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原

注册日期:2024-01-23
访问总量:2358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被掩埋的一段历史——云南勐腊知青车祸抢救纪实——重庆老三届回忆录


发表时间:+-

123.jpg

作者简介 郭远明 男 1947 年10 月生于郭家沱望江厂。中共党员。重庆八中(师专附中)高 66 级 4 班同学。1968 年 3 月,由重庆沙坪坝区小龙坎武装部,应征入伍昆字 166 部队 1 中队任学员班长,学习老挝语。

1969 年 5 月,因东南亚战事紧迫,分配到原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三九野战医院,入寮参加援寮抗美战争。时任老挝语翻译、政治干事等职。在援外战事翻译工作中荣立三等功。1978 年 12 月调原总参情报三局任老挝语助理研究员,在自卫反击战情报工作中荣获集体三等功。1985 年初百万大裁军中转业到云南省电力干校、职大、电大党校等,任团委书记、党校函授部主任、政治教师等职,现退休。

 

当年震惊全国的军车超载知青翻车事件,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三九野战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都经历了这埸惊心动魄的抢救工作。因援寮抗美任务的绝密性一度被掩埋的这段历史,特披露在下文之中。

1974 年 4 月 14 日下午 4 时左右,正是傣族新年期间,在勐腊唯一饭馆门前,停了一张解放牌军用大卡车正准备返回连队,数百参加傣族泼水节的上海、重庆、北京、昆明知青都眼巴巴的望着它的动向。驾驶员刚从饭馆出来发动汽车,立刻有数十人冲向军车,爬上车厢,要求带他们回云南建设兵团六团 13 营方向。驾驶员再三劝阻,他三次熄灭发动机,回到饭馆等待知青下车。时间一点点过去,知青不仅没有下去反而同学、朋友一个招呼一个,越来越多,最后到车厢内见缝插针都无法落脚。老兵驾驶员眼见归队时间已过,无奈发动汽车,摇摇晃晃向勐腊飞机场方向驶去。刚开过机场方向的第一个大坡,汽车失控直接冲向坡底右转弯处,拦腰撞断左侧一棵碗口大的树干,整个车厢翻滚在旁边水田里,车上的男男女女,就抛向空中、散落在水田里、公路道旁。

这时,我跟几位四川战友开车到勐捧办完事返回到机场途中,碰见到这一幕惨剧。转弯处卡车撞断大树侧翻在水田里,百余名少男少女知青,像翻倒出的飞沙走石渣土一样,路边、水田里遍地横七竖八,哭喊一片:有的头朝下栽在水田中,手脚胡乱挣扎; 有的浑身是泥土,折手断脚,在水田中胡乱翻滚;有的或坐、或躺在田埂边,嚎啕大哭、胡喊乱叫,撕心裂肺,血腥冲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片狼藉。

遇此惨烈的场面,我们立即跳下卡车(配置给我们的生活车),把重伤者抬至我们车厢内安放好,并拦截所有过往车辆,拖拉机、农用车、板车、自行车,只要是能够比人背手抬快的车都拦,请求他们装运这些急待抢救的伤员。没有一个拒载,由我们车带路,直奔 139 野战医院门诊。

当时正值医院周日两餐饭,大家见此情况,立即搁下饭碗投入抢救。

我把伤者交给医护人员后,立即跑上几十级石梯坎上的机关,向张民杰院长、杨予生政委简单汇报了车祸情况。他们立即叫广播室向全院紧急通知: 医院全体干部、战士和职工,尤其是医务人员们!现在!你们无论在何处、不管正在干什么,因突发事件,命令你们,立即回到自己科室、自己的岗位!投入抢救!全院立即启动战备应急救治方案!

