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溪

注册日期:2016-08-18
访问总量:25720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古人读书可以刻苦到什么程度?


发表时间:+-

一:白居易:读到口生疮 唐朝诗歌发达,诗人们常见天才云集,但比起好些游山玩水间随随便便就写诗的天才们,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却是刻苦类型。以白居易的自夸说,自己六七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经能认字了。就是天生的读书热情。后来学问越来越高,读书的瘾头也越来越大。经常是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彻夜苦读,而且边读还边念,以至到了“口舌生疮”的地步。容貌也是“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简直读到憔悴。 这位大诗人通俗流畅的语言风格,不识字老太婆都能听懂的接地气诗风,就是这么读出来的。 二:李泌:我家是书城 唐朝谁读书最多?这个不好说。但要问盛唐年间,谁家藏书最多?恐怕没人敢和李泌抢,这位五岁就敢和宰相张说辩论的神通,唐肃宗李亨少年时朝夕相处的发小,家里也是图书成堆,从父祖辈就热衷藏书,见到好书就砸钱买,到了他这一辈,更是埋头扎进去读。家里的图书全让他用红白黄绿四种颜色标签分类标注,内容之丰富,把唐朝大文豪韩愈都看得流口水,直接一句名诗咏叹: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那这三万轴的书,李泌读了多少?最验证他读书成果的,就是他后半生的叱咤风云:安史之乱临头,原是闲云野鹤的李泌慷慨赴国难,穿越重重封锁线来到唐肃宗身边,淡定为唐肃宗制定平叛战略,果然迅速立竿见影。多年后唐朝国事维艰,强敌吐蕃步步侵扰,又是年迈的李泌再次冷静筹谋,送上“困蕃之策”,再度以深谋远虑的筹谋与精准出手,迅速破解困局。算无遗策的智慧,恰验证一句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宋朝书痴:为何与厕所较劲? 宋朝最爱读书的人物,以《归田录》记载,首推钱惟演。这位五代吴越王家的儿子,官至北宋枢密使的大才子,一辈子锦衣玉食,却是实打实的手不释卷。每天不管什么时间,手里都要拿着书,且不同场合,读书门类也各不同——坐着的话就读历史书,躺着的话就读小说,就连上厕所的时候,读书也不能扔下——带一卷小辞进厕所读! 比起这上厕所都不能扔下书的钱惟演来,另一位北宋学问家宋绶,却是刻苦到更高调:同样是上厕所时带着书,然后读到高兴了,就在厕所里高声朗诵,洪亮的声音“闻于远近”,成了当地一景。 四:杨继盛:奔跑取暖法 明代官员苦出身者多,爱读书的杨继盛,堪称相当苦的一位,出身西北农家的他,早年曾是苦命放牛娃,硬是凭着刻苦的读书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明朝科考里一步步考上来。以他自己回忆,当年他是穷秀才时,冬天寄居在寺庙里苦读。每天夜里都要读到半夜三更,而且因为深夜太寒冷,连腿肚子都要冻转筋。每到这个时候,杨继盛就会起身绕着房间快步走,边快走边继续读,直到浑身冒汗。就是靠这特殊取暖法,他成功科场登第,一度官至给事中。 后来看惯明朝腐败的他,愤然弹劾严嵩,为此在牢狱里受尽酷刑,以至于皮肉都被打烂,却依然朗声大笑。苦读岁月带给他的,不止是金榜题名的荣耀,更有铮铮铁骨。 五:唐顺之:山中十年苦读 与硬汉杨继盛同时代的唐顺之,也是个绝对的书痴人物。 这位王阳明门下的第三代弟子,家庭条件比杨继盛好得多,出身衣食无忧的常州名门唐家。科考成绩也高得多,以探花成绩金榜题名。但仕途打拼十多年,他却终看透了官场的倾轧,深感还是读书好。于是不顾一切放弃大好前程,钻进家乡阳羡山里读书。这以后的十年苦读,他几乎到了“冬不炉,夏不扇”的地步,在烈烈寒风或炎炎赤日下,依然刻苦读书,成了出名怪人。 但席卷东南的倭寇之乱,终于让这位怪人,结束了苦读生活。他再度出山为官,走上抗倭前线,不但以精准眼光,提出了重建明朝海军的方略,更收下了弟子戚继光,手把手传给他鸳鸯阵。最后,积劳成疾的他病故在前线。他没有看到那支以他的军事战略打造的戚家军,之后追打倭寇的场景。但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他终用生命诠释。

浏览(931)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