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老三

注册日期:2012-08-02
访问总量:31990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读书54——《蒋总统秘录》掀起的波澜三(上)


发表时间:+-


我一直在犹豫,犹豫写不写,该怎样写这件事。犹豫的根源来自此事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的把握未必准确。现文中观点大多来自原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先生个人意见,特此预先说明。


《蒋》一书揭示的最大谜团,也是现代中国史最大遗案之一,为“雅尔塔密约”的存在及其影响。


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在苏联控制下克什米亚地区的雅尔塔,美国罗斯福、苏联斯大林、英国丘吉尔三巨头开了一个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会议最主要的议题原本是讨论战后欧洲重建,即全球势力重新划分的问题,可惜到了会尾,罗与斯秘密协定、签署了有关中国问题的密约。史称“雅尔塔密约”。此举不但彻底改变了现代中国演变的运行轨迹,更为后几十年两大阵营的剧烈摩擦,埋下了火药爆发的总导火索。


逻辑上讲会议是罗斯福总统召集的。罗急于与斯和丘商定东方战事大概基于下边几个原因:


一是进入四零年代,美国、日本在西太平洋、南洋诸岛的争夺日趋激烈,虽然战事上美军节节胜利,但是遭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异常巨大。随着兵锋不断逼近日本本土,根据罗斯福本人的估计:如果欲攻占日本本土,需要再搭上一百万美国小伙子和五十万英国小伙子的性命和巨额战争消耗才行——对于战争打到后半程的美国和英国而言,这实在是国力无法为继的难题。


二是即使攻占了日本本土。如果日本天皇、军方、民众誓死抵抗,战至一兵一卒决不投降,那么理论上讲天皇可以迁往中国东北,背靠拥有大量人力物产,特别是战争所需要的煤炭、钢铁、稀有金属、木材等等的东三省和七二万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加上控制下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广阔区域内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中心、交通线、港口城市,再加上日军可以无限制地征集占领区内的兵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将变的异常困难,也终会变成同盟国旷日持久难以逾越的噩魇,现代人类的历史一切的一切都将随之改写。


三是对中国本土发动攻击。东北的港口仅限旅顺、大连、营口区区几处,其他中国大型港口城市又全在日军的控制之下,跨海登陆作战本身难度极大,即使调动被压缩在几千公里之外西南、华南一隅的国军组织大反攻,盟国要投入几百万军队才能真正击垮盘踞在中国境内的一百万——加上后续无限扩充可能多达四百万甚至更多的——日本军队?


现实可行的方案只有一个:说服斯大林加入远东战区。调派对德国战事结束,已经修整几个月的苏联红军从远东方向出击中国东北,南北对攻切断日本天皇逃亡中国的后路,以期促使日本投降和尽快结束战事。


叫人下大力气干粗活是要付大价钱的。逻辑推演提出签订密约,尤其密约中损害中国利益条款的人一定是斯大林而不是罗斯福。密约签订后由于内容的巨大争议性,罗和斯都秘而不宣。丘吉尔只是承认事后要求他签字承认“知道”密约内容,而对于事前签订他没有发言权。签约后不久出于通盘考虑罗斯福敦促对苏联全无好感的蒋介石和中华民国政府与其尽快签订同盟条约,目的也是促其出兵东北。最糟糕的事蒋和他的民国政府事先于密约的事一无所知,事后亡羊补牢已然晚也!


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开始中华民国外长宋子文与斯大林进行了七轮艰苦谈判。一边如坠毂里,一边心怀鬼胎,斯大林不断试探中国代表对预先所定“密约”内容的反应,而中国政府所担心的是苏军在打垮日军之后,会不会赖在东北不走?这一点是有前车之鉴的。一九零零年的“庚子之乱”前沙皇出兵三十万强占中国东北,成为事变中最大的赢家。要不是一九零四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日本人打败了俄国佬,将其赶出了东北,那么二战结束后依理依旧盘踞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何去何从,将会引发巨大的国际难题。



浏览(1356)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