其实在广播响起前,只要途中遇见送伤员车的医护人员们,不管是在路上、球场、或食堂、宿舍……,都立即就行动起来;广播命令传出后,更是目标明确,步履如飞的赶到自己的岗位。正在食堂打饭的干战,看到源源不断送来的车祸伤员,放下饭碗,立马回科室;上夜班的医护人员,迅速从床上爬起来,刚交接班的立刻折返科室 ;行政后勤人员,按职责分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待命。紧急动员令几分钟内医院全体将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投入这次勐腊知青车的大抢救中。

在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院长政委命令我,立即向医院全干战动员:准备血源。同时,向周边部队、地方单位,请求各类型的血源支援! 第二,叫我通知机关司务长黄祖光和各所司务长,煮面条,给参加抢救的人员和献血者准备无偿供给饮食。印象特别深的是,杨予生政委还专门?充一句:“叫他们多放几个罐头在面条里面!”。当天全院干战通宵未眠!发电房一改平时 22 点停电的规定,通宵达旦开机不说,几台备份发电机也参与发电,连续三十多个小时作业,来保证全院抢救、生活、医疗、手术供电。

当天晚上,整个密林中的一三九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各个科室、药房、供应室、手术室、炊事班没有一处,不在为知青伤病员服务。到了晚上九点钟左右,我统计完放在门诊球埸上的 13 具知青遗体刚要向上汇报,手术室又传来,又有两位知青,因抢救无效死亡。车祸当天死亡人数达 15 人。当时还有一些危重伤员,正在医护手中抢救博弈中;正在考量一三九野战医院干战应急救治医疗水平。

长期来,在勐腊军民心中,已经 139 医院作为他们最髙水平,最值信任的白衣天使,所以,这次事故中除极个别当时逃逸无大小伤情的知青外,全部在当夜送到 139 救治。几个当时吓懵的知青,当天跑出去躲起来不敢露面,在第二、三天又跑到医院来看自己的同学和好友,探探究竟。

第二天上午,政治处、医务处到病房、礼堂、球场等实地统计收治人数,约是 97--98 人(不是昨天开始统计时,由于在门诊球场上,各种车辆鱼贯而入,运送的伤员又源源不断而初步估计的 120-140 人左右)。此事迅速上报,惊动了国务院,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立即要求云南省组织,调查、处理好善后工作。事后没有多久,上级部门专门组织了由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地知青家长代表团,到医院调查、核实。

的确,在我们没有交出收治名单之前,某些上级领导根本不相信翻车人数。还在汽车团叫了一辆解放牌车,要百名战士站立在上——人都像挤成肉饼,也没装完。直到省知青慰问代表团见到我们抢救的知青名单统计人数,才打消了他们的疑惑。

在这次应急抢救知青车祸事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事发当天,全体 139 野战医院干部、战士,都是通宵不眠,连发电房的职工小廖和战士刘国平,都是通宵守在发电机岗位上,天一亮,我就奉命到病房去,统计、了解收治全院的收治和抢救情况。刚一到外科看到所有病房,无一空床。(当时 139 二所远离院本部,有十多公里远,而且还有越南,老挝伤的病员在那里,能投入兵力参加这次抢救的,也只有第一,三两个野战医院编制所)我们部队的伤员、病号,全部集中挤在一二个病房,让出床位不说,轻伤员,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出院,要为抢救腾出床位。

病房、走道、房前屋后空地上,全是呻吟、嚎叫声音,通宵达旦。

外科治疗室中,一位青年女伤者,一脸疲惫,气息奄奄,有气无力地斜歪在椅子,从头到脚,都是泥泞,上衣被剪开一只衣袖,医生正在给她进行清创。只见从她左手肩膀下 15 公分处,皮肤成环状剥离,就像脱了一只长袖手套,一直脱到手掌腕处,整只左手膀,只有手掌,五个指尖,还有皮肤粘连外,其他部位,全是泥浆、血水糊弄着,叫人看到就惨出一身冷汗。医生正在用生理盐水给她冲洗粘在脱皮后血肉上的沙泥。我问经治医生,这支手还有救吗?还能植皮?他告诉我,在这里,条件有限,治疗很难!主要是脱离的皮肤,套上容易,控制感染很难。如果有大医院的无菌措施,清除坏死皮肉,她年青可能还是有救。目前她这种状况情况,估计很难!当时我见过初期处理后,要去忙其他事情,也不知她的结果?几十年后,从战友温跃军护士长回忆中,才知最后还是截肢了。

