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树1

注册日期:2012-04-18
访问总量:349920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马良山与上甘岭坑道战不同结局


发表时间:+-


马良山坑道战发生于1951年10月3日,作战对象主要是英国第1师及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第5团一部,在炮兵6个营、坦克120余辆及大量飞机支援下,每天以1~2个团的兵力实施进攻。上甘岭战役发生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打完了5次大规模运动战之后稳定了阵线, 苏联也不再做梦让美国驻军鸭绿江威胁中国出让旅顺和东北铁路的美梦,开战前忽悠中国的苏制装备也开始陆续到货, 土共也有了火炮协同作战甚至坦克支援。 对比一下上甘岭和马良山, 不得不说上甘岭战役里的中国部队装备简陋, 不但不如对面的美军和韩军, 甚至不如一年以前守卫马良山的土共军队。 另外本文提到了上甘岭战役坑道设计是储存坑道,不是作战坑道, 从而导致部队伤亡惨重。 虽然歼敌两万五自身损失一万多似乎是比例不难看, 但是, 这是要塞防守战,地利向守方倾斜。 所以土共上甘岭的伤亡可以说是惨重。

上甘岭与马良山到底有什么不同? 除了下文总结的战术问题, 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来源于战略上的定位。 秦基伟判断美军进攻的重点应该是开阔地利于机械化部队发挥火力优势, 所以防御的重点根本不在上甘岭。 所以上甘岭从战前准备到战役开始之后的支持都是仓猝而犹豫。 当然事后的诸葛亮们会说秦基伟如果把防御重点放在上甘岭会如何如何。 这种诸葛亮纯粹是胡说八道, 因为如果秦基伟的防御重点放在上甘岭,那么范佛里特的进攻也就不会选择在上甘岭了。 秦基伟唯一的错误是战役开始之后支援迟缓。 可是谁能知道美国佬费尽心机的大规模进攻其目的竟然仅仅是找回一点颜面, 而不是真正的攻城略地。因为上甘岭确实没啥战役价值。

马良山背后就是开城平原乃是共军的防御重点, 所以坑道准备武器配备都是一流。 英国兵倒霉也就毫不奇怪了。

这里虽然挑了一点上甘岭战役的毛病, 但是并不能掩盖上甘岭战役的历史地位。 正是上甘岭战役让美国彻底放弃了继续战争的打算。 因为以海陆空全面优势,以主力部队对付土共防御的次要阵地, 以美军最擅长的火力优势与共军打一场毫无技巧的阵地攻防战, 竟然灰头土脸损兵折将。 试想美军还哪里能有勇气与土共再打美军好不擅长的运动战? 换个角度说吧, 假如美军最初的进攻就踢到了如马良山一样的铁板, 美军还肯逐渐添油,把一场战斗打成一个战役吗? 如果打不成战役规模, 那么美军就会存在侥幸心理,海空陆钢铁优势还没有发挥呢。 这是为啥在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大获全胜之后毛泽东想都不想地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停战建议, 因为美军没有蒙受重大损失对于失败是绝不甘心的, 停战的结果就是晕头转向的美军清醒一下头脑而立即撕毁停战协议。 60年代对印作战第一阶段摧枯拉朽地胜利,毛泽东核对了歼敌数字之后果断决定继续扩大战果而不是停战, 而当印度全国惊慌失措,全世界跪求援助的时候,不用尼赫鲁说停战,共军主动撤退, 因为印度已经被打的失去希望。 所以说如果没有土共上甘岭的小小失误, 那么抗美援朝说不定还要拖多久。 国际间的所谓的协议只有在双方实力的交汇点上才能达成, 任何所谓的善意都会换来得寸进尺的羞辱而不是和平。 比如说,蒋介石与日本鬼子签署的一个有一个协议, 那一张不都是连做擦屁股纸的机会都没有就被丢进了茅坑。

