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师五代

注册日期:2014-04-07
访问总量:131169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发表时间:+-

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西方人认为,除去耶稣基督之外,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全善,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缺点,即使很小,也可能发展成大的。所以,只要是人,大家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也一样。并不因为一个人受了教育,他就完善了,他依然是有缺陷的。所以,教育的作用,仅仅是修正了人的部分漏洞,而不是弥补了人性之恶的全部漏洞。即: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也是平等的。

 

因为人人平等,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领导者,并不是因为他受了什么和多少教育,而是每一个人机会均等。所以,大家看,古希腊的很多“人民公仆”,是抽签决定的。

 

抽签很盲目、是随机的,但这背后隐含了一个假设: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其他人更高明。或者说,即使你高明,也不必然被赋予管理他人的责任。

 

由于有了平等这个前提,教育的作用就单一了、明确了——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探求真理。波拉图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孔子的学生,就不这样。每一个孔子的学生,都在树立孔子的“圣人”形象。比如,子路就给孔夫子拍马屁,说:孔老二的学问就像一座紫禁城,墙太高了,从外面看,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城府很深。我们没见过西方学者,这样吹捧老师的,一个也没有过。不管他是哪一个学派的,从来没有。

 

为什么?因为,人人平等,再大的学问,也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用来证明上帝之光辉。所以,西方的学者,都很谦卑,甚至自卑。和上帝比起来,由不得你不谦卑和自卑。学生,就更是如此了。

 

由此,西方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探求真理。所以,你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什么都感兴趣,学什么的都有。有些学问,在中国人看来,特别没意思,可是,西方人却研究得津津有味。比方说,去非洲森林里,和大猩猩一起生活20多年。靠什么支撑呢,靠追求真理的信念和乐趣。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选拔人才。选拔人才听上去,非常的崇高。其实,这才是中国教育悲剧的根源。因为,选拔本身有一个假设,即:人和人,贤愚不等,“良莠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要通过考试,把好的筛出来,把坏的淘汰掉,就像用一个筛子过滤一样。然后,让“好”的、“好人”去管理国家和治理“坏”的和“坏”人。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价值观。这是所有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一起,都是扯淡。

 

为什么选拔人才的教育价值观,会带来那么多麻烦呢?

 

因为选拔,所以,就要标准统一。不然,分不出高低来。八股文,就是这么出来的。现在的高考,也是这个套路。所以,教育部的人、教育界人士,都在谈什么改革高考。全是SB,“没有革命的理论,哪会有革命的实践”,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变,高考再怎么改,也没用。

 

因为选拔,所以,必然求同;A一个标准,B一个标准,选拔就失去了意义和公平,也就不是选拔了。

 

因为选拔,所以,必然僵化。求同的结果,必然是僵化。

 

因为选拔,必然抑制了对新知识的追求。因为,是否“新”,是非常次要的。重要的是,我能否被选拔上。这是从考生的角度讲。因为要选拔,显然不能用没有定论的东西,一定要用现成的、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最好是标准答案。因为,要是没有答案的新问题,可如何判断对错区分优劣啊。所以,考试本身天然地和创新相对抗。这是由考试的性质决定的,别梦想改掉考试这一性质。

 

因为选拔,使得被选拔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了社会中的特殊阶层,成为了值得尊敬的人。但“知识分子”真的值得尊重吗?我不认为。不是我故意唱反调,我有严格的逻辑证明的。

 

西方的教育,则不然。他们在人格上,追求人人平等,而在人的内在禀赋上,却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即“求异”——发展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知识构成,正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求异,所以,西方人对考试的态度,也就和我们完全不同。

 

中国人考了高分,就以为了不得,以为自己成了状元;西方人,认为,那什么也不能说明,或者,顶多说明,你的记性好、重复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强,仅此而已。换言之,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不过能证明自己和人类的无知,仅此而已。


浏览(3626)
thumb_up(3)
评论(3)
  • 当前共有3条评论
  • 金陵梦回

    一个不错的视角?但看不懂。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混合起来比较,看了之后,不知所云。古希腊时的西方文化,和现在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怎么比?文章开头就说基督。古希腊时,还没有基督吧?在不远的过去,西方的妇女还没有选举权。平等吗?教育就不用谈了。

    东西教育的根本差异。如果蔡元培,胡适他们没有完成此研究,那么还是留此问题给像他们那样的大师人物出现了去完成吧。

    如果能有人能像胡适那样胡说一番,请便。

    屏蔽 举报回复
  • 马甲

    一个不错的视角。不过,西方文化本身也在发展进化。西方也并不是都没有选拔,奥运会就是选拔,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选拔。不过,如你所注意到的,中国比西方更重视选拔。这一点也是由大一统文化所影响或决定的。但是,另一面,中国地方的乡土文化之多样性恐怕也出乎你的想象。这又与中国历史悠久及文化成分复杂有关。这一点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常被人们所忽略。

    你对选拔问题的看法与后现代人们在哲学上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看法接近。在近代科学兴起到后现代之前的西方有一个口号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好像是培根喊出的吧,可以去查一下),但是,到了后现代,人们不再崇尚这个口号。并不是人们不承认“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人们认识到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的那个力量并非如文艺复兴之后到后现代之前人们所以为的只是对付自然的力量,后现代的人们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那个力量很多时候是对付他人的。比如,一个国家军事强大就可以对付军事弱小的国家。

    另外,帮馋师纠正一个错:你文中说【波拉图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那恰恰是他的那个爱真理胜过爱柏拉图的学生所说的。柏拉图对他老师苏格拉底似乎从未说过什么不尊重的话,而他的学生则把他的理念及辩证法批得体无完肤。当然,据说他学生其实和他的关系不错,所以才有【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之说。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我感觉你这里的基本概念是错误的,就是关于机会平等,这在美国肯定是不存在的。美国社会在关于平等的问题上讲究的是权利平等,而权利平等就意味着机会不平等,因为客观上弱势被社会赋予具有更多的机会。

    当人们具有的资源不同时,机会对具体的人也就是不同的,比如你有钱与没钱在享受同等教育上的机会就是不同的。

    有钱人的孩子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夏令营开阔眼界,旅行认识外部世界,获得与众不同的对世界和自然的perception,获得作业补习,等等帮助刺激大脑接受知识能力的方式,没钱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不得不利用课外和假期时期打工来帮助家用,那么对于大脑能力的开发就是相对弱的。

    因而在接受更高教育方面的机会就是不平等的。这里涉及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竞争从来就不是平等的,人们都是争取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竞争环境,这里很多关于环境的内容是人为定义的。有些这种内容是为了让最好的胜出,有些是为了让所有人有最基本的机会,但本质都是不平等。

    所以美国宪明确法第十四修正案名明确定义公民权利平等,因此而引申出平权法案和政治正确的概念。

    权利平等就意味着机会不平等,因为这两者是矛盾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