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舟子

注册日期:2018-01-24
访问总量:149918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美国人租房过得像大爷,中国人买房活得像孙子


发表时间:+-

                                    

在中国,就连20岁出头的年轻人也纷纷挤进买房队伍:6个钱包凑首付,还贷数十年,不惜做“房奴”也要拼命买套房子成为了多数群体的真实写照。那么,美国的年轻人是否也同样背负着房产的枷锁呢?



1整体看来,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没那么喜欢买房


美国千禧一代,即年龄在25至34岁这一阶段,通常是购买首套住房的黄金时段,这也是一些经济学家看好房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大数据显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对于大部分美国人年轻人而言,买房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他们基本到了中年才会给自己购置一套房子。

美国年轻人不愿意买房到了什么地步呢?35岁以下的美国人,只有36.3%的人买了房!在中国这个这个比例超过70%。

而且近10年来,美国人的购房率更是急剧下降!特别是刚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基本都在外面租房,买房这事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在中国,没房听起来很惨,但为什么在美国,大家都不愿意买房呢?


2美国的工资增幅以及各种贷款,使之负担不起高额房价


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 (NAR) 数据显示,4月美国房价中位数同比上涨6%至24.48万美元,保持连续62个月同比上扬,堪比疯狂的中国楼市。

与之相比,年轻人的收入却不怎么乐观。尽管2017年美国的就业形势十分良好,最新的失业率控制在4.1%,但是薪资却没有太大增长,研究显示,在过去18个月内,一半以上的员工工资没有增加。


美国年轻人还背负着各种贷款,尤其是美国高额学费导致的学生贷款。去年,美国有200万的学生负债10万美元,而全国学贷加起来有1.3万亿美元!所以,大多数的美国年轻人储蓄是很少的。

此外,美国年轻人经济独立,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不同,美国大多数父母并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帮子女买房,因此,美国年轻人想要在工作头几年存到银行可提供的20%的首付款并不容易。

低薪资、高负债、无储蓄,原来大洋彼岸的年轻人不是不想买,而是同样买不起。


3中美年轻人租房差异对比:观念与制度


1.在美国租户是“上帝”,是法律保护的对象

不同于中国租赁市场的不成熟,美国具有较完善的租房体系和法律法规,许多房源都是由房屋租赁公司统一开发、规范管理。租客在与出租办公室签订合同后,权利会受到充分保护,不会突然被房东赶走。


2.美国在“租售同权”这件事上走在了前面

在美国,去年人们在租房上花费了4856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平均家庭支出接近11300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0万元)。如果按《2017租赁时代白皮书》中绝大多数人的月租金不到2000元计算,一年租金不到24000万元。将这个数字和美国的租金相比,中国的租客幸福得多。仅从绝对的花费来看,一辈子租房肯定比买房住一辈子划算。

但是,中国的房子承载了户口、学区等附加价值(高溢价),而且人们对房价抱持续升值的预期极为强烈,再加上传统的观念,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人民拼了命也要买套房子。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真正做到了“租售同权”!美国的基础教育,遵循的是划片入学原则,全美大概1.5万个学区。

但美国学区的标准不是产权,而是实际居住。也就是说,入学的标准不是房产证,而是真实居住在这里的证明。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美国年轻人选择租房更加坦然。


来源:乐居海外地产

火火美国通 2018.05.21

浏览(2212)
thumb_up(4)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苦难与荣耀

    有民主,有选票的人民,买房租房,都能过得像大爷!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这不是美国的实际情况,美国曾经有过关于租房与买房的辩论,因为欧洲人多是租房,房子是出租房屋的专门公司拥有。

    结论是买房更好,因为本身也是投资对抗通胀的最有效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拥有房子是美国梦的标志。

    至于美国千禧一代租房高于买房的现象,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这一代人错过了美国高速发展期,其父辈,即婴儿潮一代至今还是美国社会不论哪个方面的主要群体,更是主要消费群体,使得千禧一代在工作还是消费上基本没有什么机会,而且也不努力,因为生活整体来讲依靠父母还是容易,所以这一代人不仅不争取买房子,甚至不买车,不结婚,不工作,有点类似日本的“失掉的一代”,靠父母。公平讲,对这一代人来讲,其收入与物价的比例是不如其父母一代的,自己生活会相对困难。

    从个人的经验来讲,当年也租过房子,但有孩子后还是买房显得更方便,更何况房子的价值早就是翻倍的概念,这不是租房能得到的。

    比较而言,美国的房子还是比较便宜的,除非是在大城市的某些区,或者三藩市的所有地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