————————————————

同样是坑道战的马良山和上甘岭的作战效果为何相差悬殊??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对我志愿军狂轰滥炸,我方炮兵发射几百发炮弹,敌人便打来几千发炮弹报复;我方开展运动战,敌人的飞机密密麻麻地低空轰炸,日均屠杀100多个志愿军。为了战胜敌人,我方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挖了大量的坑道,用零敲牛皮糖的方式,积小胜为大胜,大量地杀伤敌人。
  在抗美援朝时期,比较著名的坑道战有马良山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但同样是坑道战,两场战役的作战效果十分悬殊。上甘岭战役惨烈而悲壮,仅10月19日至20日黄继光牺牲那次战斗就伤亡3000多人。由于伤亡惨重,阵地上、坑道里哭声四起,战士们悲泣,干部也痛哭。在43天内(1952.10.14-11.25),虽然杀伤了25498个敌人,但是我方(志愿军15军、12军)也损失惨重,共伤亡了11529人,这也是朝鲜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马良山战役(1951.10.3-10.8),我方(志愿军64军191师)以伤亡1600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并俘虏了英美联军4340人,击落14架飞机,击毁6辆坦克,稳定了西线战局。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马良山的坑道是战斗坑道。志愿军在该山构筑了地道式据点,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扩大为坑道工事,坑道口对着敌人。1个排守1个坑道,每个坑道都配置了机枪、狙击步枪、迫击炮,若干个坑道配置1门山炮,坑道之间的距离为300多米,坑道呈六边形,若干个六边形联成网。敌人攻击我1个坑道,最少有十几个坑道立即进行火力支援。马良山的战斗坑道达到了“七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志愿军在防守马良山216.8高地的1个连,依托马蹄形坑道(U形坑道),曾在1天内打退敌人21次进攻,打死打伤700多个敌人,志愿军仅伤亡26人。马良山的表面阵地丢失5次,5次都被我军依托坑道夺回。
  美国人这样叙述马良山坑道战:“中国人会定期从山洞中拉出一门炮,把20多发炮弹十分精准地发射都我方阵地,然后立即把炮拉回山洞。等我方炮兵确定其方位的时候,其大炮已经撤退到山洞深处了,炮兵也躲在深洞里吃饭了。他们的战壕就挖掘在地道的周围,中国人沿着地道可以回到战壕的后方20公里的地下屯兵洞中。所以我方的大炮、炸弹、低空轰炸对其无影响,甚至是毫发无损。”
  马良山是朝鲜开城的南大门,在三八线北侧,共有5个山头,如果敌人控制了马良山就可轻易地攻占开城,而开城以北都是平原,敌人可凭借制空权向北进攻,把战争拖下去。
  我方控制了马良山的5个山头,威胁着汉城(首尔),双方战线成胶着状态,敌人再难打下去了,最后只好通过谈判解决。

  上甘岭只挖了储备坑道,未挖战斗坑道。两者的差别在于:储备坑道口面向我方,只能提供屯兵、储藏弹药和给养。一旦丢失了表面主阵地,就像会被敌人彻底掐住咽喉一样,根本无法保证后勤物资——军火、粮食、水、医药等物资的供给。所以,15军丢失了上甘岭表面主阵地之后,全线防御体系瓦解了,对坑道的后勤保障几乎断绝了。
  战斗坑道的特征是:坑道口面对敌人,配备了步兵、火炮,各个坑道互相观察、策应、支援,坑道口距离战壕为40多米;坑道和战壕之间有深挖的交通壕(上有掩盖)相通;便于在坑道内养精蓄锐的战士迅速地由坑道冲出,进入战壕,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持久战,杀伤敌人。也只有守住表面阵地,才能保证坑道的安全,并保障军火、粮食、水等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纵深阵地防区,顺利地输送到火线阵地。

上一篇:《红嘴村,一曲改革开放的颂歌

下一篇:《J20四机编队的震撼与失望



浏览(3083)
thumb_up(3)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香椿树1 回复 西岸

    上甘岭坑道的一大问题是与后方没有联系, 类似与孤立的坑道,没有自持能力。 比如描写最多的问题是缺水,送一筐苹果就立功之类。 侧面证明上甘岭的几个高地不是志愿军防御的重点。 这也可能是老范把上甘岭当成找回面子的软柿子的原因。

    而马良山描述的很清楚, 背后是开城平原不容有失, 所以坑道就不是孤立无援的储存坑道。 而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其作用就是与表面阵地互相支援。 马良山防守初期地面阵地也曾失守,但是配合坑道很容易就夺回来了。 因为占领着在表面承受炮火轰击的同时根本无力防御坑道出击。 介绍提到志愿军动用60门火炮十多辆坦克,比上甘岭还早一年, 可见其奢华。 而上甘岭则没有看到志愿军使用坦克的记录。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不清楚马良山,但从这里的描述来看坑道是建在山坡正面,不是上甘岭那种反斜面。

    反斜面是阵地后面,属于仓库的性质。在表面阵地失去后就失去了制高点,被人压着打,被动是自然的。

    而正面坑道不过就是第一道防线的性质,主峰是最后一道,可以居高临下支援第一道防线,有战略纵深。这种结构类似日军在硫磺岛的布防,美军也是付出了极大代价。

    而且只要对方不能压制主峰的支援,坑道防线就很难失守,因为无法各个击破。

    屏蔽 举报回复
  • 香椿树1 回复 战斗在温哥华的岁月

    贸易战这种自残方式解决不了经济问题, 动刀子的冲动会每时每刻都出现, 随着自残力度加大, 战争的欲望就越强。 而珠海航展乃是强迫对手重估鸦片战争的成本, 从而打到推出鸦片战争的目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战斗在温哥华的岁月

    很及时。贸易战正在期待一个上甘岭。

    屏蔽 举报回复
  • 香椿树1 回复 不列颠地主

    欢迎老地主。 真功夫再加上飞机大炮就更厉害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不列颠地主

    强龙打不过地头蛇。飞机大炮,在广播电视上吓唬人还行。就是真打,也是战术武器,那是要真功夫的。

    香椿博写得不错。顶!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