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

注册日期:2013-06-10
访问总量:10599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天下篇之12)


发表时间:+-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天下篇之12)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主旨:治天下者当明白:天下的主人是谁?应当按谁的旨意去行 ?当你以道去化解人心时,行政是件容易的事。稍稍按道的旨意定点规矩就可以了。人心内部有道指引,不容易乱。(像导弹一样)如此便可见到宽松的行政管理—-闷闷也。

当君王看不见道时,他的眼界便是有形的世界。而人性的走向及败坏他不能看见,能做的便是严刑峻法,以求社会不乱—-便是察察之政。

如果没有大道指引,行事便没了标准。人的目标便是至善不止,而又加之。本为了爱民行善,却忘记了中庸之道,常常把事情做过头。本来适可而止都是好事,偏偏作过头,导致邪恶的产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是本章的疑难关键句。复,复加的意思。本已正,再复加,就过正为偏,仍就导致不稳倾覆。本已为善,却不知止,善上复加,则邪恶生。导致一帮沽名钓誉之辈,他要不把好事做过头,就彰显不出他是个“好人”。

最后几句话均是说中庸守正,在”方,廉,直,光”上以中正为目标,中正即止。过头了便会对他人产生“割,刿,肆,耀”的伤害。他们心中高举的是自己,而非天。

人心中没有道的话,便不能掌握好这个度。道不仅是一个标准,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活着的能力。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愿道把他的能力加给我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当统治阶级以道经世时,经的就是人心层面。人心安,则社会安。奸诈之人少,醇厚之人常见。因为现实上没有严刑峻法的需要,就可见社会环境宽松,百姓安居乐业。谁人当政都无所谓,闷闷之政将是常态。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严刑峻法的察察之政,并非当政者乐意,而是被社会环境推着不得不如此。唯有道可以察见人心,可作用于起心动念之前。当君王不在道中时,便不能见人心层面。只等在人心中的恶变成危害社会的行动之后,启动法律去刑杀。形而下的眼光不能达道的层面,察察之政,社会动乱将不可避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方可能是另一方的触发因素。像“塞翁失马”的哲理大家都熟知。但《道德经》不会止于这个水平。而是从无形道的律,与有形世俗的律比较去看。

道中看,有些祸是真正的祸,有些则是来着天的考验,是你奔向福的台阶。分析犹太版道德经中的约伯,但以理等,可更清楚个中的因果关系。

世俗中的祸福,因为人的眼光局限,因果关系局限在有形的世界,在以肉体为中心的自我得失中,便无法参透祸福的原意。这个原意当然是道的意思。因为祸福均由道而来,有些福本就是试探,是钓你上钩的饵物。比如说有些艳福,不义之财等。犹太版道德经形容这些人是:“像牛往宰杀之地”,与《道德经》说“出生(地)入死(地)”是一个意思,都是自己找死。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祸福因果关系转化,虽有多个角度可以解释,但老子这里强调的是:失正,即脱离了合情合理的中庸之道,大多是把事情做过头了。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了就不要再复加了,否则又失正了。行善也要有度,过份了邪恶就产生了。

这种道理并没有高深到那里去,之所以正与善作过头,而成为奇与妖,一是因为人心的出发点有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为了彰显自己。不做过头不足以成为样板。二是人不知道何时何度才是刚好,才是恰到好处。这就要求人心里有道为标准,才能把握好火候。

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已经很久了。

听老子的口气,似乎以前人们曾经明白。从中国祭天历史来看,中国人一直都知道有天,有上帝的存在。泰山的封禅就是祭天。从黄帝到汉武帝一直都祭天。那时,以偶像为崇拜对象的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所以在大道隐去之前,人们应当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在唯真理为标准的前提之下,要敢于向历史发问,要敢于纠正历史的谬误观念。我们尊重古人,但尊古应当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之下。不应当让古人观念,成了限制今人的牢笼。那样的话,责任不是古人,而是后人愚昧。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几句话几乎不需要解释,意思大家都懂。但如何吸收其中的能量,如何去应用,却大有深意。一个人自己做到了“方,廉,直,光”时,如何不对他人“割,刿,肆,耀”的伤害,有难度。

核心问题仍然是明道与否。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道,那么他第一个看到的污秽不足之人就是他自己。道是至圣至洁的,没有一个人能在道面前称义。谦卑自修永远是有道之人的第一要务。需要提醒他人而发表自己意见时,永远是高举道来提醒对方。并且可以用心中的圣灵,祈求上天给对方予以光照协助。这就是有道的人与人关系。

没有道的内住的则是:用道德条款去律己修行进步,但他们一旦看到自己比别人强一些时,便义愤填胸尖锐批评不如自己的人。彰显了他自己的义与别人的不义。这种劝勉出现时,双方很容易对立。

中国历史上的劝谏忠臣,都是以“己有君无”,“自己对君王错”的态度去激烈碰撞。甚至把玉碎死谏当成一种荣耀。

这里面有结构性的矛盾,儒家那一套背点修身的律法条文就去经世的做法就是如此。2500年来,儒家一次也没有成功过。死谏型,鱼死网破型“忠臣”多出于儒家。

再看犹太版道德经中的约瑟与但以理,作为外族的臣下,却能以道为旗帜,上谏君王,下统天下。他们唯道是从,唯道是举,一次也没有以“我对你错”的态度去劝谏。

方而不割,在道中才能成为现实。

总结:治理天下者秉道而行,政虽闷闷,终获大治。若仅关注制度架构的行政层面,虽有察察之政,仍不能够治理好。要以道为标准,事情做到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事情做过头善也会变成恶。要避免方过头则割,廉过头则刿。祈求进道吧。





浏览(386)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