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

注册日期:2010-01-27
访问总量:111191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理性的超越


发表时间:+-

近几天老几和中军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理性思维的精彩博文,深受教益。这样的哲学讨论虽然不能教人如何思维,但能够指导人们,尤其是文科生,看到理性思维的原则,潜力和限制。

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时空及文化背景反复地讨论,也很有意思。战国时期,名家施惠和公孙龙,与墨家众人,曾有一场对认识的可能性,思维过程及逻辑等,围绕“合同异,离坚白”,和白马非马,卵有毛等二十一个有悖常识的论题,展开过一场大辩论,时间可能超过百年。当时的史学家大多认为名家们言之成理,但结论荒谬,有徒逞口舌诡辩技巧之嫌。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记录这场大辩论的残篇逸文,作一新的评估,增加我们对理性的理解。

理性与感性思维的分野

公孙龙认为思维大体涉及到客体(物),感性(名),理性(指)和未知(藏)四个要素。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是一个从感觉过渡到到概念的过程。物的本质只有从感性经验升华到理性概念才能被彻底。那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分界在哪里呢?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思维是否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公孙龙认为理性概念有N个特征:首先,感性思维只看到物的个性或差异性,而理性思维则既看到物的个性,又看到物的共性,共性是物之更本质的东西。 公孙龙在这里明确的提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最基本的分野在于是否发现了物的共性。

他更进一步使用“白马非马”命题,来说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人们认识到白马,是因为白马的两个本质特点,马特有的形状和白的色彩,而马这一名词除了在感性思维阶段,可以表示马之特有形状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理性阶段人们意识中马的通用概念。因为马之形状特性和白色的特性,都不能等价与马的通用概念之中的共性,所以可以推论出白马不同于马的结论。

其次,理性概念本身有几个特征。其一,理性概念为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特质,所谓的“指非指”,在感性思维阶段,思维同样寻求物的特质,但没有最基本不可替代的要求,但理性思维在这里开始了净化工作。按现在的话来讲,理性思维里的概念类似现在的标准件。其二,理性概念具有共性,也就是所谓的“兼”,这是感性思维所没有的;其三,理性概念可以脱离物而存在,成为自在,这是所谓的“离”。从这个角度讲,即使某一天地球上真实的马灭绝,马的概念还是在人的意识中毫发无损地存在。

理性思维为何可以而且应该离开物或客体而存在?

理性所探讨的是人们感性未能达到和未知的领域(藏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直接经验是有限的,且受到时空周围环境与人体本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通过理性探究物之更本性的东西,可以抛开经验,抛开经验世界的物,采用理性思维的标准件-理性概念,直接推理。这是必然,也是必须的。

公孙龙使用“石坚白”这个例子来说明理性概念脱离物而存在并进一步走向理性推理判断。

自然界客体的石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诸多的本质需要探讨,比如此一石头白的色彩和坚硬两个特点;再比如产生石头的白和坚硬的原因。单就白来讲,从石头上得到白的概念需要人的视觉,也需要光线,也许还需要其它的条件;至于该块石头是否坚硬,人的视觉则无能为力,而需要借助人手的触觉,并与其它的物体的硬度相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所以,对于视觉来讲,这块石头的坚硬概念,是未知的;对于手的触觉来讲,这块石头的颜色概念是未知的,尽管客观的白色和坚硬程度都随这块石头共同存在。

因为客体本身对主观意识具有藏的特点,同时主观感觉经验又有其局限性和认识条件要求,因此,要想超越这些感性经验的限制,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信仰,二是理性推理。

理性思维及推理是试图绕过过感性经验,在现实和理念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以达到真理的彼岸。实践当中,它成功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性离开了客体的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一直与物平行,至少是相互照映。

理性超越的结果

世上本来没有自然的房屋和高楼大厦,但人类利用理性理念的力量将它们建造起来,按自己的意志在不断地改变客观世界。理性思维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是自然人性的一部分。

世上本没有飞马,但人类给马按上翅膀,多数人并不觉得飞马有任何荒谬,反倒觉得那是美的象征。但如果给同样兔子按个翅膀,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不管广告做得如何山响。也许在多数人心里,兔子只能站在古希腊人的肩上。当然,古希腊人既有巨人,也有矮子。

这就是理性超越的结果,它带来创造和创新,带来感性思维无法找到的真理。创造性和美在理性面前似乎是一回事,且理性在它的深处还为信仰留有一席之地。同时,从感性到理性的路上有许多歧路,总会看到走错路的人群。理性同时有它荒谬的一面,尤其需要警惕许多打着理性幌子以欺世盗名的理论。

