 人际差异与道德“歧视”


发表时间:+-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10.  人际差异与道德“歧视”

 

本篇打算讨论一个,以往不太重视、眼下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道德领域里,围绕身份角色的“歧视”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种族歧视、肤色歧视、性别歧视、性向歧视、血型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知识歧视、学历歧视、分数歧视、宗教歧视、趣味歧视、语音歧视、德性歧视等。

 

汉语的“歧视”,源于英文的“discrimination”,本来是指“识别力”“辨别力”“鉴赏力”,这类据说能让你长出,一双慧眼的优长玩意儿,但不知怎么搞滴,却通过“区别对待”的实然中介,转而逐步染上了,“歧视”“偏袒”的应然含意,甚至与负面的不平等、不公正,搭上了界。

 

于是乎,各种“歧视”就成了追求平等的左均思潮,格外“歧视”甚至“仇视”的对象咧;到了神马程度呢?到了它们居然也大力赞扬,“positive discrimination(正面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视)”,强调应当对曾受到负面歧视的团队集体,给与特殊优待的“积极区别对待”的地步,嗯哼。

 

不过哈,尽管包含相当幽默的反讽意味,左均对所谓歧视的反对态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多数歧视,有个共通的实然弊端,就是将人际间的“非道德差异”,通过“德性歧视”的比附类推,扩大化成了“道德歧视”,下面做点分析。

 

其实呢,标题里给“歧视”,加了个“道德”的定语,正是想从实然角度,指认下面一点:认知、实利、信仰、炫美领域,原本只有人际“差异”,包括但不限于:种族差异、肤色差异、性别差异、性向差异、血型差异、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户籍差异、知识差异、学历差异、分数差异、宗教差异、趣味差异、语音差异等,其中并不包含,能用这些差异来修饰的“歧视”。

 

在且仅在道德领域,才会出现所谓的歧视,亦即围绕不同人伦身份的“歧异”,展开的带有瞧不起、看不上意味的“鄙视”“蔑视”。换个方式讲哈:虽然许多歧视是围绕,人际间的非道德差异展开的,但所有的歧视无一例外,统统带有浓郁的道德内容,尤其是会落脚到,彼此歧异的人伦角色上。

 

问题在于,由于自然生理、社会环境、个体选择等,没法一概而论的复杂原因,人与人之间经常存在,一言难尽的大量差异,以致“人人生来平等(一个样)”的口号,尽管十分动听,可惜从来虚幻:不仅男女、老少等等之间,而且男或老的内部成员之间,都很难找出,完全一样的两个来。所以哦,不仅就人的价值性存在而言,而且就人的整体性存在而言,下面的说法依然成立: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尽管它们都叫“树叶”。

 

如同刚才所说,人际差异中的许多因素,本身其实不含伦理意蕴;即便涉及了价值内容,也不过是优长与弊短的反差,诸如男的体力通常更壮,少的活力往往更强,他天生是个学霸,我唱歌特别嘹亮之类。然而吧,由于本身就嵌入到了,人际比较之中(否则怎么会有差异),它们一旦与人伦身份搭上界,分分钟都会被塞进道德的内涵,从而通过严格意思上的“德性歧视”,演变成广义的“道德歧视”。

 

啥叫“德性歧视”呢?实然角度看,它才是不掺杂非伦理因素的,纯粹“道德歧视”:人伦关系中,有德性的某些人,瞧不起缺德性的另一些人,觉得他们拒绝履行,某种德性义务,就不配享有某种正面身份,只可以扮演某种负面角色。

 

比方说:枪一停,下战场,无论胜了,还是败了,冲锋陷阵的勇士,往往会居高临下地嘲笑,贪生怕死的同伴,认为他们与其叫“军人”“战友”,不如叫“懦夫”“胆小鬼”,哪怕自己受了重伤,依然有种伦理上的自豪。

 

反观同伴呢,倘若原本也认为,勇敢是德性,怯懦是劣性,只是因为看重身体发肤,选择了临阵脱逃,那他们即便暗自窃喜,没受伤或保住命,道德上还是会觉得低人三分、心中有愧滴,甚至可能因为受到歧视、深感耻辱的缘故,下一仗就浪子回头,舍弃懦弱的劣性,焕发勇敢的德性,俗话或曰:“知耻而后勇”,不是?