从外科病房出来,我继续顺医院科室向下走,在老大礼堂和内科之间的球场上,见到更加吃惊的一幕:球场中央有太阳的地方,一字排开,放了十几个椅子,有独椅,也有四人座的长条椅,上面坐了十来个 17-20 岁男、女知青,上身全部一丝不挂的裸着,有低头伏在哪儿不停呻吟的,有泪眼串珠往下掉的!更有垂头丧气的……。一了解才知,他们全部是锁骨骨折,有单边,也有双边的。昨晚就煎熬一整夜,几位接手医护人员,见今天阳光好,就抢时间,正在给他们上石膏打绷带,拉伸复位,固定锁骨。我问为什么在这里治疗?

他们告诉我,一没床位,二抢时间,三已经给患者讲清楚利弊关系,征得同意后,就在露天给他们进行石膏绷带固定手术。这个原本是要在室内,用红外线烤灯营造一个高温干燥的手术环境中实施。现在手术室全部占用,通宵处理危重病人,让位给更需要的危重伤员。就只能利用这样,利用太阳烤晒阳光来实施。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锁骨骨折上石膏的方式。是用石膏绷带,从患者的左右肩窝下方,绕过颈后,交叉后颈大椎处,成横 8 字型,通过绷带的拉伸,让人挺胸扩肩,强行把锁骨骨折处拉开,用手在骨折处,慢慢复位对接上,然后把绷带拉紧固定起来,利用石膏绷带快速烘干成型的特点,绕到另一边肩窝下方,再反复缠绕,在石膏绷带未完全干透前,用移动 X 光机,检查是否接对吻合!如果不合要求,还得重来。因为我们是野战医院嘛,外科、骨伤是我们的强项,医护人员十分有经验,这次露天接骨,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男、女知青们因疼痛已经顾不得羞涩,忍着剧痛配合,医护人员更是因为一夜未眠,虽然他们一脸疲惫,但在手术过程中,仍然一丝不苟缠绕绷带上石膏,在烈日下对接锁骨骨折处,个个都汗流浃背浸透了身上的白大褂,反映出他们的敬业精神。

这种场景男的还好说,仅是忍受疼痛折磨,而 20 左右的女知青们,除疼痛折磨外,还要在烈日之下,忍耐灵与肉的心灵撞击。她们个个赤裸双胸,暴露隐私,让毒日烤晒。或伏、或侧依靠在木椅上,通常要烤上二、三个小时,直到自己肩背上的八字形绷带定型为止。这样的场景,令人十分悲催,同情!也在我青年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是,为医者因地制宜,实施救治的技术精湛和职业操守而感动!另一方面也为患者,在生命诚可贵,若为自由故,其他皆可抛而感慨!




上传者说明:

2021年12月,疫情中经常封城的重庆江北,某茶楼上,重庆40中、6中老三届同学商量“吃螃蟹”,发起编写《重庆市老三届回忆录选》。

2022年3月始,仍在疫情中,更多的老三届同学,主要集中在重庆主城的十余所中学,踊跃参与了“重庆市老三届回忆录”选编。

他们的文章基调与中国老三届精神一脉相承,巴山蜀水的人文风貌,重庆豪爽的地方特色和感染力极强的韵味跃然纸上。

2023年5月,疫情解封后,《重庆市老三届回忆录选》正式出版。作为《中国老三届回忆录·重庆卷》,置身“中国老三届史”之下,犹如路面上镶嵌的一排碎石,花展中编织的一簇蔷薇,文明的火炬实现了接棒相传。历史需由参与者来书写,《老三届回忆录》就是参与者的亲笔记录,任何试图掩盖历史真相的龊劣行径,必在此昭然若揭。

173篇文章,篇篇皆真情。好文需分享,若束之高阁,实在可惜。作为回忆录的参与者,我将陆续转载其中的一些文章,预料共鸣者必多也!




浏览(1011)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