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岚

注册日期:2012-01-25
访问总量:115205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血战山海关(11)


发表时间:+-

红衣大炮,又名红夷大炮,明朝末年由欧洲传人中国,据说袁崇焕守宁远关时,主要就是用它们对付清军。“宁远之战” -- 一生经历过无数战役,未尝败绩的努尔哈赤,带领着数千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而守城者袁崇焕,进士出身,没有指挥过作战,仅以“大炮”为依仗。战争一开始,守方“袁崇焕”的红衣大炮部队即凭借超高攻速优势抢先发动攻击,重创努尔哈赤的骑兵部队,之后又发动火炮攻击对方的连弩兵;一轮炮火下来,就将其打成了残废。最终,袁崇焕取得了全歼努尔哈赤数千军队的完美胜利。(网络图片和资料)

  夕阳辉映中,吴三桂独立于西罗城上,远眺红瓦店方向,太阳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肃穆而庄严。但见那边的小山岗周围,营帐林立,被圈在一堆一堆的人影里;散落于营帐间的灶火吐出绵绵不绝的炊烟,青烟白雾间或传来马嘶声和锅勺碰击声,将士们的盔甲和兵器此处彼处泛着点点碎光,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大顺军果然纪律严明。他不由得把右手搭在了身边的红衣大炮上,想道,此刻如果自己下令开炮,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身边这四千斤重的铜制红衣大炮有丈余长,口径近半尺粗,威力巨大,射程远且命中率高,加上训练有素具有实战经验的守关炮手,定点击中十里之遥的目标当不在话下。它本是架于镇东门城墙上对付清军,此次临时拉过来置于西罗城上。可吴三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优势不能发挥,且不说这西罗城本就比东面城墙单薄,是否承受得起数千斤重的铜炮开火的后坐力和振动力,最当紧的是太子加自己的父亲等人在那边某座营帐里。

  多尔衮已在来路上,吴三桂自是大受鼓舞,胆气倍增。李自成在红瓦店的小山岗上视察地形之时,吴三桂则为安稳将士们和城中百姓,已在点将台召集数万军民战前誓师大会。他对先皇之忠诚,对关城军民之义顾,对李自成大逆不道之声讨,以及山海关面临屠城之灾之情势分析,点燃了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的怒火。群情激昂之际,吴三桂不失时机地宣布,他已召多尔衮大清军前来助阵。此言一出,人群顿时静了下来,少顷便爆发些不允许在士兵间出现的窃窃私议声。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关城军民震惊万分,要说这大中原,对鞑子有刻骨仇恨者,莫过于这些守关将士和边城士民,如今猛然间听说数十年的宿敌居然来救自己如水火,真比听天方夜谭还荒唐。吴三桂何等人?这一切自然了然于胸,他取出多尔衮亲笔信,表明大清军此番前来为的是为先帝复仇,助大明复朝,决不扰民的承诺。多年交战,边关将士和士民倒也了解皇太极多尔衮,决不是出尔反尔之小人,且大敌当前,避凶趋吉是为上上策,哪容得一番爱国清议。

  待众人的情绪安稳下来,吴三桂道:“有道是‘哀兵必胜,骄兵必败’,今山海关生死存亡悬于一线,全城兵民当一心抗敌,我等哀兵只可胜不可败;反观李贼流寇,虽夺得京城,但入城后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实为骄兵败象。有山海关铜墙铁壁作依仗,光复大明之重任全在你我身上,明日一役定胜负,三桂在此泣血叩邀各位与我同赴国难,不灭流寇誓不回!” 说完,吴三桂单膝着地,双手抱拳向校场上数万人致礼。大帅这一番罕见的举动和慷慨的话语,令在场各人顿生悲壮之气。 

  解除了此后顾之忧,吴三桂对被押于对面阵营里的明太子和父亲担忧起来。几枚红衣炮弹打过去,轰中李自成的指挥营,那是胜券在握,可是自己哪敢如此造次。本来这降而复叛加向清军借兵,就背上了不忠不孝之名,如太子和父亲再死于自己的炮火下,岂不是,岂不是……,他不敢再想下去。唯有在明天的战斗中,见机行事,派出一支精干骑兵,趁混乱之际,从北翼城冲出,直取李自成大本营,夺回太子和父亲。念及此,心下稍安,可是这战机如何可得?他实无把握,只得暂且放下这番纠结,用力拍了拍红衣大炮,步下城楼沿城墙去检查各岗位准备得如何。

