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人

注册日期:2009-10-05
访问总量:847604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两个层面看《无依之地》


发表时间:+-

从两个层面看《无依之地》

 

终于还是看完了《无依之地》,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动,由是觉得奥斯卡奖这些年多少有些颓败了,自己也好像有很多年不太关注奥斯卡奖了。甚至电影行业整个都有些颓败了,有些还不如电视剧好看。

 

你根本看不出导演是华裔,因为整个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演员,几乎没有任何华人的痕迹,你说导演是任何人都可以,但绝对与华人无关。所以,这部华人导演的电影,是无法与华人导演李安得奖的作品相比较的。

 

如何评价呢?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一个是理想层面。从现实层面看,女主绝对是个生活的失败者。嫁到一个只有一个工厂的小镇,这样的小镇,在北美地区,无论美国还是加拿大都很多,靠一个产业兴起,也因一个产业的衰落而衰落。丈夫去世,工厂倒闭,房子不值钱,于是只好在要退休的年纪,离家出走,开着一辆货车,住在车中,靠四处打零工生活。

 

说是失败者,原因是工厂倒闭肯定有一个过程,一般人会在有些端倪的时候,就卖房出走了,重新选一个地方生活居住,或回家乡,按剧情,女主是可以回到她妹妹还在的南方家乡的,后来她妹妹还埋怨她,为什么要嫁到一个北方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但女主没有回家乡,好像要与小镇共生死的意思,这肯定不是生活的强者,或智者,只能是失败者。女主还几次攻击卖房子的人,好像人家骗了她,其实,房子就是这样,无论是小镇还是其他城市,生计都没有了,人都搬走了,房子就会一跌千里,或干脆一文不值,如前几年的底特律。没有及早离开,重新选择,可见女主是生活的弱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怎样粉饰,拉来川普都没用。另外一点也很可疑,就是一个已经接近退休年纪的人,为什么没有退休计划?为什么没有退休金?美国人大多在年轻时代,就开始为退休投钱,还有其他政府的福利,不至于会在年纪很大的时候,还完全需要靠打零工生活。而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退休计划,那这是一个什么人呢?

 

从理想层次看,影片将女主营造成一个或主动,或被动,去寻找生活或生命意义的人。这种人在美国或加拿大,或在整个西方,都是很多的。我们在外出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步行或搭车的旅行者,他们身无分文,但游走天下。有很多无家可归者,流浪汉,不都是生活的失败者,而是生活意义,人生意义的追求者。其实在很多年前的《阿甘正传》里,阿甘跑步横穿美国的时候,其追随者很多,那些人,其实就是这类人。

 

笔者曾经在城市的边缘,一个房车的营地,看到很多房车的车主,他们不是几天或几个星期在那里,而是几年在那里,就住在营地,有公共的水和电,卫生间,洗衣房,洗澡间,很多是全家,夫妻,还有儿女小孩子和狗,都住在房车里,冬天大雪天,零下3040度,也在那里。每个月交不多的钱,就可以了。这些人有点像以前欧洲的吉普赛人,就喜欢游走天下,过一段时间换一个地方生活,不买房,不被买房子所累,只是住在可以随时移动的车中。这些人在生活上比女主要强一些,毕竟不是住在简陋的卡车里。女主不是主动,应该算是被动的生命意义追寻者。她的很多前辈,在她游走的时候,很多在社会各个阶层,主动或被动地从社会中退出,或暂时退出,住在南方北方的很多营地中,有各种生活形态,和人生的追求方式,影片以女主的视角,很细致地展示了这群人。

 

也因此,此电影的唯一意义,是揭示这样的一群人的生活和追求。只是,这样的题材并不新颖,与我们生活也不远。那些认为这种电影很新颖的人,是否离开生活太远了。

 

这部电影也被译成《游牧人生》。其实片子中,当女主来到妹妹所在的家乡的时候,妹妹一家的朋友就评论,意思是说女主可能是那种游牧人,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呆着,有游牧人的性格,而且还说,女主的身上,有美国早期居民开拓者的特性,有早期美国精神。这大概也是片子的点题吧,或题眼所在吧。

 

所以,从现实和理想层面看,女主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很晚也很被动地开始追求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些撕裂感呢?或影片关于女主的人生境界升华方面,是否有些牵强呢?

 

当然,如果女主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做这件事情,那是很积极的,也很正面的,也很容易被人理解的,可问题是,一个行将退休年纪的,失去丈夫的,有经济方面危机的,被动地,成为人在旅途,在路上的那类人,是否反而是本影片最大的张力所在呢?

 

 

 

 

 

 


浏览(4092)
thumb_up(3)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xmac

    同意楼下观点,至少你应该在120寸屏幕的家庭影院里静静的观看这部电影。

    屏蔽 举报回复
  • 翰山 回复 翰山

    Kevin Costner 的 《与狼共舞》,你能总结什么中心思想?那就是一部美轮美奂的叙事诗,讲了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往事。


    朱自清的《背影》,有什么深刻思想?每一个人都能写,就是《我的父亲》,但是他的文字就具有感染力,讲故事讲的好,文字精炼准确,于是就成了大家文字,就可以获得文字的“奥斯卡奖”。


    如果你非要批评朱自清的这篇文字,你可以认为没有深刻意义,比如,第一,没有强调党的领导,连暗示都没有;第二,没有反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伟大品质,至少没有明说,所以,这篇文字不及格。


    不好意思地说,这样的评论是没有走出中国的语境,这样的评论不及格,基本就是中国电影从走不出国门的原因。


    又加了一段,刚才丢掉的,关于李安,无法恢复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翰山 回复 翰山

    不好意思,又写了一段,一不小心,丢了。不写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翰山

    不好意思,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但是还是想说几句。

    基本来说,不太同意你的评论。你的评论“很中国”,基本上就是张艺谋为什么无法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

    中国的同志拍电影,总是想说明什么,无论《满城都是黄金甲》,《无极》(是陈凯歌的吧),都是如此。观众看电影,也是要看到“中心思想”。最后,张艺谋拍出的片子都是垃圾。因为他太想说明什么了,结果什么都说明不了,这就是主题先行。不是用艺术去征服观众。

    最近看到国内又在炒十年前的奥斯卡提名片子《阿凡达》,讲其中故事如何如何。其实,那部片子重要的不是故事,故事只是一个点缀,是电影手法,尤其着重在高科技动漫形式。

    奥斯卡片子,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手法,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手法。导演的手法,演员的演技,各种音响视觉效果,以及给与观众的总体感(最佳影片奖)。有些电影本身可能并没有情节(情节淡化),但是仍然很感人,很能抓住观众。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