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泥

注册日期:2012-04-23
访问总量:137934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拥曹俱乐部(中)


发表时间:+-

    上篇我们谈到拥曹俱乐部里和他同时代的文人,这篇我们来谈谈俱乐部里与他同时代的官员和谋臣

    曹操不管是文采还是武略都是旷世奇才,最重要的是他的治世之才也是帝王中翘楚。他在用人方面表现出极高的识断能力, 史书里说“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资治通鉴》)。

    说起曹操的官员和谋臣,自然首推大名鼎鼎的荀彧。《三国志》里称荀彧是“王佐才也”。 他是东汉旧臣,董卓当政时弃官归家,后为袁绍所得,却认为袁绍不成器,后改投曹操,两人大有相见很晚之意,曹操直接把荀彧称为“吾之子房也”(《三国志》),而荀彧也曾对比袁绍从度、谋、武、德四个方面称赞曹操:“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想来,荀彧在决定辅佐曹操时,对曹操做了德、才、度全方位的考察,选主非常慎重,本着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但客观的来说,他们属于双向选择,曹操的鉴别能力也是超乎寻常。

    荀彧的最大贡献是促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略。当时的曹营内部意见不一,荀彧力主曹操应仿晋文公纳周襄王使天下归心,他说“… 将军首倡起兵,…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致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此一番言语和曹操不谋而合,致使曹操力排众议,迎太子进许都。促成自己为天子代言人的地位。

    荀彧第二个杰出贡献便是奠定曹魏战略优势的官渡之战。关于讨袁,曹营内部意见也不一致,著名的文士孔融(反曹俱乐部主将)就是坚决反对讨伐袁绍,自然是以敌众我寡之由。(哈哈,这位书呆子关于军事谋略方面是一脑袋糊涂账),而荀彧力主讨袁,他对比曹操和袁绍,分析敌我双方战略上的优劣, 曹操在前方军粮将尽,官兵疲惫时,曹操有退兵之意,而身在后方的荀彧一面竭力供应前方粮草,一边去信,力劝曹操坚守营垒,袁绍已将全军压阵,不可此时后撤,应等待出奇制胜的机会,否则将全功尽弃。曹操表现出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听从荀彧的劝告,果然袁绍谋臣许攸关键时候倒戈,情势急转直下,曹操最终以一比十的兵力,力克袁绍,成就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至此,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地位。 官渡之战,荀彧两次关键时刻的谏言皆被采纳,之后,曹操不掠他人之功,称官渡之战是荀彧抓住胜败之机,“略不出世也”。

    荀彧有张良谋略之才,曹操极其推重,先后两次呈书献帝加封荀彧,《请增封荀彧表》《请爵荀彧表》,称他和荀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指曹操自己)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称他为“巍巍之勋”,并授予“三公”,荀彧为人谦和,推辞十次方接纳。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基本全被曹操采纳,并一一实现。 不仅如此,还为曹操甄拔了很多人才,包括,他的侄子荀攸,郭嘉等人。勿怪东晋王导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所以,不仅仅魏王治下的朝臣是“拥曹俱乐部”的,连后世的王导居然也是。

    曹操和荀彧闹僵源于董昭等谋臣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反对,他认为曹操本是汉臣,起兵是为义举,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虽然同意不称魏公,但心下不悦,之后不再重用荀彧,后荀彧因病滞留寿春,远离曹操权力中心,不久便抑郁而死。(孙盛《魏氏春秋》里第一次说荀彧是为曹操逼迫自杀。 孙盛在荀彧死后150年说出这种想法,有演绎之嫌)。死后谥号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遂称魏公。这里我们也看到荀彧的书生僵呆的思维逻辑,他不曾想想,当年的汉朝老祖宗痞子刘邦,难道就有丝毫的开朝合理性吗?尽管在群臣包括孙权的劝谏之下,曹操最终还是没有走废汉自立的路,不管他心里怎么想的,他毕竟实践了“周文王”的大义。三国里的三巨头到头来,除了曹操外,刘备和孙权都自立为皇帝,不知为何后人们却只说曹操奸臣,俺这个拥曹俱乐部部长实在为曹操不平。

