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e-chun

注册日期:2014-04-01
访问总量:11321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纪念四一二


发表时间:+-

  在大陆接受过历史教育的人都知道“四一二”这个日子,那是现代史上一个政治势力展开剔除另一政治势力的大规模暴力行动,从而造成杀戮、流血、戕害的政治事件。但是我所纪念的四一二绝非那个“四一二”,因为那个“四一二”与我没有半毛钱关系,何必多此一举!我纪念的四一二,关系到1513名青年人的命运;如果我不配代表如此众多的人群,那么代表其中的十几人总可以了吧!

  47年前的四一二,我们十几人被裹挟着登上北去的列车,奔赴那遥远而未知的所在,以完成政治贱民的历史使命。那种被驱离的痛楚和被另类的屈辱,时至今日依然耿耿于怀,因而时时记起,每到这个节点便须纪念一番。纪念当然是幸存的几位聚首一堂,举杯为逝去的年华和浪费的生命而悲悼,也为侥幸存活而庆幸。我们是大通铺滚过青春岁月的伙伴儿,是同一马勺混过吃喝的战友,是无话不说、百无禁忌的死党,其中绝不会出现偷拍并上传老B醉唱影音资料之类的无耻之徒。

  我们的话题从当年“毕业”分配开始。那一届我们班共有55人,安排到本市工厂或当兵约占五分之四,就我们几个倒霉蛋儿被分配到边远乡村。那时分配标准不在于现实表现如何,而在于家庭出身“好坏”和有无“问题”,也就是老爹根子是否坚挺、是否苦大仇深或背景的颜色是否红彤彤,整个一个血统论还美其名曰“阶级路线”。我们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另类人员只得灰溜溜地卷起铺盖到老少边穷之地、穷乡僻壤之巅接受“再教育”,以体现“可教育好子女”这一话语的英明伟大和神一样的前瞻。

  农村劳动生活困苦、劳累、乏味,但比起精神折磨则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对于能够重返城市不抱任何希望,只期待能有一个像样的、自食其力的工作就心满意足,因为谁都知道那时的状态并非长久之计。然而,抽调“知青”去工厂工作依然摆脱不了“阶级路线”的羁绊,并且变本加厉的是还需“走门路”或搞“投靠”,这种钻营本领不是寻常之人所能执掌的。我们之中的两个人,一个投奔到生产队长麾下,一个与小队会计结为本家,结果便早早脱离苦海,成为工人阶级之一员,而其他人只能望洋兴叹。

  后来,有消息说某个中专招生,可以“自愿”报名,于是燃起剩余人员的莫大希望。那段时光是我们感觉最好的阶段,一个充满美好想向、显示前路宽阔绵长的愿景,就像天边彩云绚烂、夺目、艳丽无比。大家夜以继日地投入备考,读书、做题、背资料、相互问答、模拟测试,一切井井有条,既争分夺秒又张弛有度。然而,我们的报名申请却泥牛入海无消息,急煞我们这群望穿秋水的人。最终一纸“政审不合格”,浇灭了我们涅磐重生的希望,不啻于当头一棒,使我们惊异------政治贱民的帽子依然岿然不动,这世道还有比这更无耻、更龌龊、更丧心病狂的吗?一心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改变另一种生活方式,怎么就这么难!读书求学,何罪之有!

  希望之门不得开启,使得不少人情绪低落,不得不另辟蹊径。我们之中有一女生,要求嫁人,用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毕竟一个弱女子着实承担不起长时间的超强度的农活儿,我们男生均表支持。不过,角度不同,看问题就会异样。另外一批女生(非我们这十几人之内,而是同一大队中别的生产队的女知青)表示反对(现在看来觉得可笑,他人结不结婚,关她们何事?),而某些干部却从中看出“阶级斗争新动向”,一顶“破坏女知青”的崭新帽子扣在那女生所处对象的头上,使他负载不起,而他家人亦畏葸不前。于是在声势浩大的批判会、声讨会的压力下,在·“阶级斗争”名义下,完成了棒打鸳鸯的戏码,使那女生义无反顾地出走他乡。

  那女生闪退了,我们这群男生还得承受支持这段烂尾婚姻的后续“工程”。上面的干部们一致认为支持其婚姻就是忤逆上级领导,就是调皮捣蛋的不端行径,不整肃不足以儆效尤。于是开办学习班,个个检查,人人过关。不过,集中学习,检讨认错,对于我们到大有好处,起码不用夜半三更爬起下地,整日囚在一室倒也闲在舒适。学习班失败,更损的阴招还在前面。干部们准备将我们这批冥顽不化之人整建制地遣送至一劳改农场,然后分别加以整治,达到严惩之目的。不过还好,天有不测风云,不知哪个环节出错,这一企图最终胎死腹中,让我们躲过一劫。

  随着外部环境日渐宽松,我们的处境日益好转,但我们盼望彻底改变现状的愿望始终未变。我们这十几人的小团体随着日月的蹉跎悄然发生变化,人员逐渐减少,最终在40年前烟消云散,运行完毕命运强加给我们的一段程序。这个程序发轫于1969年4月12日,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耻辱的时刻!那些颂扬所谓“青春无悔”,吟唱高调而无视痛苦既往的时代同仁们,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浏览(979)
thumb_up(5)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华山

    69年四一二,那已经是上山下乡的“烂尾工程”,大概是“新三届”吧。68年所有“老三届”几乎都已一锅端,全部下去(极少数当兵),也无所谓“幸运儿”与“倒霉蛋”。

    上山下乡。这确实是中华民族与当年青年的一大悲剧,主要是人们被剥夺了学习与进取的机会。但这又是那辈子人越不过去的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包含了作者在内的一个特定群体的所有人。怎么对待这段历史,与其每天在“四一二”中煎熬,不如学学白熊博那样高唱一曲“岁月甘泉”,留住那岁月中点点滴滴人性的光辉,也能陶冶自己的心境。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