判断理性是否走上了歧路,上述公孙龙设立的三条理性思维原则有借鉴作用:其一,理性概念为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特质;其二,理性概念必具有共性;其三,理性概念可以脱离物而存在。现代哲学有人给出更佳的判断理性之谬误的原则吗?如有,愿闻其详,以增进大家对理性思维的理解。

浏览(2551)
thumb_up(0)
评论(15)
  • 当前共有15条评论
  • hare
    如果自鸣得意,试试这个:如果“白马非马“了不起,所以”黄种人非人”更伟大!,清楚了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中军新春好! 多谢点评。你出山讨论哲学问题,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我们业余哲学爱好者是个福音。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老几新春好! 我们这类带着问题读原著,哲学为思考服务,也许是个好习惯。公孙龙的东西难懂,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思维严密,正反两面反复论证,终生论证几个命题。墨家是名家当时的论敌,其发展出的形式逻辑令人惊叹。但更欣赏名家一派,他们的思想因唯心更加空灵。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PIA 新春好! 确实,科学主要是经济现象。由于科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的发展经济学中对科学如何产生有大量的研究,该题目被称作是经济学研究的 Holly Hails. 最新的研究成果没有一家把哲学与科学看成是因果关系,如兔子们误导的,中国没有西方哲学,所以没有现代科学。
    屏蔽 举报回复
  • pia
    中军点的好。存天理灭人欲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欧洲中世纪也"灭人欲",试图用宗教道德改造人。文艺复兴也是为"人欲"平反,释放出巨大能量。什么是人本,人本就是尊重人性,也包括尊重人性的弱点。优缺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拿半面硬币是个妄想。中国现在是生机勃勃,人欲横流是背后的driver。道德派想要改造人,是对自然规律的干预,通常的结果基本上都是搬石头砸自己。

    科学是知识,是对未知的探索。理性感性,条条大路通罗马。忘记未知的时候,无知就来了。有谦卑才有探索。
    屏蔽 举报回复
  • 中军
    你好。
    欣赏你的“理性思维在这里开始了净化工作”,这种 净化不是单纯的语言净化过程,在超越的出路上,挑出“信仰”的作用,想必是被从休谟到维特根斯坦等人忽视了的。黑格尔把宗教作为认识自己的形式,虽然被哲学超越了,但它的实现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探讨中国四大发明后的科技状况,很多研究者也涉及到了思维层面的问题,但似乎都不太理睬这个信仰问题,所以,人们经常很矛盾:你说中国人理性推理思维不发达,那你看看白马非马的推理不说,概念的理性理解在后来的程朱理学中水平也不低,但为什么都被滑来滑去的,滑向了存天理灭人欲呢,希望看到你更多的研究。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慕容博好,多谢点评。如果不同的文化遇到同样或相似的问题,大家总是想办法提供方案,试图解决。考察不同答案的差异,对新思想有益。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嘎博好,谢点评。公孙龙并非例外,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论语》中有澄清坚白的记录,而史载孔子的孙子孔穿与公孙龙为同时代,曾欲拜公孙龙为师。在公孙龙之前,曾有邓析和施惠为名家的著名人物,施惠年龄大公孙龙50岁。这些人相互诘难,终生研究名家理论,虽然他们之间并非师徒关系。只可惜施惠的所有著作均已失传,汉代人看到公孙龙著作十四篇,超过万言,如今只流传下来六篇,一千九百字左右。

    无原则根据地袒护国学不好,试图阻止别人批评国学更是可笑,但不读原著,道听途说式的文化批评也无甚意义。
    屏蔽 举报回复
  • 史语
    安博,多谢来访和鼓励,祝新春快乐!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几
    我前几天正好也在读石坚白。史语这篇很及时,澄清了我的疑惑,获益良多。

    理性在西方各个哲学家那里并不见得一致,也未见得都很清楚(就我接触过的部分)。在德国古典哲学里面比较清楚,是与范畴即判断的规则有关。

    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就是逻辑,因为他的范畴是能动的,按照逻辑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得到知识。康德把认知能力归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方面。感性是割麦子的,知性是负责入库的,理性是仓库保管员,负责归类。这是因为康的范畴是静止的,需要理性加以判断。知识是判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理性自身是不能提供知识的。 

    在古代西方主要研究人与物,中国主要研究人与人,是根本不同的兴趣。人与人的研究是康德才认真开始的,其中的高雄不辩自明。嘎子对国学的认知都是自己的意断,不足与说明任何问题。要想批判,就得像老18那样弄懂了才行,否则就是个堂吉珂德,徒增笑料而已。 

    公孙龙百家之一之而已,惠施杨朱文子,那一个不是大家?“中国人重道轻器,所以产生不了科学”,恰恰是因为古人早就意识到科学违反道德。既然嘎子崇拜康德,何不读读康德的导师卢梭的书?看看你的唯物垃圾能不能够清理出去:-)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