   掌灯时分,吴三桂回到总兵府。视察一番,他对自己的将士颇为满意,毕竟是久经阵仗的关宁军,只是明天这场恶战,有多少熟悉的面孔会永久离自己而去?他不由得心痛起来。又想,五万关宁军对阵十几万如狼似虎的大顺军,自己能不能生还也未可知,这一切究竟为何?为何自己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半途而返叫板李自成?这一切难道单是为了圆圆?难道不是因为李自成那厮对前朝官员巧取豪夺,对京城百姓奸淫抢虐?分明不是个明君,我投他何益?且让我借多尔衮之力明日救出太子和父亲,再与他合力剿灭李贼,杀向京城,夺得圆圆归于我怀中。

   心念至此,他伸手入怀,从贴胸处掏出了那日分别时圆圆赠与他的香囊。这几日里禅精竭虑思考战事,圆圆已退却一边,此大战即将来临,一切布置停当的当口,对圆圆的思念陡然间如迅猛的朝潮,轰隆隆地涌将上来,撞得他的心口生痛生痛。

   从这支绣着殷红梅花的果绿色锦缎香囊里,散发出阵阵似淡犹浓的纯茉莉花香,犹如圆圆在他怀里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体香。那日在郭府里与圆圆一见钟情后,虽同裘共眠不过数日,他便已将这才色俱佳的江南女子刻入了骨髓,发誓再也不离开她半步。没料想父亲吴襄却逼着自己把她留在京城,以致有今日之局面。双手摩挲着香囊,犹如抚摸着圆圆娇媚的脸庞,吴三桂一时陷入了沉思,慢慢地便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恨不得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倾泻数日来的委屈和焦虑,负疚和思念。

   恍惚间,圆圆便立在眼前,身着那日离别时的淡紫色裙衫,双目含泪如怨似恨,朱唇微启欲言又止。吴三桂急切地伸出双臂,突然间身子一个趔趄,几乎从椅子上摔倒在地……






(待续)


2014年02月03日初稿 by Elwyen


浏览(2694)
thumb_up(0)
评论(33)
  • 当前共有33条评论
  • 雪山下的绛珠草
    和海天博主同感,这篇比较游刃有余,喜见越写越有feel。也很喜欢看司马和newjoy的讨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是呀。
    屏蔽 举报回复
  • 司马懿
    放纵之下,士气一定散了;都抢了金银,一定不想死了。我想这里许多人恐也知到他们的富贵享乐不会长久,可惜谁也没有办法,不愿为他人牺牲,都在混日子了。这也是顺军要全军出动,由李自成亲自弹压的原因吧。靠纵兵劫掠鼓舞的士气,泻的也快。后日的湘军在攻下天京后也一样,故清廷可以放心裁撤。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回司马博,是呀,李自成从未与清军交过手,听到的都是清军不可战胜的传言,加之打仗时,将士们极度紧张,哪怕一点点不利的消息都会导致崩溃,所以有兵败如山倒的现象发生,崩溃发生时,任何督战的手段都是没有用的。还有一个原因,十数年“吃斋”的大顺军,在京城一个月的放纵,眼界大开,又觉得自己胜利了,该享受了,对这场出征吴三桂说不定有不满和厌战心态,李自成自己也骄傲自满,凡此种种因素,只要有一个不利,便有可能导致全军失败。
    屏蔽 举报回复
  • 司马懿
    其时满八旗不可战恐已深入汉人心中,看到的描写中顺军及李几乎一见辫子军便溃败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newjoy,你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最主要是李自成没料到清军来袭,还有一点他轻视吴三桂,曾说过我十几万大军对吴三桂三千关宁铁骑,每人一脚都把他们踹死了(大意如此),所以他悬军东征吴三桂时,粮草辎重都没有带足的,攻城最需要的大炮,可能都没有带,据说李自成也是有红衣大炮的,估计是从居庸关那里夺得的吧,他想速战速决,而红衣大炮的运输非常费时费力。真因为关于这场大战没有详细记载,网络上有很多人便发挥了想象力,有说李自成摆出一字长蛇阵的,有说是吴三桂摆出一字长蛇阵的,还有人居然说李自成把骑兵马上绑石灰袋来对付吴三桂的大炮,我认为李自成再是流寇,还没有如此下作吧。何况石灰怎能只进敌人的眼睛?特别在两军未交手时? 这些臆想出来的大战场面,我都进行了推断,似乎没有合理的。

