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

注册日期:2017-01-08
访问总量:27768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领导需要你死!


发表时间:+-

      在现实中领导出错儿你会想到什么!一心一意想着怎么帮他排忧解难?也许你会有小心思认为平时跟领导关系不错不会伤及自己,再说了如果领导犯错下台自己就有机会升职!不过领导也有小心思,他遇到困难会先“杀”你祭天!

  为何这么说?请再看看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不过翻回史书查找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问题。最重要的是,马谡可能就是诸葛亮政治权力斗阵的牺牲品。 

  马谡结局的五条线索

  历史上马谡真的战败后负荆请罪如同《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吗?我们不妨翻回《三国志》看看。

  线索一:马谡逃跑了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线索二:马谡在监狱里死了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这句话很明白,就是马谡战后在监狱里面死去,诸葛亮因为马谡的去世而痛哭流涕。可以看出马谡是病死在了监狱,挥泪斩马谡中的挥泪借用的这段材料。

  线索三:马谡被诸葛亮杀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我们可以从这点看出诸葛亮因为街亭失败去西县地区内迁一千多户人,回到汉中以后杀掉了马谡谢众。

  线索四:诸葛亮曾下令处死马谡

  《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线索五:也许马谡和诸葛亮战后就没见到

  《襄阳记》: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最有可能的情况

  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中马谡骄傲自大导致街亭失守,而马谡偏偏是诸葛亮最赏识的人。 

  因为街亭失守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项上人头来换取民心。斩马谡可看出诸葛亮想要表达马谡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街亭虽然失败但国家依旧能争天下!

  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想借此褒奖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最终成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既然允许罗贯中褒,也应该允许我们每个人去琢磨。

  领导需要你死

  有的学者认为,马谡必须死,而且他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我们必须从很多方面去综合思考也许才能得出答案。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应该不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光复汉室的。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北部三郡来增加国家经济来缓和国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第二就有夺权嫌疑。夺的是李严;平衡的是魏延。

  李严很简单,他曾经劝诸葛亮称王,且表示魏国对自己抛出橄榄枝,时常管诸葛亮要求高官等。不对你动刀子对谁动刀子!

  为何要用马谡

  对手是曹真,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对手是张郃,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为何不动用魏延等实力派将领或保安头子赵云的经验派将领呢?因为他要确立在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嫡系势力。

  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为何要杀马谡

  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那怎么办,难道真要按照《出师表》治罪吗?面子过不去了。再者说,蜀汉宗派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来表示一下决心!李严成功被我干掉了,我再找一个新马谡(姜维)就好了,幼常,对不起了~

  我还要持续巩固权力,而且这条路没有尽头。

  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在多方材料中中,此典故更多的是分享一些道理:

  1:为人不能纸上谈兵,言过其实

  2:用人前要斟酌

  3:做事应该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员工也要看清领导,因为领导出事时你是最危险的。

  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浏览(661)
thumb_up(2)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通天教主 回复 老度

    强弱悬殊也比刘邦项羽那时候强,我想如果刘备多活十年在夷陵之战之后魏国必然放松警惕,也来个明修栈道关从湖北佯攻,魏延奇兵偷袭子午谷一聚拿下长安,魏延坐镇长安 继续招兵买马司马懿能攻的过来。诸葛亮不会这么做因为他输不起 刘邦敢于防守因为输的起有魄力敢放手让下面的人干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度 回复 通天教主

    看看地图就知道,魏国领土广大,魏主皆非善类,司马懿用兵如神,魏国常备之军就有30多万。 反观蜀国,地域不广,人烟稀薄,军中无大将,尽起蜀国之军,也不过10万之数,就是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诸葛亮六出祁山,九进中原,能保蜀汉平安,阿斗无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度

    没那么复杂,孔明治蜀,用的是法治,孔明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以法治国,以法治军,对于军队干部赏罚分明,街亭战役失败,是因为主要将领指挥失误造成的,就得按军法从事,即使亲如父子兄弟,也不能徇私枉法。

    屏蔽 举报回复
  • 通天教主

    韩信之所以是韩信源于刘邦,魏延之所以是魏延源于没有哪个伯乐。子午谷投偷袭是蜀国最佳的机会,如果成功完全可能效法刘邦从蜀入长安故事。蜀国刘备死后已经没机会了 诸葛亮就是个高政治搞后勤的 怎么能和刘邦比呢 刘备也不行啊  。世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果然不假。韩信为什么到最后不背叛刘邦就是打心里服这个看看诸葛提拔的都什么人 马谡姜维 都不堪大用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