    其实就曹操的文才武略来说, 他完全有资格自立为皇帝,我们来看看东汉末年著名的政论家仲长统撰写《昌言》里是怎么评论“受命于上天的英雄豪杰”是否名正言顺一统天下的。

    “仲长统撰写《昌言》,分析国家的安危治乱,主要大意是:“受命于上天的英雄豪杰,并不是从开始时就有统一天下的名分,由于没有这种名分,所以竞争者纷纷崛起。但到后来,那些仗恃智谋的,智谋穷尽,仗恃力量的,力量枯竭。形势不允许再对抗,也不足以再较量,于是才被捉住头,捆住颈,置于我们控制之下。等到第二代统治者继位时,那些豪杰已不再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士大夫与百姓都已习惯于遵从命令,富贵之家已经固定,威权都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在这时候,即使是一个下等的蠢才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也能使他的恩德大到与天地相同,使他的威严达到与鬼神相似的地步。即使是有几千个周公姬旦和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无法再发挥他们的圣明;有百万个孟贲和夏育之类的勇士,也无处再施展他们的勇力。那些继承天下的愚蠢帝王,见到天下没有人敢违抗旨意,就自认为政权会像天地不会灭亡,于是随意发展自己的嗜好,放纵自己的邪恶欲望,君主与臣僚都为所欲为,上下一齐作恶,荒废朝政,排斥人才。所信任亲近的,都是奸佞谄媚的小人;所庞爱提升的,都是后宫妃嫔的家族。以至达到熬尽天下民脂民膏,敲骨吸髓的程度。百姓身受怨毒,痛苦不堪,灾祸战乱,同时而起。中原大地纷扰不安,四方外族相继背叛,政权土崩瓦解,毁于一旦。从前受我养护哺育的小民,如今全都成为喝我鲜血的仇敌。至于那些大势已去,还不觉悟的人,岂不是富贵产生的麻木不仁,溺爱导致的愚昧顽劣吗!政权的存亡相互交替,治理与战乱也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正是天地运行的规律。” 

    如果说荀彧是战略家和政治家,而荀攸则是战术家和军事家。论起荀彧荀攸叔侄,曹操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史书上说“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荀攸早期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只是一直未遇明主,因试图杀董卓入狱,后董卓死还乡。 曹操久羡其名,亲自写信求招荀攸,加上荀彧的推荐,荀攸加盟曹操。 曹操大喜,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直接推以军师。 荀攸一直随军曹操,算无遗策,屡建奇功,史上著名的“声东击西”便是官渡之战中荀攸之策。曹操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大加赞赏,“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曹操毫不掠功,其度量可窥一斑)。 荀攸后被封陵树亭侯。当荀攸(在他叔叔荀彧去世的第三年)因病去世时,曹操非常悲痛。史书上记载,每每提到荀攸,“太祖言则流涕。”。

    拥曹俱乐部的文官很多,比如荀子的第13嫡孙荀悦,对东汉政治失望而隐居,但曹操清明当政,荀悦复出,他的很多系统性的政治主张,曹操都诚心诚意的执行,做到“简要而不懈怠,疏阔而不遗漏”

    曹操自己生活上很节俭,史书称之“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乎海内”,当他以此作为选举官员的标准时,丞相掾和洽谏言 “天下的人,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以一个标准提拔,以过分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可以,但用此标准来限制别人会出现失误”,“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陷伪矣” 曹操欣然从之。

    曹操对于人才和官员的尊重和豁达,使得他身边人才济济,即便是大业已成,仍然对他们礼遇有加,并非想汉高祖那样,过河拆桥。曹操的爱惜人才,是对人才的惺惺相惜(注1),可能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大才,所以才有这样的心胸吧。

    《三国志》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注1: 曹操曾称赞荀彧和荀攸说:“荀(彧)进献好的建议,不被采纳不罢休;荀攸排除错误的行为,不达到目的不停止。”又说:“荀(彧)和荀攸两位尚书令,对人物的评论,时间愈久,愈显示他们的观点中肯,我终身都不会忘却。”


相关文章: 穿越魏晋(十)拥曹俱乐部(上)

 


浏览(1666)
thumb_up(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