    说到狂风大作的异象,我在想是不是大军在平原上的厮杀,声震云天,引发了大气的振动,类似于共振原理,比如一队军人在桥上齐步走,引发桥身的同频率振动而导致桥垮掉。因为关于打仗时陡然刮起的怪风,不单是中国古代,西方古代战争里也有记载。

    我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写这打仗场面,至少要使自己觉得合理,少出破绽。
    屏蔽 举报回复
  • newjoy
    以我有限的军事知识加上一些常识性判断来看,李自成此战之败直接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1、军情不明,对吴三桂投降满清及清兵快速入关夹击自己全无准备;2、顿兵坚城雄关之下,强攻不下士气受挫时再加腹背受敌;3、农民军本来就不善野战(此前李自成就尝过潼关大败仅剩18骑;后来的开封等大战役或是堑壕战或是攻城战),对腐化士气低落的明军尚占不到便宜,何况对骑射优势明显、突击力强、士气高涨的满洲八旗劲旅呢。
    但根本原因,是李被轻易到手的占领北京胜利冲昏头脑,战略上犯了急躁冒进错误。如果他不去过分施压吴三桂,固守北京,虽然满清方面还是会抓住战机有所动作,但不一定能得到吴的投降相助,李自成的局面也不至于瞬间崩坏(博主前文已经点到了这个要害)。这点上,古人说要见好就收,知所进退,确实是至善哲理。当年汉高祖刘邦觉得自己收拾了霸王项羽,还会怕谁,草率亲征匈奴,就被围白登险做了俘虏。唯一不同就是他比李自成幸运,匈奴单于也没有多尔衮的雄才大略,才保住了汉朝基业。李自成似乎完全不知道这个历史教训,可能是他读书太少又不信用读书人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newjoy
    感谢几位博主博友的留言赞语,能和大家互动,而且是有意义、有理性的互动交流,是新年一大快事也。
    同意沐岚博说的,这个题材宏大不好把握,越往后会越难。这次战争历史没有很清晰的记载,或许是清人治史故意“冷淡”他们眼中的流寇李自成吧,不愿意把这次战斗描写成清兴代明的关键一役(可能对松山等与正宗明朝力量的战斗才大书特书呢)。比如此前投降李自成的明总兵唐通,历史上居然此后再无记载。有说是吴三桂降而复叛后把接手镇守三海关的他杀了;也有说是他最先在山海关外佯攻方向上与清兵接战而后全军覆没,他仅以身免却也不去报告李自成,居然就此失踪遁走,也让李自成对清军主力杀到的重要军情茫然无知。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模糊不清,何况那些“主角”的战场细节了?
    这次战斗的历史记载中对双方大将表现、战功和损伤情况也语焉不详。据姚雪垠的版本,李自成方虽然大败,但大将好像只有其义子加继承人李双喜阵亡,李过负伤而已。何以李自成此后便一蹶不振,我此前虽有猜测,但也还是觉得难以完全理清头绪。或许李真的是流寇能力有限,无法在正规战场上与关宁军及满清八旗一战?还有大战时的天象突变说,到底是真实情境还是清人自我吹嘘?李自成败后处死了吴三桂家人,但据说又释放了崇祯的几个儿子,可清人后来却捕杀了所谓“假太子”,称真的早已被李自成杀害。。。如此种种,悬疑实在太多。
    好在博主早就定位了是“原创历史小说”,如此自然有很大回旋余地和发挥空间。只要写的合情合理,精彩好看,大家何必去抠什么细节,何况本来也就是混沌一片,没有什么板上钉钉的真相。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新年好,凡平! 很久不见你了,你最新的那篇博文写得真好,正是“真人不露相”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思羽,这一段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只是后面写到圆圆那一段,觉得有点别扭,我可能是看言情小说太少,只喜欢大的激昂的场面的原因。

    查了一些战争史料,感觉这场大战真不好些,大多是些语焉不详的描写且相互之间矛盾,连人员数和战阵都不确定。好在是小说,最后不把李自成写得胜利了,夺取了山海关,大约就不会错。
    屏蔽 举报回复