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茶

注册日期:2018-09-21
访问总量:68230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繁华之后


发表时间:+-

终于把《繁华》追完了,YouTube就这点好,也不管是不是盗版,反正跟国内同步的,记得几年前看金庸的武打片也是如此。感觉金庸的三部曲是不是也改重新翻拍了吧。

 

看了一大堆评论,都说《繁华》不忠于原著,原来大家都看过,原来大家都是读书人,感觉我也应该改变一下读书的范畴了,除了艳情小说也该读些大众化。上网查了一下,确实如此,电视剧繁华跟小说繁华差距很大,只是借用了一下书名,小说人物,以及十分之一的情节。又查了一下,电视剧繁华还借用了其他三部小说的内容。所以大家都说,电视剧和小说差距很大,小说我开了个头,慢慢看吧。写的很有趣,居然是上海话写的。

 

追了三四天,涂鸦些个人体会吧。整部电视剧基本说的是上海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的故事。汪小姐估计是八六八七年上外毕业,八八年转到外贸公司的。玲子是属马的,应该是五四年的,八八年初上海甲肝,她在八八年中在日本偶遇宝总的,最后出场的强总那个时候是留日的学生。然后又说了说阿宝的初恋,应该是七十年代的故事,十三路电车。游本昌演的老法师,应该是解放前洋行里干活的,读过洋书吃过洋米饭。一本集邮册在九十年代就值十几万人民币,没有几张黑便士和清朝的大龙票是压不住的。那个金科长按照阅历来看,感觉就是文革前毕业的,文革后重新快速复位的那种。至于阿宝的背景,应该也是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这些人组成了电视剧的主线。一条是夜东京的玲子为主的,一条是黄河路至真园的李李,一条是外滩二十七号的汪小姐,由阿宝穿针引线,游本昌作老法师。也基本是九十年代上海滩的人文组合。毕竟我也亲身经历过那个地方那个年代。

 

那个时候大学生刚刚毕业,工厂里到处都说范志毅之类工段长,有力气有能力不讲理没文化的流氓,社会上开餐馆的很多都是金美琳的老板娘,作风泼辣的很,要不然如何在黄河路上站得住脚啊。陶陶之类的混混小商贩到处都是,上海小男人的特色。企业里很多都是金科长之类的人占据着重要岗位,有文化有原则很古板,党性还特别强。至于汪小姐这个人的设定,好像有点太脱离生活,毕竟我就是那个年代毕业的,没这么傻白甜的,二十集后面的转变也太玄乎,毕竟是艺术。九二九三年我也有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开公司搞三产的,下海前早就搭好自己的草台板子了。传说中的马云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折腾的吧。那个时候外资还没进来,或下海或巴拉巴拉东渡日本,都说很流行的。

 

九十年代炒股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记得读书中学的时候很多的周末都去思南路肇嘉浜路集邮市场,所以能感觉到这本价值十万的集邮册里面是啥。等到了九十年代初,很多的周末都在万国申银证券所门口度过的。当时流行的二本股票圣经:股票操作学,技术分析。感觉是那个时候股民必读教材。我来加拿大的时候,还特地复印了几页技术分析图标。现在还在电脑里面。尽管不知道股票发行和券商的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战斗,至少后来也听说过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两个死对头居然合并了,说白了就是一个被另一个打爆了。也看过纪实文学索罗斯香港伏击战的故事。电视剧后面几集的股票战,我们是看不懂,但相信都说真的。记得我隔壁有个石英玻璃厂,就是一个上市公司,那天莫名其妙从七块涨到十二块,然后十八块,全厂职工都排队到吴泾证券所抛股票。这种哭爹叫娘的场面,我是见过很多次,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很大,车间和办公室分别在马路的两侧,证券所骑车也就五分钟到了,于是大家总找机会从龙吴路两侧窜来窜去,当然主要是窜到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本以为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到了证券所,才发现都是穿着同样工作服的人。慕然回首,灯火阑珊。股市收盘,骑车回公司,洗澡打卡回家,明天继续。

 

我就是九十年代末出来的,九十年代的繁华都经历过也都看到过。二零二四年了,又一轮繁华落幕了。繁华也许就是拍给我们这年龄看的。年轻的看不懂,繁华里人已经落幕了。


浏览(1822)
thumb_up(7)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倩影

    哥们儿,太粗心了,是繁花,不是繁华。看了30集,都没注意到么?哈哈。我刚看了一集,挺好玩的。拖着不让上映真是失策了,早几年光景还不错的时候看,应该还挺开心的。现在看有点像葬礼上看回放青春年华,真是苦味都从屏幕上飘出来,浓得能把人憋死的赶脚。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