 

当然喽,林鸟效应的弥漫作用下,也少不了下面的现象:我尽管是基于显摆有钱、博取名声、推销商品、面子上不好看等另类动机,才捐出了大笔钱财滴,却打着慷慨仁慈的得瑟招牌,义正词严地指责你,为啥如此吝啬,只捐了那么点。

 

更纠结的是,虽然眼睛有雪、特别明亮的群众们,能看出我是个“道德裱”,用高尚的德性装潢,裱住了恶劣的内心伪善,但受到蒙蔽、所以懵逼的众群们,却会一边把我捧上了天,一边把你淹没在吐沫星子里,嗯哼。

 

无论真诚,还是伪善,刚才说的都是本来意思上的德性歧视:歧视方由于自以为有德性,占据了道德高地(制高点),所以在伦理维度上,看不上没德性、有劣性的受歧视方。倘若这种德性歧视再加以强化,还会发展成德性仇视甚至仇恨,其登峰造极呢,则是经常填膺的“义愤”:基于不许突破的正义底线,对于不可接受的劣性及其行为,形成的强烈愤怒,构成了道德冲突中的核心内容,后面还会分析。

 

很不幸,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道德歧视,是把这样子的德性歧视,以人为立法的应然方式,套在了人际间的非道德差异上,让它们另外拥有了,德性与劣性之别。所以呢,撇开了应然层面,正当不正当的话头不谈,它们在实然层面,已经扭曲变形了,因而不仅受到了左均的批判,而且还有资格成为,义利之辨的重要对象。

 

比方说,你生而为女性,家乡是河南,长大当演员,他生而为男性,家乡是荷兰,长大做买卖,于是乎各自形成了,一系列优长与弊短,本身也没啥伦理内涵:力气他比你大,中文你比他强,钱你赚得少,可名气更响……

 

然而哈,一旦与人伦关系中的身份,发生了关联,这些非道德的人际差异,就会直接引发,严重的道德歧视,甚至有可能是双向多车道滴:他笑你是个骚货,你骂他是个渣男;你怀疑他当间谍,他觉得你爱说谎;他挖苦你是戏子,你指责他是奸商……尽管乍一看哪跟哪啊,却好像又处处在理,不是?

 

“理”从何来呢?主要就是无厘头的扩大化呗:拥有某种特定角色的人中,某些成员曾经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德性或劣性,甚至成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于是乎通过类推比附,被说成是拥有这种特定身份的所有成员,全都有的标志化劣性或德性,以致能用这种德性或劣性,概括或代表这种特定的角色。

 

举个例:与许多非军人比,军人中的许多成员,更鲜明地呈现出勇敢德性,于是乎人们就倾向于,把这个行当与这种德性绑一块儿,来显摆它的高大上,尽管事情的真相是:也有某些军人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比某些非军人更胆小怯懦。

 

再比如:由于复杂纠结的种种原因,与某些非艺人比,古往今来的演艺圈中,都有某些成员,更经常地从风流倜傥,走向了风流韵事,以致节操方面,碎了不止一地,文言又叫“贵圈真乱”,于是乎人们就倾向于,把这份职业与某些劣性绑一块儿,来衬托它的低小下,尽管事情的真相是:也有许多艺人守身如玉、洁身自好,比许多非艺人还没风流韵事。

 

有趣的是,现在不少非艺人,虽然相当垂涎艺人的收入,说起来那是满脸的憧憬,却丝毫没妨碍他们,借用有年头的“戏子”二字,在道德上贬抑艺人。温馨警示一句:中文语境里,“戏子”与“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大不一样,尽管都叫“子”,此“子”非彼“子”,嗯哼。

 

眼下的许多鄙视链(歧视链),也是或直白或隐晦地,将某种德性或劣性,在类推比附中放大了,从某些成员身上,扩张到了全体成员头上,包括但不限于:某二代>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农二代;理科生>工科生>社科生>外语生>人文生>艺体生;高帅富>暴发户>适用男>矮丑穷>土肥圆……

 

不用讲,这类扩大化了的道德歧视,是应然认知的维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人为立法的评判定势,喜欢把某些劣性,无中生有地强加在,木有它们的人身上,结果不仅掩盖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而且往往把非道德的张力,变成道德上的冲突,如同开篇提到的那样子:你操作失误,他原本只需提醒你,下次别再这样子做,就完事了,可他却非要站在,自以为拥有智慧德性的制高点上,说你是头蠢猪,于是乎把实验室里的人际互动,变成了格斗场上的人伦拳击。

 

所以呢,无论从实然视角,还是从应然视角,考察道德歧视的现象,都有必要先来点义利之辨,搞清楚它们是严格意思上的德性歧视呢,还是把这种德性歧视,扩大化到了某些非道德的人际差异上,使其变成了,针对某个团队集体的污名运动。

 

悄悄剧透一次:这个问题上,把搅和在一块的义利辨清楚了,一方面能够显示,左均们反对许多歧视,的确有它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将揭露,左均们的核心理念,何以在实然和应然层面,统统没法成立,等于将“从里面攻破堡垒”的自我批判伎俩,又扩展到了新领域。敬请耐心等待,捉急吃不了热豆腐,不是?

 


浏览(55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