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

注册日期:2011-11-23
访问总量:50550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跟着杜甫学一回对联


发表时间:+-


请看下图,并写出一句上联:

20181110064218_30855.jpg

“两个黄鹂鸣翠柳”,介上联写得好!颇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韵味。


再接着看另一幅图,请对出下联:

20181110064228_62149.jpg

“一行白鹭上青天”,太好了!


来!一起检查上下句之间相对应的字的词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形名+动+形名

两vs一 为数词、个vs行 为量词、黄vs白 为形容词、鹂vs鹭 为名字、鸣vs上 为动词、翠vs青 为形容词、柳vs天 为名词,这种上下联以数量词vs数量词、形容词vs形容词、名词vs名词,和动词vs动词的对应方式,就被称作“对仗”。它是对联的两个最基本要求之一,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就不是对联。(对联的另一个最基本要求则是“平仄(并列)搭配”方式。这两个最基本要求,只要缺了一个,就不再是对联。)

“对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精致的“对称美”。其实“对仗”就是对联的“对”,而“联”则是上下两句“联合”,才能形成一幅“对联”。

“对仗”最原始的要求是:不仅词性要对应,“门类”也要对应,这个现象被称为“门类对”,即上下句“相互对应的词”要出自“同一个的分类”。比如上面杜甫诗句中的“黄鹂vs白鹭”,二者就都是“鸟类”。为了帮助小学生记住对联的“门类”,古人有位“笠翁”,还专门写了一篇“对韵”,便于他们背诵,其首篇是: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请看:

- 天vs地,同属“方位”;
- 雨vs风,属“气象”;
- 大陆vs长空,属“景致”;
- 花vs树,花草;
- 雷vs雾,气象
... ... ...

“门类对”其实有个很大的“缺陷”,即:容易让对联的上下句陷入“雷同”或“合掌”的困境。顺手借用毛太祖两句诗作例子: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请看:

- 英雄+豪杰,二者区别不大;
- 虎豹+熊罴,二者也是区别不大。

所以有人说这两句诗有“合掌”的毛病。“合掌”者,前后两句诗恰似“左右两掌相合”,而诗意几乎完全重复。诗友们大多知道,论对仗和平仄搭配,再没人比杜甫更严谨,可是连杜甫都已经在唐代就打破了“门类对”的束缚。再回头看他上面那两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其中“翠柳”和“青天”虽然处在上下对应的位置上,但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门类,这类例子在杜甫的诗里比比皆是。倒是后人不知为啥非给自己加上了“门类对”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负担。

有诗友开始问了:“‘对仗’追求的是‘对称美’,那‘不对称’的是不是就不美?”非也!不对称”也可以是一种美。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大门通常都开在东南角,而不在正中,它虽“不对称”,却偏夺得一种“不对称”之美,还请看图:

02 四合院.jpg


知道为啥北京四合院的门不在中间而在东南角吗?

一是法律上的原因:没官位或官位太低的,四合院大门不准开在正中。谁家的门能开在正中?王爷的。如恭王府的大门即在正中,其实恭王府就是个超大四合院。还有紫禁城,天安门当然也开在正中。其实紫禁城就是一个巨无霸的四合院。

二是风水上的原因:北京的东南是渤海,地理上是东南低而西北高,故一年到头春夏秋三季的东南风最多,而冬季则西北风最多。所以门开在东南才最得风水,恰合后天八卦之东南方为巽为风。

三是文化修养体现在建筑学上的原因:“曲径通幽”是对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的最好诠释:从东南进门,迎面是内院东厢房山墙上的影壁,只能左转,进月亮门才到前院。面对正西时,左手是倒座房,是接待外人的客厅;右手是二门,也叫“垂花门”,俗语中说的大家闺秀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这个门。一个懂礼貌的外人到别人家,路过过垂花门前,既使门开着,也不能擅入。因为过二门就是内院,是主家内宅,而你是“外人”。这跟写古典诗词好有一比:你若下笔就把话挑明了,就是把大门开在中间了,此时读者抬头望去,前院内院后院,一眼尽收眼底,您说这诗还有啥看头?所以,诗贵曲而不贵直。

这时有诗友拦住俺的话头说:“你之所以跑题,跑到四合院上去,是你找不着‘不对称’的对联!哈哈,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啥找不到啊,关键是您找不找。这不俺就轻易找到了一幅“不对称”的对联:

那天有诺重千斤,
此地无银三百两。

来!咱们按“句意”先给它划分一下语法结构,成:

那天+有诺+重+千斤
此地+无银+三百+两

您看它们上下句还“对称”吗?“不对称”了不是?有人质问了:“如果它上下句对应字的“词性”不一样了,不是违反了对仗的原则?”谁说“词性”不一样了?请看:

那+天+有+诺+重+千+斤
此+地+无+银+三+百+两

- 那vs此,都是代词;
- 天vs地,都是方位;
- 有vs无,都是表示存在的动词;
- 诺vs银,都是名词;

- 重vs三,都是数词。“啥?‘重’怎么会是数词?应该是形容词,表示‘沉重’的意思!”只听有人喊道。答:“沉重”只是它的含义之一,而“充当数词,代表‘二’”,则是它另外一个含义:比如“重瞳”是啥意思?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所以“重”等于“二”,是数词。

- 千vs百,是数词;
- 斤vs两,是量词。

不难看出,这上下句之间每个字的词性都对得严严实实,完全符合“对仗”的标准,且其“平仄(并列)搭配”也符合要求,所以应该是一幅不折不扣的对联。可偏偏就是上下联在句意上并“不对称”,而且下句还是一个成语。哈哈。

又有人说了:“这幅对联的上下句在句意上没有关联,解释不通!”其实很通,就是嘲讽某人“说话不算话”,即:好像一诺千斤赛的,其实挖开来看一两银子也没埋在那人。

这种上下句每个字的词性都符合对仗,而其句意却“不对称”的对联,被称为“无情对”,又被戏称为“羊角对”。因为它就像对联家族里的一个怪侠,其举止常像“羚羊挂角”那样的清奇。上面那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无情对不是俺对的,已不知道原作者何人了。俺曾用“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成语试过“无情对”,就拿来作这篇小文的结尾吧:

怨鬼唇间垂下作,
情人眼里出西施。

怨妇背心归右舍,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请诸诗友给鉴定一下“无情”的程度。






浏览(1449)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